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家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7号文的第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国家高新区实地调研和考察,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产城融合、成果转化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高新区柳工集团调研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他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研时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指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一年,李克强总理也分别于2021年4月和6月,调研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和长春高新区摆渡创新工场,围绕国际合作、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


这一年,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卓有成效。深圳、青岛、安顺等地加强了对高新区的领导,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高新区主要领导,江阴高新区管理机构提升为副厅级。天津滨海高新区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实行“末位淘汰”等方式,让干部“能上能下、真上真下”成为常态,管理体制呈现新气象……


这一年,国家高新区顶住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拼搏奋斗,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学习与创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为此,本刊第2期上半月刊特推出以“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为主题的策划,从新闻报道的视角,对2021年国家高新区新闻大事件进行盘点,以发挥其聚民心、鼓人气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样板示范视角,征集2021年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产业链“补链强链”、开放创新、打造宜创宜业宜居科技新城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新区优秀稿件,进行全景式扫描,以求立体、多角度地呈现过去的一年中,各典型性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不俗成绩。


石嘴山高新区

大胆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石嘴山高新区


地处西北的石嘴山,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产业完备,但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等短板弱项问题依然存在,只有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引进发展新型工业,做强主导产业、做精专业园区、做优孵化载体,才是新时代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硬道理。


近年来,石嘴山高新区依托既有的工业优势,以“高新”谋篇,以创新立意,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立足园区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通过加强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石嘴山高新区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2021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24%,规上科技企业占比达67%,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3%,为2035年实现园区营业收入翻番、科技企业翻番奠定坚实基础。


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是世界钽冶炼加工三强企业之一、中国惟一铍材加工研究基地,下属控股、参股公司8家,2021年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科改示范行动”,重点发展高压高可靠电容器用钽粉、生物医疗用钽材料、5G通讯用高纯铍铜箔材、航空航天用铍铝合金、高纯铌材和超导铌腔等项目和产品,推进主业链条优化提升,顺利实现扭亏脱困,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宁夏盈氟金和科技公司作为电解铝行业传统企业,受行业严重下滑影响,企业逐年亏损至2017年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经过中色东方集团公司与多氟多股份公司的混改重组后,企业投资2.82亿元建成8万吨无水氟化铝及配套6万吨无水氢氟酸项目,投产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投资1.29亿元建成2万吨电子级氢氟酸项目,产品纯度达到99.9%(检测纯度小数点后9个“9”),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和液晶显示屏等领域,进一步推进企业从传统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为园区创业团队做出了典型示范。


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厚植产业发展新动能,园区自2020年起高标准推进锂电池和智能制造两个专业特色园区建设。锂电池产业园,依托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宁夏)有限公司,立足规模生产优势和龙头品牌效应,已建成投产5.5万吨锂电材料生产线,年度产值超20亿元,2021年又新增投资2亿元建设2.7万吨锂电材料智能工厂,预计2022年产值超3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机械产业链集聚效应和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优势,正在开展452亩厂区建设,重点发展煤机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高铁零部件、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叶片智能制造四大板块,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智能制造产业园区。


抢抓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契机,园区自2019年累计投资上亿元建成“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为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实验室提供中试工程化服务,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公共检验检测和技术研发服务,搭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间桥梁。经过3年的建设发展,金属材料熔炼、特种材料制备、先进材料成形等6个中试车间投入运营,年度服务产值近1500万元,形成了“项目引进—中试孵化—本地产业化+运营服务”综合孵化模式,成为宁夏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立足新发展阶段,迎接新机遇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石嘴山高新区将继续突出“产业为基、创新为要、项目为王、绿色发展”理念,奋力走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文/石嘴山高新区管委会)

赤峰高新区

延伸创新链 做强产业链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赤峰云铜——智能机械臂


赤峰高新区东山工业园从建园之初就被赋予绿色、生态、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走“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路子,寄予了助力赤峰工业东山再起、再造辉煌的新希望。它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赤峰东部工业走廊上,使赤峰工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工业升级,催生产业转型高地


从赤峰市区出发,向东约20公里,一片规划建设总面积22平方公里的东山工业园区正在悄然崛起。


规划伊始,高新区就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战略思想,在赤峰市委市政府指导下,高新区总投资56亿元,完成了东山工业园水、电、路、暖、燃气、危固废渣场及再回收利用、通讯等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余热回收,到改造工艺、节能减排,再到生态保护、植被恢复,东山工业园不断用科技创新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深深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笃行不倦。 


2016年,总投资108亿元的两家国有企业金剑铜业和峰云铜搬迁入园,由原来20多万吨的产量扩大到100万吨铜冶炼产能的环保转型升级全面启动;与此同时,政府投资26亿元的自备电厂也悄然矗立,“两铜一电”扬起产业风帆。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走“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路子,正引领赤峰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热潮。赤峰市2021年推行17个重点产业链和6个重点领域专班,集中研究推进产业链发展。以赤峰云铜为例,企业借搬迁新建之机,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双炉吹炼工艺,每吨粗铜综合能耗约为270千克标煤,与国内常规冶炼工艺相比,能耗降低了50%,冶炼综合回收率达到98.5%,硫总回收率达到97%,实现了投资、能耗、成本、资源、环境的整体优化。与此同时,两家铜冶炼企业副产品硫酸产量达到近400万吨,从安全和环保角度来说,能够在园区内实现硫酸再利用势在必行;为此,引进总投资6.5亿建设年产12万吨世界最大无水氟化氢生产线,年消耗40万吨,项目已经全部投产,企业将继续拉伸氟化工产业链条,预计投资20亿元建设氟化氢—乙炔—152a—142b—aVDF—aPVDF(聚全氟乙丙烯);引进年消耗硫酸40万吨的碳酸锂项目;引进年消耗硫酸80万吨的碳酸一二钙项目;与临近园区大地云天项目合作,年消耗硫酸80万吨;投资15亿元建设年处理200万吨大宗固废(铜冶炼尾渣)综合回收高值利用项目也正在筹划;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引进也逐步拉开序幕。这些项目的引入,必将使传统铜冶炼产业逐步转型到新的产业领域。


科学定位,着力建设“三色园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面对新形势,赤峰高新区东山园区积极引导园区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为此出台了《赤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赤峰高新区数字产业发展实施计划》《赤峰高新区“十四五”规划》,修编《赤峰高新区产业规划》以及组织编制《自治区低碳试点示范园区》报告。按照“铜、酸、铝、氟”四个产业链条,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飞地经济”载体和次临港产业核心区建设。2022年,赤峰高新区东山园区将投资8.8亿元,继续加大园区基础及配套工程建设,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链延伸条件,建设配套的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中心;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智慧园区建设,通过引进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建设好“红色引领”、“绿色低碳”和“蓝色科技”的“三色园区”,尽早迈进国家高新区的行列。目前,东山工业园区实现产值450亿元,增加值17亿元,税收5亿元,就业5000人。预计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税收将超过50亿元,就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


(文/李汇军)


银川高新区

三大主导产业“蝶变重生”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银川高新区


“十四五”升级转型期,银川高新区正积极围绕“一高三化”目标要求,以“夯实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为方针,以“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以“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为方向,着力营造产业生态,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触底反弹

逐步形成现代纺织产业聚集区


走进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轰鸣的机器间,工人们正繁忙有序地工作。车间拥有亚麻湿纺3万锭、进口单双幅织机96台、针织大圆机20台及一条染整生产线,设备水平在行业中也处于先进水平。


随着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宜兴舜昌亚麻纺织的落户与新生,宁夏爵派尔羊绒针织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落地。


目前,园区企业围绕现代纺织产业以商招商,羊绒产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完成原中银绒业破产重整,园区内的上下游企业也正在逐步恢复生产力。202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增长67.83%。


银川高新区将继续做强做大做优羊绒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大力发展现代纺织重点门类产业,实现现代纺织产业提档升级。通过1年打基础、3年上台阶、5年见成效的发展思路,在风险防范和优化重整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实现现代纺织产业的“二次腾飞”。


浴火重生

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区


“处理的物料是含油废弃物,包含水、油和渣土三类。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将物料进行分离。”宁夏杰瑞邦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副厂长豆进科说。在银川高新区,像宁夏杰瑞邦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园区共有注册企业95家,其中资源利用深加工企业42家。


随着再生铜、再生铅、铝型材等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建成投产,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化利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再利用、再生非金属资源化利用和陆港物流产业为主“5+1”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建立了覆盖周边10余省区1100多个回收网点。202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62.87%。


银川高新区将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培育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试点,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高标准建设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基地,打造循环经济核心区,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着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绿色产业集聚、发展质态优良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积厚成势

基本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布局


走进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干净、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车间内外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地劳作着。


2020年4月,该公司乳制品生产建设项目在灵武产业区奠基开工。项目位于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产业园,厂区占地面积约589亩,一期建筑面积约为12万㎡,总投资25亿元,设计24条生产线,全部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线,设计日产能4500吨,主要生产高端奶特仑苏、利乐包等产品。项目的开工,带动了中粮饲料有限公司年产18万吨饲料等项目投资,为打造全国一流优质奶源生产加工基地注入了新动能。预计去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增长1.25%。


银川高新区将紧盯宁夏奶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布局,立足“黄金奶源带”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全国一流优质奶源生产加工基地,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文/银川高新区管委会)

昌吉高新区

科技引领,创新赋能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昌吉高新区


2021年12月15日,走进位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高新区”)的新疆飞仕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仕德”)产品展览厅,TM08—08号、TM09—Z号、TM—2011—01号等9个型号的无人机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飞仕德是昌吉高新区2021年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是一家集无人机系统研发、制造、销售、培训及飞行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综合企业。业务涵盖产业链各环节,包括管道巡线、电力巡线、地质勘探、环境测绘、边防巡逻、货物运输、消防应急、警情监控、航拍航测等多个行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昌吉高新区在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同时,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进力度。经过园区和企业共同努力,现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41家,较去年新增9家,占全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3%,较202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飞仕德董事长单小庆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公司将抢抓新机遇,依托航空科技、新材料、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及5G等技术,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空中物流运营系统和空中立体出行解决方案,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谋求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昌吉高新区,科技创新是园区企业最鲜明、最生动的诠释。


新疆三吉隆环保科技是一家从事新型环保设备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成功打造了“三江龙”自主品牌,能生产16个品种的垃圾箱、污水处理设备等,还制定了1320升地埋式垃圾箱、5吨地埋式垃圾箱的制造标准,帮助众多城市实现了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收集、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成为行业标杆,其旗下有4个分公司,产品占据了全疆80%的市场。公司拥有22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新疆恒利环保科技是一家生产高分子改性塑料的企业。2021年研发的超韧超薄涂覆专用料,“这是前年公司研发的超韧超薄涂覆专用料的升级版。将前年研发的材料每平方米涂膜用料由7克—15克降低至每平方米1.8克—2.2克,节约成本70%。2021年研发的这款新产品涂膜更薄、韧性更强。”该公司总经理李尚真介绍说。


入驻园区5年来,公司坚持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产品,以不断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目前,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9项,产能比刚入驻园区时增长了10倍。


昌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斌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们要持续在‘高’和‘新’上做文章,在科技政策保障上用实劲,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行稳致远的永久活力。”


(文/昌吉高新区管委会)


辽阳高新区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辽阳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


据悉,硼—10同位素是核技术领域首选的中子吸收剂,而硼同位素分离是世界性难题,国内长期依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高品质硼同位素是核工业、核医疗、电子工业等领域的“卡脖子”产品。


在辽阳高新区,辽宁鸿昊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鸿昊”)课题攻关团队历经一波三折、无数挫败,依靠自主研发,突破丰度屏障,实现了硼—10酸产品的连续稳定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工业化生产高丰度硼—10酸产品能力的企业,也是全球硼—10酸产品精细丰度和精细纯度最高的生产企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格鲁吉亚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生产高品质硼—10酸化学品的国家。


创新无止境。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辽宁鸿昊意识到,要实现新的大发展,必须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新平台,那就是走创新之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让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于是,他们又将合作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该院是中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在核电工程和科研领域技术力量雄厚。


2021年3月30日传来喜讯,在辽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辽阳高新区带队前往成都,与核动力院签订了硼同位素联合研发合作框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新型“硼同位素产品产业化发展产学研联盟”,共同打造硼同位素分离及相关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平台。签约标志着辽宁鸿昊的硼同位素产品已获得国字号科研院所认可,对推动硼同位素产业化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合作协议,核动力院将发挥其研发、市场与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辽宁鸿昊在硼同位素产品的科研、开发及相关产业链布局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市场应用与政策引导,共同推动硼同位素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辽宁鸿昊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单位,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硼—10同位素产品项目被认定为“辽宁省服务型制造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金奖。


预计到2023年,相关项目陆续达产后,企业硼—10同位素产品年产量将达到20吨,销售收入达5.2亿元,将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相关产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辽阳高新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影响产业、企业发展的“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积极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辽阳高新区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科技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相继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现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授权专利达到385项,有效发明专利135项,占全市的39.8%。围绕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辽阳分中心、国家高端铝合金型材加工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阳分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高新区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全力支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文/辽阳高新区管委会)


长春高新区

聚焦“四高”目标 打造“四新”优势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长春高新区南区一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实力高新、智力高新、活力高新、魅力高新”,这是长春高新区人近年来始终坚守和秉持的发展原则。


2021年,长春高新区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创历史新高;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7.8万户,增长超三倍,认定企业数量居吉林省高新区首位。“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高点开局,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聚焦高标准不动摇,在全面振兴、蓄势起航中绘就发展新蓝图。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确定了“2021、2025、2035”三步走战略,提出了五大核心任务,着力构建“一廊两带三区”空间发展格局。组织完成了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发展规划等,启动了44平方公里拓展区建设规划。力争2025年建成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聚焦高动能不停歇,在提升效能、攻坚克难中展现时代新担当。率先上线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实现拿地即开工;创新实施涵盖科技、金融等方面的“9+3”政策体系,先后为43户企业兑现资金1440万元,打造吉林省改革先行样板,努力向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目标迈进。建立了产业大数据检测平台,运用五大模块和162个四级指标体系,对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等实现全方位展示,准确监测分析“四上企业”经营现状,实时跟踪掌握138个项目建设进度,有效发挥经济运行“晴雨表、指挥棒”的作用。


聚焦高精专不偏移,在赋能升级、优化生态中集聚科技新优势。积极厚植创新创业沃土,链接“大校、大所、大企”创新资源,全面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联合吉林大学、光机所、华为等,打造了华为科创中心、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等一批创新联合体,华为云联合创新中心、海创汇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持续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大力推广“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企业培育链条,20余个创新载体完成“升级改造”,摆渡创新工场“双创”模式获李克强总理“点赞”,先进经验全国复制推广,“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海容荟双创小镇”启动建设。


聚焦高质量不止步,在强链补链、稳增快转中构筑产业新结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聚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构建了“1+4+N”招商格局,走出了聚焦主导产业强链条、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利用存量资源搞嫁接的招商新路子。多业并举的发展优势愈发凸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稳步回升,一汽大众平台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一东离合器实现国内前十名商用车主厂产品全覆盖。生物医药产业扩能提档,总投资23亿元的瑞宙疫苗项目一期建设完成;总投资18亿元的金赛药业产业园、总投资19亿元的百克疫苗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长春高新区医药园区产业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十,位居东三省第一位,步入全国第一方阵。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新引进联东U谷·长春新兴产业科技园、合众国金等总部经济项目31个,国内首个南美跨境供应链B2B品牌——中巴跨境电商小镇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成,成功举办全球制造业服务外包峰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扩展到27个国家和地区,全区产业正向千家企业聚集、千亿级产值规模“双千”目标迈进。


(文/长春高新区管委会)


临沂高新区

人才“谷地”汇创新发展“巨能”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龙立电子生产车间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临沂高新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着力实施招才引智突破工程,构筑人才发展高地,连续三年人才工作考核列临沂市开发区第一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在山东龙立电子有限公司,临沂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张成雷正在对水下带电插拔连接器项目进行技术支持和后期的优化改进工作。“主要用于海底观测网、石油钻井等领域,目前已经由研发转向了生产,具备了投产的能力,该产品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张成雷说。


水下带电插拔连接器的研发,解决了国家海洋装备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作为一个科技创新型企业,山东龙立电子有限公司高度重视项目支撑和人才引进,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壮大企业专业研发团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张成雷告诉记者: “一个企业只有创新才有活力,之所以选择龙立电子,除了专业对口,龙立电子软硬件的设施、科研能力在同行业中是很强的,在这里我可以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龙立电子总经办主任、总经理助理上官墨茹表示:“我们企业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费用,目前企业已经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7处,企业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后引进行业专家11人,高层次人才6人,其中一人被立项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为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和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引进一个人才,提升一家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和集群。作为华为供应链唯一战略合作伙伴,阿帕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帕数字”)通过筑巢引凤,不断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深耕智慧物流建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实现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推动物流领域智慧化发展。“因为临沂是中国物流之都,阿帕数字在智慧物流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先进的技术基础,是全球领先的数字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在精通数据存储挖掘、网格计算和物联网的软件专家Ratha看来,临沂除了是全国闻名的物流之都以外,更重要的则是阿帕数字企业的前沿研发平台。


据了解,自Ratha加入阿帕数字以来,累计获得授权知识产权14项,市级科技成果2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项;主导或参与国家级示范、试点项目2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项,有力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了传统物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更值得一提的是,由阿帕数字研发的EnzoMesa数字物流中台为客户提供开放式接口,具有独立灵活部署能力,数据上内部打通OA、FS、CRM、SRM、ERP,外部打通银行支付、金融保险、交通监管、电子税务和其他与行业相关的系统。


“自从Ratha加入阿帕数字技术大家庭之后,他的新思想、新技术让企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并成为区域智慧物流的领头羊,有力地推动了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当中的应用。” 阿帕数字总经理助理王秀莹难掩内心的欣喜,在她看来,Ratha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更好更多的发展机遇。


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作为临沂市创新创业的主阵地,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Ratha作为重要的外来人才被阿帕数字引进,这只是众多重视创新人才引进高新区企业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临沂高新区已获批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并建立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市级以上人才创新平台240余个,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530余人,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6人、省级人才17人,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活力,为全面对接长三角建设科创大走廊提供了强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文/张婷婷)


潍坊高新区

锚定“双目标” 当好“火炬手”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潍坊高新区


2021年,潍坊高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综合考核在山东省160个开发区中居第4位、全省国家高新区中居第2位、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居第24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中,潍坊高新区作为潍坊唯一观摩的主阵地、主战场,肩负着“高”、“新”使命,担当着“火炬手”的角色。


潍坊高新区2022年工作思路举措中,重点放在找问题、谋思路、搞创新上,把打造千亿级和一流国家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进位争先作为双目标,锚定产业发展主责主业,向全区党员干部发出了创新实干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吹响奋力拼搏、建功立业的“冲锋号”。


产业为先,吹响大抓项目与抓大项目“集结号”


从潍柴集团迈入世界500强,荣登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首,再到歌尔集团迈入中国500强,获得省行业领军10强和创新100强“双料冠军”……潍坊高新区坚持“项目为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努力争当全市项目建设冠军。2021年,潍坊高新区实施总投资1583亿元的230个重点产业项目,其中新获批2个省重大项目、5个省优选项目,一季度开工航空航天产业园二期、潍柴试验中心三期等21个项目,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月月“夺红旗”、全年“满堂彩”。


“发展是最核心的任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快发展上,为全市全省大局多作贡献,为高新区创造出一片更加绚丽的蓝天。”潍坊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赵文君说,全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局意识,集中精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作贡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为魂,打造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链主群”


目前,潍坊高新区主导产业加速聚集,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3个主导产业一并入选省10强产业“雁阵型”集群,为潍坊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潍坊高新区获批“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试点;潍柴、天瑞两项成果入选“山东十大科技成果”;歌尔虚拟现实产品入选全球100项最佳发明;下线全球首台套铁铬液流电池电堆……全区聚集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80家,其中“国字号”10家。


为引领潍坊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潍坊高新区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个千亿级产业链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磁技术产业链3个百亿级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并确定在技术、产品、品牌、市场等方面对产业链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作为“链主”企业。通过“链主”聚合成群,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带动整个产业链同频共振,“链主群”成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让又“高”又“新”成为潍坊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鲜亮底色。


“引育”并重,打造双招双引“磁力场”


聚焦“高精尖缺”精准引才,全面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潍坊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把“全球化扩张、本地化配套”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双招双引”。为此,潍坊高新区成立重点招商项目推进指挥部,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办到底,近期推动新加坡普洛斯产业园、香港微医中药产业园等项目落地。


如何把潍坊高新区打造成吸引企业和人才更有力的“磁力场”?潍坊高新区的举措是加快实施“高企倍增”“育苗造林”,让“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等特色企业如羚羊般跨越发展。同时,潍坊高新区全力突破企业上市,对上市后备企业实行“点对点”服务,在全市普惠政策基础上,提高奖励补贴,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逐步形成高峰耸立、群山环绕的高质量发展聚集地。


2022年,潍坊高新区计划投资50多亿元抓好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重点做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热线办理等重点工作,出台实施落地一批群众急需的民生实事:新建扩建盛春、仁和等9所学校,王侯、汶泉等6所幼儿园,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上公办幼儿园;加快全市首个三级康复医院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在民生改善中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文/李 硕)


白银高新区

打好“黄河保卫战” 换来绿色“真金白银”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白银高新区俯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家由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白银高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大力培育绿色工厂,积极开展“三废”防治,实现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2021年以来,高新区紧扣试验区“六个一百”建设任务和自创区“五区”建设定位,依托兰白自创区,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正成为拉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甘肃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9年落地白银高新区的一家科技创新企业,企业计划在3到5年内投资31.6亿,建成18个科研成果转化车间。对此,华实生物科技副总经理王发森说:“我们从2010年开始做研发和储备,目前投资方已经申请专利55项,其中有9项国际发明专利,目前我们上的第一个产品是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我们在该项目设计初期也是下了大功夫,和同行业比较,我们的三废排放量降低了30%。”


在大力培育绿色工厂的同时,白银高新区还聚焦水资源这个关键,统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高质量利用水资源,走好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白银高新投资集团总工程师陈多峰介绍:“银东工业园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分为有机废水处理系统、无机废水处理系统,目前有机废水处理系统正处于试运行阶段,无机废水处理系统主要处理东方钛业无机废水,每天的处理量在5000到8000吨。”


此外,白银高新区还围绕“产业链”聚集“创新链”,加快布局“多点突破、错位融合”的产业体系,坚持把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三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载体,打造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循环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方面,靖煤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当年计划投资5.5亿元,已完成投资2.08亿元。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项目发展无机盐化工产业,当年计划投资6亿元,已完成投资3.8亿元……


在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甘肃青宇新材料年产3000吨新型粉末涂料固化剂、华隆芯光刻胶等项目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青宇新材料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正在安装设备,计划12月投产;华隆芯光刻胶项目2个中试车间正在做规划设计……


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依托华实生物医药中间体和伊博化工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截止目前,华实生物已完成科研楼和2个生产车间建设并已投料试生产;伊博化工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全面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必将换来绿色生态发展的真金“白银”。“十四五”期间,白银高新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机遇,立足“两区四基地”建设战略部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补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链条,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在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文/齐 家)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

牛年使牛劲 刷亮创新“成绩单”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俯瞰


创新大潮逐浪高,千帆竞发正当时。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以建强产业链为目标,引进高新项目,建设载体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积聚创新资源要素,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在奋进全国高新区百强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锚定高新“主方向”,推动产业赋能升级。招新引强扩增量。2021年,成功引进长城汽车科技产业园、国鼎智慧光电产业园、万基隆电子等重点项目39个,总投资额149.27亿元;技改升级提质量。加快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进“技术改造、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促进园区铝型材、换热器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壮大集群优变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构建全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园区科技承载力,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与湖北工建联合投资55亿元共建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园、产城融合示范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


提升科技“硬实力”,建强科创平台支撑。在创新主体培育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做好科创新物种、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迪峰、劲华玻璃等6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首批瞪羚企业,融通高科、华力科技等1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罗格获2021年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在创新平台打造上下功夫:持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扫零”计划,推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2021年新增黄石市级研发平台7家、累计达56家;新增省级研发平台5家、累计达到31家,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深化成果转化上下功夫:2021年先后举办了湖北省“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和大冶湖高新区校企对接活动,对接企业技术难题300余项,实施技术转移项目176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9.3亿元。目前,园区70余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建立了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


汇聚创新“强磁场”,促进创新生态优化:高标准建设大学科技园,与湖北理工学院共建省属高校首家大学科技园,引入华科、武大、湖北理工等高校研发团队3家,法瑞斯等16家研发企业成功入驻,开展首届“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校企合作发展论坛”,校地企合作持续深化。高质量打造新型双创载体:整合科技孵化器、铜都汇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空间的资源,打造区域人才双创阵地。营造高浓度创新氛围:成功举办第三届“铜都汇”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湖北省AI智能、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81个项目参赛,累计发放创新创业大赛奖金230余万元,区域双创品牌效应更加凸显。指导园区企业参加国家、省各级创新创业大赛:法瑞斯获中国创新创业全国赛优秀奖,浚星获“创客中国”省赛二等奖,普罗格获省“创立方”大赛二等奖,园区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面临新一轮历史机遇,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将乘着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东风,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轴,加强与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知名高校院所对接,着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链延伸、要素配套以及项目外溢的承载地,谱写新时代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文/刘泽乾)


汕头高新区

把好开放创新之舵 勇闯大数据“蓝海”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汕头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为汕头发展把舵定向、指路领航,为汕头把新时代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提供了根本遵循。汕头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以奋斗脚步开启“创新节奏”,以昂扬斗志踏上发展征程,以精准有力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为汕头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奋力打造全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样板。


开放创新,是汕头高新区鲜明的特色之一。2021年12月30日,汕头高新区举行“深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着力点,从培育创新平台载体、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等方面多向发力积蓄发展动能。深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启动,是汕头高新区深化深汕协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一项重要部署,而人才培训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揭牌,以及科技贷政银合作签约活动则是高新区全面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举措。


汕头高新区的开放创新,体现在深汕深度协作的合作共赢中。过去一年来,深汕两地高新区互动频频,积极找准协作契合点,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达成共赢,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深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便是在这样的融合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依托深汕深度协作基础与深圳丰富的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资源,联合深圳、汕头两地软协及相关企业,双方将以“政协企”协同机制共同打造深汕软协合作公共服务平台,赋能汕头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汕头高新区的开放创新,体现在培育创新平台载体的良性发展中。创新服务平台发挥的效能护航汕头高新区打造创新策源地,有力推动汕头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和信息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粤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启明星辰(粤东)安全运营中心接连揭牌,让高新区再次充分调动和发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硬实力,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汕头高新区的开放创新,体现在深化科技金融结合的互惠互利中。2021年11月,汕头高新区出台《汕头高新区“科技专项贷”扶持措施(试行)》,并于当年12月30日当日与中国银行汕头分行、广发银行汕头分行、广州银行汕头分行3家银行进行合作签约,为企业在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扩大再生产等方面提供融资支持。随着科技金融服务支撑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卡脖子”问题不再“束手无策”。这是汕头高新区管委会深化政银合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其应对危机、攻坚克难、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崭新起点。


汕头高新区的开放创新,体现在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长远谋划中。纺织服装产业是汕头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汕头高新区紧跟汕头大局部署,建立汕头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助力汕头纺织产业迭代发展。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肩负新时代发展的新使命,在新的一年里,汕头高新区将围绕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布局的“一盘棋”发展定位,把好开放创新之舵 勇闯大数据“蓝海”,以更大格局、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在探索开放创新中交出亮丽答卷。


(文/汕头高新区管委会)

枣庄高新区

开启北方“锂电之都”新篇章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欣旺达年产30GWH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


2021年,枣庄高新区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核心支撑,聚焦聚力 “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产城融合示范片区、中心城区发展高地”目标定位,聚焦全市“6+3”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锂电首位产业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光电、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四大主导产业,着手招引一批五大产业链头部领军企业,着力构筑“1+4”特色产业集群,促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加快推动产业链做优做强做大,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12月14日,总投资约200 亿元的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年产30GWh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这标志着枣庄市在聚焦锂电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新征程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开启了崭新篇章。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传统工业的发展速度已经难以跟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全市排头兵的枣庄高新区,当仁不让地将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未来前进方向。高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实行工业技改行动计划、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以锂电产业为主攻方向,招引落地一批关联产业加速聚集,投资120亿元的吉利欣旺达、保力等新项目正在建设;投资30亿元的金彭新能源项目即将于今年一季度投产;精工电子、天瀚、星驾科技、天润、国晟、海诚、神州恒星、华开、遥米等项目2021年预计总产值超过10亿元;已获专利456项,授权发明专利220项,数量全省第一,获6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参与3项国际标准制定;国家锂电池质检中心获得国际检测认证资格。园区成功跻身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行列。


今年签约落地的金彭集团新能源电动物流车及商用车项目负责人任金义激动地表示:“我们坚定了扎根枣庄经营发展的信心,坚信一定能够立足枣庄蓬勃发展,助力高新区实现大跨越!”


胸怀“跳出高新看高新、跳出枣庄谋高新”的境界格局,如今,“高新速度”已成为枣庄高新区项目建设的金字招牌,以“快”字当头,树立“快就是大局”意识,优化土地、资金要素供给,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供应链金融投向实体经济,开足马力推进君屹智能制造、MUM精密智造、智佳电子、康悦丁腈手套等总投资509.7亿元的77个重点项目快建设、早达产,确保形成“四个一批”滚动发展态势;同时,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精心设计、前瞻规划张范节点产业新城建设,着力实施“一体两廊一中心六大片区”等16个城建项目。


成绩凝结汗水,创新成就未来。站在“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载体、产城融合示范片区、中心城区发展高地”平台定位,瞄准“全国一流高新区”目标,枣庄高新区全力以赴,当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急先锋”,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努力实现全域开花,确保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加速跨越赶超、持续进位提升。


(文/胡 兰 毛丽荔)


长治高新区

“真抓实干”见真功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长治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这一年,长治高新区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2021年6月,高新区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表彰为“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是全国唯一一家连续两年(2019、2020年)被全国通报表扬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真抓实干推动信创产业。2021年2月28日,以龙芯国产化CPU生态为核心,引入了联想开天、神州数码、卓怡恒通、量子芯云、中关村创客小镇等12个上下游项目集中签约落地,初步形成了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完整信创产业链。目前,12个信创项目已落地开工9个。其中,投资10亿多元的龙芯信创产业园区基本建成,卓怡恒通国产计算机建设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产出了长治首台完全国产化电脑,实现订单670台,产值1200余万元;“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打造百亿级信创产业集群。


真抓实干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投资20亿元的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投资20多亿元的深圳创普斯年产2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正式签约,将打造长治市首条锂电材料生产线;投资1.5亿元的北京峰智科技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武汉格罗夫中极氢能专用车项目建成投产,18吨氢能垃圾专用车研发成功并通过检验检测。上海氢谱创能、北京化工大学氢能产业等氢能源项目正在深入对接。


真抓实干狠抓科技创新。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从顶层设计、载体建设、要素保障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十个一”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即围绕一个主导产业、编制一本专项规划、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引进一支领军团队、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打造一个研发平台、办好一个品牌论坛、培育一家龙头企业、建设一个专业园区、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目前深紫外LED产业已经形成了“十个一”的良好创新生态。2021年8月,长治高新区紫外半导体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首批43家试点单位之一。


投资49.4亿元的中极氢能产业生态基地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由高新区提供6000平方米过渡厂房,目前年产500台氢能专用车生产线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长治首台氢能汽车正式下线;二期项目于2021年11月份开工,将建设氢能研发中心及氢燃料发动机、氢能重卡汽车生产基地。


投资35亿元的太行数据湖科技文化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于2021年6月开工,预计2022年6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集大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开发、产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数据科技产业园,打造长治数字经济生态集群。


投资10.77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于2021年10月竣工,建成厂房及配套设施23万平方米。目前,已签约引进总投资54亿元的创普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其中,项目一期设计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期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3.2亿元,年纳税5亿元。


投资10亿元的龙芯信创产业园项目,2021年8月建成投产,目前已引进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完整信创产业链,未来3—5年内将形成百亿级信创产业集群。


投资10.6亿元的长清智汇科技产业项目建设正酣。


…………


2021年,长治高新区真抓实干,围绕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两区”建设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双招双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长治高新区管委会)


策 划:本刊编辑部

审 核:项耀汉 张耕夫

执 行:胡 兰 骆 娟 李 琳 方玉婵 胡 欢 王 婷 汤冬旸 折然君 张 彭 苏劲松

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五)

上一篇新闻

广州商业,猴赛雷

下一篇新闻

推动扩容!光谷准备托管哪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