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拉扯中的STO:世人盼我疯魔,又盼我孑孓不独活
Bianews BiaNews今天
《易燃易爆炸》这首歌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歌词之纠结,被网友戏称歌名应该改为“你到底要我怎样”。而最近链圈也出现了这么一个自我拉扯的新宠儿——STO。
说它自我拉扯,是因为它是1CO与IPO的妥协进化产物。
所谓STO,即证券化通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
一方面,它为了提高融资效率和拓宽融资渠道,选择了区块链和通证的分布流通属性;另一方面,它为了获得政府与投资者的信任,而放弃了1CO的无监管属性。曾经肆无忌惮地打着去监管的招牌刺激着投机者,如今终究也主动套上缰索,把另一头交给了监管部门。
而这种自我拉扯的属性,也贯穿了STO的各个环节,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盼我疯魔 还盼我孑孓不独活”
其实STO不是一个新概念,最早的提出要追溯到去年。到目前为止也始终有人在做相关项目。那么,为什么STO突然火热起来了呢?
这一年之中,1CO在人们的认知范围里越来越臭——从最初的一币一房,有白皮书就不怕没钱,到现在8成项目破发,1/3化为泡影,国家五部委齐发风险提示,多地区政府严令禁止,而被忽悠玩杠杆能赚大钱的韭菜则欠下几百万几千万,在交易所门口组团维权。
长年浸泡在药水里,韭菜多少也产生了耐药性,1CO这个词已经刺激不到投机者的金钱嗅觉,成了一块发霉的抹布。
但人类幸福感的一大来源就是不劳而获。不再信任一个不劳而获的渠道,并不代表人们不想不劳而获了。
事实上,人们反而更急于选择一种替代品,于是,当USTD被质疑财务问题币价暴跌的事件爆发,人们发现了稳定币并不稳定,稳定币也做不到财务透明,STO就来了——
TokenSoft发布了以太坊改进提案,可以建立基于以太坊的证券型通证标准;纳斯达克亦宣布将推出一个专门用于通证化证券的新平台,将使项目方能在受监管的环境中提供符合美国法律的STO。
今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区块链全球峰会Consensus大会上,STO不仅是场内人士间的热点话题,在场外也举办了一些专门研讨STO的聚会。每年的Consensus大会可以说是币圈影响力最大的会议之一,从这里就可以感受到当前STO所受到的关注。
一时间,大佬们纷纷发表对STO的看法,人们纷纷跟着大佬开始谈起STO,方显得不是那么落伍。
就连日前回归的李笑来,都对STO做了一番点评——尽管他并不看好,说这是一个不值得关注的趋势。
最近几天STO很火,那么过几天他也就不火了,追热点通常情况下意义并不大。
我不相信那些非区块链行业的资产标的加上区块链概念就会自然火起来,这是不太符合常识的,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然而,你看好或不看好,市场热点就在这里,不来不去。人们迫切地希望出现1CO的替代品,尽管时机是不是现在,未来会变成怎样,谁也不知道,底层未动概念先行却也是老把戏了。
日前,OKEx已经宣布在加密胜地马耳他成立STO交易所,不管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先搞起来再说。
以STO的定位来看,最终或许能在自我拉扯中产生达到“能满足人们不劳而获的欲望”和“能确保人们不因欲望而出格”之间平衡点的产品,但在那之前,恐怕还要欣赏一阵群魔乱舞。
“赐我梦境 又赐我很快就清醒”
2018 CHAINSIGHTS全球峰会上,陈伟星说,STO是趋势,未来除了比特币其它都将是证券化代币,技术在金融领域将会有非常大的用武之地、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会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公平。
好巧不巧,陈伟星跟李笑来这两个老对头又在一个问题上持有了完全相反的意见。
OKEx金融市场总监黎智凯在18日举行的Security Token Future大会上也就STO展望了很多。
首先,STO借区块链技术, 让一些原本不易流通的金融合约高效、低成本及快速地全球流通及进行结算,大大降低交易门槛及成本;
其次,监管机构将更容易对STO交易进行穿透式监管,监管措施如反洗钱,投资者准入,交易合约设计等更容易把控;
最后,STO所带来的合规成本下降,使中小企更容易发行较复杂的金融合约以管理风险,融资及转售资产,最终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将运作得更高效。
这一番展望,对STO的优点和未来进行了完美的总结。
赵长鹏此前曾在推特上表示,股票、债券、货币、商品等传统金融资产的代币化是迟早的事。
试想,全球股权资产规模约为80万亿美元,债务资产规模约为100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规模约为230万亿美元。一旦STO用Security Token的形式逐步渗透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各类资产,这个市场的量级将是现有加密市场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则指出,STO在易于规范监管、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还存在着瓶颈。
一方面,资产流动性过高可能带来巨大的价格波动。
STO可能让一个初创企业直接成为公众上市公司,拥有许多ST持有者。但由于初创公司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起伏很多,其通证价格很可能波动剧烈。
由于股价波动过于剧烈,许多已上市公司创始人甚至希望能够重新将公司私有化,更不用说大部分在五年之内倒闭的初创公司。
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或将导致投资者的亏损。这个自不必说,至今为止区块链领域的各种投资项目,已经使不少投资者亏损惨重。
实际上,无论是1CO还是STO,在降低了投资门槛的同时,都面临着难以甄别合格投资者的问题。
这也导致STO很可能成为又一种会加速投资者破产的金融创新。
“要我阳光 还要我风情不摇晃”
比起1CO,STO还是有一点绝对的好处,那就是理论上很难存在空气币了。
一个1CO项目,你有白皮书就能发币,结果到现在71%的项目还没有实际性应用。STO则需要用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转变为链上加密数字权益凭证,相当于将现实世界的资产权益和服务数字化、通证化。
一切终于来到了阳光底下。
然而这种秩序建立在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中间人的SPV公司受到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的基础上,显然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
这就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STO是主动寻求政府监管的产物,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对于STO的发展必不可少——但这会不会是一种一厢情愿呢?
通证经济的资产流动性强,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往往不受控制或很难控制其资产流动,一旦形成规模,可能导致国内经济和外汇不稳定,这一点,不管是1CO还是STO都是一样的。
打算引入监管促进通证经济发展的国家,其实在1CO阶段就选择了监管,如计划年内推出关于1CO的指导方针的韩国,又如日本。
人大杨东教授在昨日举行的网信办闭门研讨会上指出:日本今年已经6次召开审议会商讨1CO合法化,很可能会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证券形式来监管STO的国家。
他在会上谈到,应推动全国人大对证券法的修改,把1CO、STO等区块链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应用纳入法律监管,越不监管会越乱。
但政府也有其必要的考虑角度和立场。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逻辑始终是维持稳定增长,这也体现在对1CO的态度上。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1CO予以打击。公告明确要求,彻底关停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在中国的所有交易活动,全面封锁境内买卖虚拟货币的通道。
今年以来,监管机构持续打击,关停了88家境内交易所和85家1CO平台,同时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平台网站采取封堵IP和必要管控措施。
此外,监管部门从支付结算端入口,多次约谈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求其严格落实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要求。
由这些举措组成的坚实防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内的虚拟货币泡沫乱象。
而如果出现了名为STO的合法融资渠道,在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部分1CO项目会不会借尸还魂,秽土转生呢?
资产流动性本身会导致的经济问题,加上监管成本和实施难度的问题,政府从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会更愿意专门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去给STO提供监管,还是更倾向于坚持对待1CO等项目的一贯立场呢?
实际上,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对有关发行证券类通证的证券法是放宽的,哪怕是美国法律,也仅是认可了通证型资产(Security Token, ST)的证券属性,并为此提供了合法合规的融资通道,真正通过STO的方式融资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容易。而我国《证券法》则尚未承认通证类资产属于证券范畴。
通证经济是打算站到阳光底下了,但太阳多久才会露头谁也不得而知,更不知道在太阳露头之前STO会不会先凉了。
“夸我含苞待放 还夸我欲盖弥彰”
在陷入悲观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展望一下,以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发展水平,从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来看,是否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支撑STO的实践和安全防护,而一旦STO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合法融资渠道,又会最先在哪些领域产生影响?
关于以上问题,鞭妹咨询了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清华x-lab钟宏。
钟宏介绍说,STO的发展应该经历两个阶段。
1、资产通证大规模交易;
2、权益通证大规模交易。
区块链3.0阶段我们提出,“数字票证”将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价值流通媒介,即真实世界资产在数字世界的映射。
ST如果分成资产通证和权益通证,则资产通证的内涵与数字票证基本一致,其发行和交易,原则上并不需要受证券监管。大量资产上链完成数字化确权,并广泛流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全球发展的新趋势。
而数字权益通证的产品创新和交易规模,则依赖于资产通证交易市场的成熟。
关于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钟宏谈到,《区块链3.0共识蓝皮书》里提到,当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2.0阶段,基于公链的大规模商业实践的技术条件还不成熟。但基于联盟链的局部商业化应用,只要应用场景选择得当,是完全可以支持STO项目落地的。
此外,钟宏还向我们透露,尽管在中国当前的金融证券监管体系下,STO暂不具备可操作性,但中国政府及相关持牌金融机构,已经在证券领域,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展了各种应用创新和试点,无论是否叫STO,中国在证券行业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创新是与全球同步的。
他表示,在明确STO的定义和实施标准的前提下,STO一定是一种趋势。
但在STO破土而出欣欣向荣,带来了新的生机的同时,还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新鲜的韭菜又要长出来了。
钟宏在接受采访时也提醒我们,当前某些所谓成功STO的项目有“忽悠”的嫌疑,大部分属于主动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注册备案,而申请的类别可能本就不需要审批。所谓政府支持STO的新闻,很多来自项目方的采访,真实性有待证实。
所以说,在展望未来的同时,还是要小心那些高声谈论资产证券化、证券通证化的未来愿景的人,因为它们可能是为了遮盖背后磨刀霍霍的声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