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打好金“侨”牌 以侨为桥多方合力凝侨心
图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资料图片)
汕头,百载商埠,百年侨乡。数以万计的潮汕人曾从这里出发,搭乘红头船下南洋、闯美洲。多年后,他们从海外归来,怀着赤子之心反哺家乡。“侨”,因此成为汕头的一张“金名片”。
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汕头从市郊龙湖村1.6平方公里的荒地上起步,开启了跨越式发展。近40年过去,汕头经济特区已从当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2000多平方公里,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外商投资数目众多。
40年来,汕头秉承经济特区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以侨为桥,展现出新时代的侨乡风貌。
搭建平台聚侨力
走在广东省汕头市的市区和乡间,随处可见以海外华侨华人名字命名的学校和医院,这是潮汕乡亲在故土留下的印记。在当地人心中,改革开放初期,汕头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潮汕籍华侨华人捐助的。
时间回溯到37年前,汕头成立经济特区之初,它并不像深圳、珠海一样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侨,是汕头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的金字招牌。因侨而生,因侨而兴,这座城市的发展始终与侨息息相关。
37年过去,如何使“侨”牌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汕头市委、市政府努力搭建平台,希望从接受侨捐逐步发展为吸引华侨华人来汕头投资,共享汕头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合作共赢。”汕头市外事侨务局局长陈鹏告诉本报记者。
国家也十分看重汕头在侨界的地位。201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如今,站在宽阔的东海岸大道远眺,填海新造的土地上,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工地上人来车往、机器轰鸣。而三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黄育斌向本报记者介绍,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兼具侨和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其目标是:为新时代汕头汇聚侨力打造一个新的平台,做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在试验区得到延续:经离岛式填海而成的东海岸新城三大片区已经互联贯通,其中新津片区已初具雏形;首创区域性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有效避免邻避效应和纠纷,土地从出让时便带着通讯规划和建设方案;首创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板块“华侨板”,首创“助企贷”扶持政策,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截至目前,“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达518家,挂牌企业合计意向融资额约70亿元,改制转板功能和融资通道功能开始显现。
不仅如此,近年来,汕头还扮“红娘”,做“月老”,积极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来汕投资兴业牵线搭桥。
“不再是简单的交流联谊活动,而是与招商引资、科技项目和人才引进结合起来。让华侨华人不仅了解汕头的发展,也能了解汕头的产业。”陈鹏说。
优化环境引侨资
“过去,华侨华人大多凭着对家乡的感情回来投资创业,帮助家乡发展。对于现在的新侨们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营商环境和发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吸引力。”陈鹏说。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近年来,汕头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2011年底,潮汕国际机场正式启用,离汕头市区仅45分钟车程;广澳深水港进入冲刺收尾阶段,这意味着汕头即将拥有10万吨级船舶靠泊作业条件的港口;今年年底,厦深高铁联络线将直达汕头市区,汕头通往广州的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铁即将动工,以后从汕头去广州,只需一个半小时。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吸引海外投资奠定了基础。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更大的改变体现在软环境上。近年来,汕头经济特区率先推行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汕头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实施一站式并联办理的模式。华侨试验区推行了“1工作日审批制”,比当年汕头经济特区提出的“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更进一步。2017年,华润基金仅用3小时就完成了注册工作。
不仅如此,华侨试验区管委会还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集中审批服务,为华侨、潮商、民营企业家等三大群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仅用12天时间就完成潮商中心大厦项目的接手、申报、挂牌等一系列工作。
这还只是汕头软环境变化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服务侨资企业,汕头市成立了侨资企业律师服务团,为侨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走访、调研,及时解决侨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助企贷”为14家“华侨板”挂牌企业提供8650万元贷款。
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吸引了一批批海外新侨和企业。截至2017年底,汕头市累计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66个,投资总额218.52亿美元。汕头这株梧桐树,越来越茂盛。
多方合力凝侨心
聚侨力,引侨资,需要良好的平台与环境,更要在情上做文章。为了让海外侨胞与故乡的联系更加紧密,汕头下足了功夫。
近年来,汕头发挥海交会的平台作用,组织广东潮剧院、汕头市英歌艺术团、汕头画院等团体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演出、展览,并多次组织市杂技艺术团赴东欧、东南亚国家开展慰侨演出。
“这些演出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这是维系海外侨胞与故乡情感的重要纽带。”陈鹏说。
对于自小生活在海外的侨二代、侨三代来说,他们对于祖籍地的认知难免模糊。面对海外侨情的变化,汕头市未雨绸缪,重视加强与华侨新生代的互动工作,积极鼓励各界青年代表团参与国际潮青联合会活动;组织海外青少年来汕开展“中国文化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潮汕文化寻根之旅”等活动;组织市优秀青年企业赴新加坡、香港等地考察交流。
2017年1月,汕头市与广东省青联联合举办中国(汕头)——东盟青年华侨经济文化交流营,邀请来自泰国等9个东盟国家的14个代表团来汕参加活动。
“有些新侨对汕头不了解,一开始可能不愿意回来。但是回来之后,他们纷纷感慨,汕头原来发展得这么好。所以我们需要搭建这样一些平台和机会让大家增进了解。”陈鹏说。
而今,一个“讲好侨乡故事”的活动也在孕育之中。
黄育斌介绍,“华侨试验区将通过海外招商和夏(冬)令营传播更多的侨乡故事。过去组织海外的孩子回来主要是参观、游玩、品尝美食。这次我们想加入讲故事的环节,挖掘一系列有温度的侨乡故事和人,讲给他们听,增强海外内华侨华人的凝聚力。”(本报记者 何欣禹 严瑜)
原标题:汕头打好金“侨”牌(新时代·新侨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28日 第 06 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