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散落在汕头老城区的批局

散落在汕头老城区的批局

安平路的和合祥批局

散落在汕头老城区的批局

永泰街的光益裕批局

散落在汕头老城区的批局

杉排路的玉合批局

汕头是中国侨汇最重要的中转站,据载,最早的专营侨批局创立于1829年,为澄海人黄松亭创办的有余庄批局。昔年汕头的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区的“四永一升平”。1882年汕头有批信局12家,已设有南侨批业公所,这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批业公会

侨批,是华侨家书与汇款合一的特殊载体。侨批的批字来源于闽语,福建人称书信为“批”;潮语的“批”字则专指附寄款项的信件,回信称“回批”。

南宋末年就己有潮汕人漂洋过海到暹罗谋生,并在沿海地区定居。除了传统的自由移民外,还出现了一批批的“契约华工”。一些人是被“卖猪仔”到外国去作苦工的。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和他们的家属通讯,或者把千辛万苦挣得的一些银钱寄回家,当时的办法全靠“水客”、“客头”带送。后来,随着出洋的潮人增多,水客承接业务的能力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加上他们行踪不定,人品不一,由民间自发兴起、专门办理侨批业务的“批局”、“批馆”应运而生。这些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讯和汇兑业务,与水客相比,批局信资廉宜,讲求信用,有固定局址可跟进查询,且服务周到。

在海外,凡有潮籍侨胞居留的地方,都设有“批局”、“批馆”。从一份1946年统计的资料可看出,当年东南亚各国的潮帮“批局”、“批馆”共有450余家,仅曼谷一地就达130家之多。新加坡、沙捞越、缅甸等地也是分布密集。与此同步设立在潮汕地区的总店、分号也有130家,其中汕头市占70%以上。

批局遍布老城区

何敏波在《简述侨批业发展过程中的潮商精神》中提及:汕头是中国侨汇最重要的中转站,汕头最早的专营侨批局创立于1829年。据记载“专业侨批局之创于岭南者,则数澄海人黄松亭在清道光九年(1829)设于汕头之有余庄批局为首始,次则致成,再次为清咸丰六年(1856)设于汕头延寿街9号之德利信批局”。我从一些零星史料中也获知,汕头较早开办的批局还有很多,如设在安平路223号的和合祥批局,清光绪十年(1884)开业,先是经营新加坡批后转为暹罗批;永兴街42号的振盛兴批局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业的,专营暹罗批;永泰街34号的光益裕批局是清宣统三年(1911)开业,先经营新加坡批后转暹罗批,在暹罗的联号也称光益裕。永泰路37号的马合丰批局开办于民国初年,暹罗的联号批局是协成顺;永和街68号的有信批局,原为有信银庄,1921年创办,股本达16万银元,总经理是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的黄峻六。有信银庄专设侨批部,除承揽海外联号托解侨批外,还承解汕头市和邻县同业解往香港的回批,是规模最大、信誉较好的一家。

昔年设在汕头的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区的“四永一升平”(即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一带。自民国初年开始,这里就成为商贸活跃之地,商家青睐之处,行铺林立,商号众多。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市区约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与众不同的批局多也是“四永一升平”一大特色,分布在纵横交错的街头巷尾,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这里开办的批局有:振盛兴(永兴街42号)、盛昌利(永兴街62号)、进兴昌(永兴街64号)、同发利(永兴街91号)、和兴盛(永兴街91号)、万丰发(永兴街123号)、益丰(永兴街127号)、荣丰利(永兴街130号);天外天(永泰街11号)、宏通(永泰街15号)、嘉隆(永泰路37号)、生利(永泰路41号)、思成(永泰路53号)、协成兴(永泰路71号)、陈文记(永泰路95号)、泉利(永泰路104号)、信大(永泰路128号);悦记(永和街10号)、宏通(永和街41号)、理元(永和街83号)、光益(永和街85号)、成顺利(永和街97号)、黄潮兴(永和街97号)、永安(永和街99号)、普通(永和街109号)、致盛(永和街110号)、马源丰(永和街112号)、裕大(永和街140号);马德发(永安街36号)、万兴昌(永安街46号)、顺成利(永安街54号)、和兴盛(永安街73号)、福成(永安街86号)、陈四兴(永安街86号);悦丰(升平路71号)、胜发(升平路102号)、源合兴(升平路122号)、捷成(升平路134号)、广源(升平路169号)等。

此外,在“四永一升平”以及“四安一镇邦”范围内,开办的批局还有:义发(安平路42号)、荣大(安平路116号)、泰成昌(安平路136号)、老亿丰(安平路159号);许福成(永平路133号);玉合(杉排路4号)、潮利亨(杉排路54号);森春(海平路10号)、福兴(海平路22号)、复安(海平路55号)、陈万合(海平路69号)、洪万丰(海平路91号)、荣成利(海平路91号);福利(至平路14号)、福记(至平路31号)、陈富通(至平路69号);马德发(商平路117号);致盛(德兴路52号);广泰祥(育善街29号);张广泉(棉安街21号);福成(吉安街37号);永利(万安街39号);绵发(怡安街1号)、恒记(怡安街7号);四兴(镇邦街49号);佳兴(德里街12号)、陈长发(德里街93号);陈炳春(潮安街17号)、福茂(潮安街47号之3);广顺利(荣隆街22号)、裕大(荣隆街二横);荣大(仁和街1号)、广汇通(仁和街3号)、黄潮兴(仁和街40号)、振丰盛(仁和街83号)、恒记(仁和街104号);钟荣顺(通津街4号)、协成兴(通津街34号);陈万合(益安街2号);吴顺兴(新潮兴街64号)、李华利(新潮兴街94号);信和成(大通街4号)等。

这些批局居多以经营暹罗(泰国)批为主,也有经营实叻(新加坡)、印尼、安南(越南)等批的。由于开办批局者多,所以批局更注重信资廉宜,讲求信用。据《汕头市志》载:“批局业务历来得利较微,在外洋收批的手续费,是以当地对国内批银之汇率加一批往复之邮资、派工等消费合计后,假定一批之银数平均之。抗日战争前假定额在20-30元之间,以每元所得批费衡合汇率而成批价,作为收费标准。寄款为足假定额,批局则赔亏邮工费用;寄款超过假定额,批局则多得利润。至于国内批局在1931年前每100元仅得利1元,要负担派工消费等费用。1931年间改组为公会,倡议增至2元。抗战胜利后拟增至6元,外洋批局不同意,只在3-4元之间。这一时期汕头批局付给各县代理店的手续费每100元1元。”故此很多侨批局初期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尤其是早期的侨批局,当侨批业务还不是很兴旺时,他们必须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增加经营项目,包括为水客提供食宿服务、代水客采办货物、过秤等,一是方便水客,二是吸引顾客,增加收入。

组建批业行业组织

汕头埠批业的兴起和发展,势必就要成立同业组织作规范管理。“光绪八年(1882)汕头有批信局12家,已设有南侨批业公所,这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批业公会。成立同业公会有利于在内部进行自我协调管理,如每年元宵后,有汕头侨批公会立具《赏格》,报请当时专署所属各县市乡镇广贴《告示》保护侨批,凡遇侨批被劫,所在乡镇全部由侨批公会付给。此外,还规定该县侨批局半年内不准向肇事的乡镇派送侨批,所以各乡镇都以保护侨批为职责,官民皆乐于协助其开展工作,故失批之事很少。除了内部进行自我协调外,同业公会也可以应付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参见何敏波《简述侨批业发展过程中的潮商精神》)例如在1918年,大清邮政准备一律取消民信局,汕头埠侨批业同仁即派出代表上京抗争,结果得以无限定展期,候国家邮政发展到有可能分发侨批时再作决定。1926年,南侨批业公所改为汕头华侨批业公会,会址设在永泰街4号,是各批局的联合机构,当年有60多家批局加入该公会。

1928年,全国交通会议又决定取消民信局,旅居海外的华侨团体奋起反对,阐明侨批业便利海外侨胞、服务国内侨眷。最后当局决定,从民信局中分出批信局(即批局),专营海外侨胞寄出的侨批,民信局专营信件传递。1931年,汕头华侨批业公会更名为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汕头市有批信局66家(尚有规模较小者30家未参加公会),日军侵占汕头的民国二十九年(1940)仅存36家。此外运销业、客栈业、茶业、酒业、糖业、出口业等有些也兼营侨批业务。”(参见《汕头市志》)

此外,由于潮梅一带水客人数众多,联络也较佳,尤其在梅属各县水客等送信款特别占优势,潮汕及琼州也有一部分由其经手,于是汕头成立了专门从事侨批业的水客联合会南洋水客联合会,这在广东省内为唯一的行业组织。

1935年,当局再以加强金融管理和统一邮政为由,在取缔民信局时也将侨批局列为取缔对象,但因侨批局深受民间信赖,且总部多设在海外,国家邮政依然未能取而代之;尽管侨批要通过邮政部门寄回国内,但在海外收批、国内送批仍由侨批局办理。

1942年6月29日,成立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其宗旨是发展营业、增进公共福利、矫正营业弊害,便利侨胞寄款。会员共有45家,其中来自潮阳籍13家、澄海籍11家、潮安籍8家、揭阳籍5家、普宁籍5家、饶平籍2家、丰顺籍1家。据《潮州志》统计,1946年,在潮汕本土的潮帮侨批局有131家,在海外的潮帮侨批局则多达451家。1947年1月10日,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改名为“汕头市钱庄业商业同业公会”,同年3月1日,又改为“汕头市侨批业职业工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0年,汕头侨批局和侨批站被撤销期间,汕头市有专营香港、泰国、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地的甲种侨批局42家;乙种侨批业(代理甲种业务)14家;在国外,与国内侨批局有业务往来的批局103家。


作者: 陈楚金

来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5.05.18)

上一篇新闻

「图集」汕头:以侨为桥相约七夕,海内外青年学非遗传技艺诵经典

下一篇新闻

时隔19年重回“始发地”,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将发出更强汕头声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