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无锡,向南再向东

NO.1

新吴,第一

许多事,只有联系在一起,才能看出端倪。


例如,简单梳理新吴区这半年的动态,会发现这里的投资非常密集——


无锡,向南再向东

(仅罗列部分项目)


早在2020年,新吴区还曾因为有力推动复产复工,被央视连续两日密集报道。

……


在无锡的五个市辖区中,新吴区一直名列前茅。


江苏省无锡市企业纳税100强排行榜,新吴区上榜28家排名第一!


撇开代管县江阴、宜兴,无锡5个市辖区中,新吴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排名第一,达243.31亿,高出甩开了第二名惠山区128.6亿。


对比各区GDP,新吴区2021年增速达11%,一枝独秀。


放眼全国,新吴区也数一数二。


无锡,向南再向东


用三句话概括新吴这几年的变化:


外部投资密集落地

产业创新排名全国前列

政府端重磅基建不断推进


于是有人忍不住要问,为什么是新吴区?


NO.2

无锡发展看两轴

判断一个区域发展的加速度,投资的背后,是城市的发展方向。


我们先看无锡十四五规划里的一张图。


无锡,向南再向东

(来源:《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稿)


官方的表述为:“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


说得更直白点,无锡发展要看两条主轴——


南北轴,关乎太湖长江发展轴,是无锡升级自身辐射,是打造内力。


东西轴,关乎长三角一体化,是巩固苏锡常都市圈的地位,从而分到更多的“蛋糕”。


在无锡官方的表述中,东西轴的发展是要:


“共建苏锡常国际大都市区和环太湖科创圈”


“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这样的定位,是无锡产业转型的必然。


回顾改开四十年无锡的发展脉络,无锡的每次转型,都是在时代的节点上奋力一搏。


苏南模式的提出者费孝通曾对该模式有过精辟总结: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


苏南模式当时是:


背靠农村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发展村办工厂;


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鼓励农民经商;


依托上海的技术人才,用土地和人工换技术,走出了一条农村致富路。


但是这条路子,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遭遇瓶颈。


当初依托西方产业转移的村镇工厂,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技术没有竞争力、制度遭遇困境、资本非常薄弱。


无锡也在第一时间认识到了变革的重要——


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做大资本,只有升级技术,才能扩大市场。


建立高新产业园区,发展高新产业技术便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无锡国家高新区。


高新区成立的目的,便是升级苏南模式,利用全球一体化,引进资本和技术,发展科研,增强苏南企业的内力。


如今的新吴区,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基础上,整合设立。


借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苏南地区确立了以混合所有制为支撑,积极引进外资,以城乡一体化为形态的“新苏南模式”。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锡及其新区已经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是与上海、苏州、南京横向对比,依然存在差距。


而对于长三角区域来说,区域内协同度不够,城市流动壁垒依然存在,上海与周边城市分工依然不够明确。


近年来的中央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对于无锡来说,就是要: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风口,打破区域壁垒、完善交通路网、增强人口流动、优化土地配置。


从而打造更明确的产业线条,铸就更高效的生产力。


无锡,向南再向东

(来源:《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稿)


无锡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


  • 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

  • 集中力量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

  • 加快推进梁溪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城、霞客湾科学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陶都科技城建设,形成市域“一带多点”协同创新格局。


我们不难看出:


向南,是完善新区功能,升级产业内力。


向东,是与苏州、上海实现一体化,尤为重要。


无锡方面,也将高新区(新吴区)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是无锡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生态中枢、引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地标、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平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节点。


无锡,向南再向东

(图片来源: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


这一工程被列为无锡举全市之力发展的“头号工程”


“一城、五组团、多点”,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无锡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


NO.3


围绕产业园区挂地


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永远有着最敏锐的嗅觉。


无锡,向南再向东

(克而瑞2021年年报)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无锡商品住宅供应662.56万方,其中新吴区以139.62万方成交面积领衔各区域。


这一年,距离《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不到一年半时间。


我们看2022年的最近数据,新(吴)区的商品住宅供应面积:


5月,新区供应最多,为11.69万㎡,占总供应的29.2%;成交面积同样最多,为6.77万㎡。

4月,新区供应最多,为8.95万㎡,占总供应的29.27%;

3月,新区成交面积最多,为6.04万㎡;

2月,新区成交面积最多,为5.09万㎡;

1月,新区供应最多,为6.45万㎡,占总供应的27.62%。


新吴区的区域供求量价指数一直排名突出,保持了非常高的楼市热度。


就本次二次土拍预挂地来说,新吴区挂出了4块地,分别围绕梅村科技产业园和鸿山科技产业园布局。

无锡,向南再向东


新华路与锡贤路交叉口西北侧地块


地块占地面积约159亩,规划为居住用地。紧邻万科梅里上城,距离梅村科技创业中心骑行2.3公里。


无锡,向南再向东


梅村高中空港分校北侧C地块


地块位于新吴区硕放,紧邻梅村高级中学和空港产业园。


无锡,向南再向东


坊育南路与兴泰路交叉口西北侧地块


地块位于新吴区泰伯广场片区,被戏称为“无锡最卷的板块”,中奥滨河境、建发泊月湾、雅居乐远洋公园里、大华公园城市等多个楼盘挤在同一区域,对于客户来说,选择非常多。


无锡,向南再向东


飞凤路与鸿声南路交叉口西北侧地块


地块位于鸿山新城,紧邻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未来还将有地铁5号线规划落地。荡口古镇、鹅湖、漕湖都在附近 ,距离鸿山科技产业园2.9公里。


这块地位于与苏州接壤区域,也是无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体现。


无锡,向南再向东


无锡是一座多中心化发展的城市。


但城市发展不是摊大饼,只有抓住发展主轴,明确产业主线,才能有的放矢。


用领导的话说:


“当前无锡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17年,无锡GDP突破万亿,在这之后三年——


2020年,南通突破万亿。


2020年,苏州突破2万亿。


长三角城市发展,百舸争流,紧追猛赶。


对于无锡来说,片刻不可懈怠:


向南,是举全市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向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


谁打盹儿,谁就错失发展红利。


无锡二次崛起,在此一搏。


注: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企业立场,供参考。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食神“占领”无锡,还开了家火锅店

下一篇新闻

无锡成功追捕红通外逃人员王颀 5年前涉嫌职务侵占罪逃致新加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