• 12月25日 星期三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前言:

有这么一首歌,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出了伟大胜利,唱遍大江南北,唱到了太空。

有这么一首歌,歌词简单,语言朴实,旋律好记,情感真实,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表达了人民群众了对毛泽东主席的一片深情和拥戴敬佩。

有这么一首歌,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各种重大革命节日的必唱曲目,成为一首穿越时空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就是《东方红》!

它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在几代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食堂倾心写下此文,以飨读者!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一、新的征程。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主席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写下著名的《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36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三),毛泽东主席率军由陕北子长县出发,抵达清涧县袁家沟一带,随后修整了16天。

当时正好天降大雪,万里雪飘,千里冰封,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黄河上下,顿失滔滔。

久居江南的毛泽东主席面对如此壮丽的北国风光,壮志凌云,激情澎湃,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两首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感情奔放,意境壮美,胸襟豪迈,睥睨六合,气雄万古,思接千载,洞悉未来,震撼云霄,傲视古今,言有尽而意无穷。

毛泽东主席以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他对这片壮丽河山的热爱,更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为之后的革命历程,吹响了号角。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的会宁、静宁会合,红军三大主力最后在陕北“落脚”。

陕北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军新征程的“出发点”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主席等人进驻延安。在延安,毛泽东主席和广大将士、边区人民,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胜利。

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

二、神曲出世。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临西晋,南抵铜川,西接宁夏、甘肃,北至内蒙。

这里自古战争频繁,以至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陕北人粗旷洒脱、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的性格。

陕北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苦乐爱憎,就创造出来了脍炙人口的极具陕北特色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目前可证的是,明朝建立后,陕北地区迎来一次移民高潮,人口大增,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秧歌、道情、说书、二人台、榆林小调、民歌等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形成的独特的陕北民间艺术。

明朝末年,当地人民生活悲苦,民歌便于抒情达意,不拘场合,民间利用这一形式反映生活,反映社会,有了一些较为原始的反映陕北人民劳动生活的民歌,并形成了曲牌,比如明末时期著名的《迎闯王》。

到了清末,陕北民歌已经分为劳动号子(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高腔和平腔)、小调三类,涌现了《走西口》、《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嵩嵩林》等优秀作品。

上世纪30年代,陕北民歌有一首叫《芝麻油》的情歌非常流行。

芝麻油,

白菜心,

要吃豆角抽盘盘,

三天不见想死个人,

呼儿咳哟,

哎呀,

我的三哥哥……

1938年2月,一个23岁的山东小伙,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踌躇满志地准备投身革命文艺工作,他就是后来的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音乐家安波。

安波听到这首《芝麻油》后,觉得旋律又简单好记,他就用这首曲子,填上了新词,改编成一首新歌,号召人们投入到抗战中去。

这就是著名的《骑白马》。

骑白马,

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咳哟,

打日本我顾不上……

这首《骑白马》一经问世,马上在边区流传开来,甚至影响全国各地。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经典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结婚的时候,村里小孩就唱的那首歌就是《骑白马》。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1939年以来,由于日本侵略军进行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实施经济封锁,以及连年遭受自然灾荒。

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

这是抗战期间根据地最为艰难的时刻,边区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1939年2月,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毛泽东主席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

1941年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地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

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且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指战员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

这就是著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故事。

陕甘宁边区顿时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陕北百姓生活明显提高。

1942年,葭县通镇完小的语文老师兼音乐老师李锦旗根据《骑白马》改编成了一首歌,他首次将歌词改编成: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咳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

几乎与此同时,葭县一个普通农民李有源,黎明时分,去县城赶集时,放眼东方,但见满天朝霞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讲红光撒满大地,山沟里栖息了一夜的鸟儿展翅高飞,迎着朝阳自由飞翔。

李有源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浮想联翩,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他出身贫寒,勤勤恳恳一辈子,依旧不能解决衣食问题,家中一贫如洗。

到他壮年,他都以放羊勉强维持生计。

一直到红军来到了陕北“闹红”,他和穷苦兄弟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他打心眼里感激毛泽东主席。

因此他有感而发,也将《骑白马》改编成一首新歌: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他是人民大救星,

山川秀,

天地平,

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山林,

咱们边区满地红,

葭县农民走延安,

一心要开南劳山,

不过几年你来看,

尽是一片米粮川

……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陕北农民李有源

李锦旗、李有源这首改编的《移民歌》,总共九节,第一节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

第二节是赞美陕甘宁边区,其余七节充分表达了陕北农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拥戴和感谢。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陕北农民的心声。

李有源创造后,又将这首歌唱给了自己的侄子李增正,很快这首歌就在他们家乡小范围内流传开来。

1944年2月,著名作曲家马可随鲁艺秧歌队来葭县演出。

正当大家演出完毕,准备睡觉后,听到当地一个青年唱起了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大家听到这首耳目一新,亲切新鲜的歌声,睡意全无。

马可什么人,顶尖的作曲家,他一听就惊呆了,高手在民间,这才是真正的好歌啊!

马可连忙上前与这个青年攀谈起来。

而这个青年正是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

1944年3月11日,葭县人民创造的这首《移民歌》被《解放日报》刊录发表,这是这首歌首次公开发表。

1944年秋末,公木(原名张松如)、刘炽、于蓝、孟波、唐荣牧等人去南泥湾和绥德采集民歌时,发现这首广为流传的《移民歌》,公木将这首歌收录在了他和何其芳等人合编的《陕北民歌选》当中。

1945年10月,公木、刘炽、高阳、田方去沈阳进行表演,途中他们再次改编这首歌: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泽东,

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咳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

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咳哟,

哪里人民得解放。

共产党,

老百姓,

民主联军子弟兵,

军民合作心连心,

保家卫国享太平。

从这时候起,这首歌成为了行军歌,并正式命名为《东方红》

解放后,为适应专业合唱团队表演,贺绿汀等多位作曲家又进行改编。

最后,著名作曲家李涣之改编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版本。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 ,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大救星。

也就是说,《东方红》的诞生凝聚了李锦旗、李有源、马可、公木、刘炽、贺绿汀、李焕之等等一批文艺工作者的心血。

从某种程度上说,《东方红》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首源于陕北,诞生于沈阳的《东方红》从初次创造,到最终定型,完全是老百姓自发创造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朴素心声。

三、跳梁小丑。

自《东方红》问世以来,这首歌成为中国百姓拥戴、热爱毛泽东主席最好的表达方式。

当时不仅解放区百姓在唱,就连蒋介石统治的国统区也有百姓在自发唱颂。

以至于当时国民党特务听到谁唱这首歌,就抓谁。

可是,唱这首歌的老百姓太多了,蒋介石抓得完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部队声势浩大地动用34个旅23万人大举进攻延安。

首先洛川、宜川出动的精锐部队就有整编第1军、第29军所属 6个整编师、15个旅共约14万人。

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部队奋起保卫延安,打响了延安保卫战,可当时西北野战军正规军只有2.3万人,敌我兵力比例是10:1。

我军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与进攻的国民党军队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毛泽东主席根据敌我态势,当即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寻机歼敌,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

3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主动撤离延安。临走时他对彭德怀元帅说:

“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蒋介石、宋美龄来延安

3月19日下午,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占领延安。

胡宗南占领了这座空城后,欣喜若狂,立即向蒋介石发电报邀功。

蒋介石闻讯大喜,通电嘉奖。

得意万分的胡宗南大吹大擂,并再三电请老蒋到延安视察。

当时,蒋介石需要制造声势和政治宣传来鼓舞士气。

8月7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乘“美龄号”专机在延安简易机场降落,他踌躇满志地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了延安。

蒋介石以一种自嘲的语气告诉随从人员:

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毛泽东到了重庆,今天我来到延安回访,可惜的是毛泽东没有邀请我,是我不请自来。

当时,胡宗南也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为了制造气氛,讨好蒋介石,他在时间紧急情况下把《东方红》歌词改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

当蒋介石骑着白马,以国家总统身份视察延安时,欢迎群众在国民党组织的指导下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

延安充满了节日般的喜庆气氛。蒋介石意气风发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对众官员连连称赞“好好”。

实际上,这些群众都是胡宗南威逼利诱给找来的,光天化日之下给蒋介石来了一场戏。

胡宗南当时心里很没底,就怕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来个穿帮。

但他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看戏的蒋介石自我良好,似乎真的相信延安百姓很拥戴他。

而后,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随行簇拥下视察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

蒋介石在枣园终于看见了他对手的“家”。眼前的这一间窑洞和老百姓的完全一样破旧不堪,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陈旧的木头做的。

蒋介石让随从先进入窑洞内巡视一番,他汇报说:

“校长,窑洞内墙面剥落,有一张榆木钉起来的破旧不堪的床,一张高低不平的榆木桌子。”

蒋介石亲自进到里面环视一番。他看到一个纺车,很纳闷,他问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胡宗南回答:“被我大军围困,这里长年物资匮乏,据说这是毛泽东亲自纺纱用的。”

蒋介石俯下身子,信手摆弄了几下,气的脸色发青。

很快,一个吓得不断颤抖的农民被带到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态度和蔼地问他,是否见过毛泽东?

老农回答说经常见,毛泽东还在他家里吃过枣子。

蒋介石又问:“你送给他的?”

老农回答:“没,他买的,给了我钱。”

蒋介石又问:“他穿什么衣服、鞋子?”

老农回答道:“跟那些兵一样,穿旧衣裳,袖口还打着补丁。穿布鞋也有草鞋。”

蒋介石越听,脸色越差,虎着个脸,最后又问道:“他还说了什么?”

老农回答道:“他问我为啥陕北人不爱吃红辣椒?”

这个问题,似乎又让蒋介石有了点兴趣,连忙问道:“你怎么回答?”

老农回答道:“我说,吃了那家伙屁眼疼。”

可这些答案,是蒋介石想听的话吗?

不是,蒋介石来延安不是为了听这些的,可是这些却又是真实的。

蒋介石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他实在是难以相信,也无法想象。

他的对手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解放军何以发展壮大成了现在这样的力量?

又是怎么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

蒋介石他看得很仔细,问得也很详细,可他的问题,随行的胡宗南等人根本答不上来。

后来,他又来到抗大学校,这里一排简陋的窑洞教室,没有什么像样的教具,黑板是用木炭灰涂黑的,一切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他看见一个小板凳,亲自尝试坐了下去,小凳子太矮,他差一点坐翻在地出丑,吓得宋美龄和蒋经国赶紧扶住他。

蒋介石沉默良久,突然感叹道:

“若论条件,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里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随行人员面面相觑,都无法回答,也不敢回答。

在一座山坡上,蒋介石看见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

有人告诉他,连毛泽东主席、周恩来也经常参加劳动,朱德、彭德怀也经常下田干活,董必武、任弼时都能纺线,359旅旅长王震亲自带兵开荒。

延安自产的粮食蔬菜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

所有这些蒋介石不想听又想知道的信息让他脸色铁青,表情凝重。

蒋介石在延安看到的一切都使他感到震惊,因为无论是抗大,还是办公所在地,所有都是十分的简陋、破旧、低矮的窑洞,条件十分艰苦。

如果没有那些牌匾的话,你根本就看不出来这是什么地方。

可延安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刻,蒋介石又震惊,变成了害怕。

是的,胡宗南确实可以安排人在蒋介石面前天天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

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是跳梁小丑的掩耳盗铃而已。

胡宗南可以改歌,却不可以改变民心所向

四年后的1949年,蒋介石不得不神色黯然地败退到台湾。临走之际他说:

“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注定了国军的失败。”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四、胜利之歌。

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在撤出延安1年1个月零3天后,收复了延安。

延安百姓终于可以真正的纵情高歌《东方红》了。

《东方红》成为了胜利之歌,在歌声下,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

而后,《东方红》的歌声飘向了东北,飘向了北京,飘向了南京,飘向了大江南北。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立时,奏响的背景音乐正好就是《东方红》。

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由编钟演奏的《东方红》。

随着广播,该曲响彻在中国大地上传播。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轰鸣声中搭乘着火箭冲入了天空。

而“东方红一号”所鸣奏的歌曲就是《东方红》

21时50分后,“东方红一号”卫星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了轨道。

国家广播事务局随即报告:已经收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出来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

得到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总理,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声说“好!很好!”。

当《东方红》前四个小节,共27秒长的乐音,以20.009兆周的频率,被地面接收站接收,再通过广播电台转播到世界各地时,周恩来的脸上是掩盖不住的笑意。

这一刻,全世界都听到了这首《东方红》!

这一刻,《东方红》冲向了太空!

1970年4月29日,新加坡《民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东方红一号”发射的特稿。

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这颗一百七十三公斤、播放着《东方红》音乐的中国人造卫星,飞遍了全球,自然,也飞过了白宫、五角大楼、华尔街、克里姆林宫的上空,也在尼克松、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的头上飞过,它打破了美苏在太空科学方面的垄断。”

是的,《东方红》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胜利之歌!


一首唱出了百姓心声,唱到太空的歌,你听过吗?

结语、

一首歌,很短,我们都听过,我们每个人都会唱;

一首歌,很长,唱了很多年,唱遍了很多地方;

一首歌,可以改,可以改成任何人想听到的内容。

可是,一首歌背后的故事、感情、心血、意义不能改,也改不动。

这首《东方红》,就属于一个人,就属于一个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无数胜利,无数成就,无数奇迹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就在《东方红》这首歌中;

这个人的名字必然会随着这首《东方红》一直流传下去。

最后,食堂想问大家:

你听过《东方红》吗?

你会唱《东方红》吗?

上一篇新闻

机器狗非狗,“出门遛它”归哪部法律管?| 新京报专栏

下一篇新闻

如果说新加坡是一座国际都市,那组屋就是都市里的村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