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辛格专访:以色列何以成为创新永动机?
· 这是第289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腾讯的新一代企业家创始人俱乐部青腾汇,在以色列创新体系的探索行程中,在索尔·辛格讲授《未来创新的三大方向》课程后,给笔者安排了一次他的专访。今年是他和丹·赛诺的《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出版十周年。
当时,丹·赛诺是美国外交部政策顾问,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中东问题资深研究员,美军前驻伊联军发言人;索尔·辛格是《耶路撒冷邮报》社论版编辑和专栏作家,他曾担任美国外交政策顾问达10年之久。
近距离看着他,说话缓和,语调平静,偶尔升起一股微笑,像烟一样飘散出某种从容和内敛。他在我心目中是以色列创新的活的案例库。
我问索尔先生,当时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他说,这本书的另一个作者赛诺先生当时还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他的学生想来以色列调研创业公司,想要参考一些资料。但研究以色列的书大多基于中东冲突、民族宗教矛盾等视角,没有一本专门关于创业公司的书籍,所以他们就打算联合写出一本来,以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入选华尔街日报最佳商业畅销书,取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第五的耀眼成绩,在以色列、印度、新加坡都位列最佳畅销书排行榜,该书被翻译为30种语言。近些年来,没有人比辛格更能开诚布公、清晰明确地描述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直接援引书名,称以色列就是创业的国度。
的确,近十年过去,这本书依然是中国人认识以色列的最重要的一本书。青腾汇团员罗振宇老师说,这几年很多人送过他这本书。
2013年之后中国也掀起了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潮。研究以色列、传播以色列教育、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的资料和文章越来越多,“以色列热”经久不衰。对中国人来说,以色列从一个神秘的国度变成一个熟悉的国度、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国度、相互合作越来越频繁的国度。
创新能量
我请教索尔先生,十年过去了,对那本书的观点等有什么新的补充和发展。他说大框架是一脉相承的,可以提炼的公司案例却变了很多,整个国家越来越成熟,但基本的因素是不变的。
秦朔朋友圈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即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的《中国创新应学美国、新加坡还是以色列?》,里面提到,尽管有超过5万的中国官员前往新加坡学习,但中国的技术人员和投资人则纷纷前往以色列,并且倾向于投资软件和生命科学等主流行业,阿拉巴巴、复星、联想、小米等都已经或将在以色列开设研发中心。
于是我请教他这个问题,中国创新到底应该学习谁?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创新能量(Creative Energy)。他觉得,在这三个国家中,以色列的创新能量肯定是最高的。因为它经过六七十年的完整长周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面向世界市场的创新生态和创新体制,而美国的创新,相比以色列,更注重本土市场,并且想要把初创公司不断做大。
我理解,创新能量实际上,相当于创新的影响力,它是能影响、带动、引领合作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的总和。
以色列几乎没有矿产资源,除了有一些化工晶体原料,还有在地中海海域附近发现的一块新的大型天然气田(储量约3.2万亿立方英尺)之外。这个国家一半是沙漠,没有基础条件可以发展好农业,他们也没有办法发展重工业和一般制造业。此外,虽然耶路撒冷是三个宗教的圣地,但是目前所有的圣迹都是老天给的、神圣无比的,全部免费,所以也没有办法发展旅游业及其他传统服务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什么都不能靠,靠自己,这个“自己”就是人力资本。
怎么办呢?唯有高科技可以推动农业、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出口高科技成了它的命脉。以色列出口产品中,43%是高科技产品,要知道,刚建国时他们只能出口橙子。以色列初创企业的规模约七八千家,高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占全部人口(约900万)的8.3%。有人说,以色列的发展就是向死而生,Innovation to exist,没有后路可退,这股创新能量怎么能不强!创新习以为常,就像旁边一直有矿一样。
我还演绎了一下这个概念,难道这不就是“创新的高周转”吗?以色列没有大型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寥寥无几,都是初创企业,他们以创业创新为乐,并且强调高产出、高周转,因此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很多年轻创业者创业成功之后就会将公司卖给国际大公司,然后成为一个连续创业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企业,只有面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现方案的高周转,才能保持高速创新,资本的效率才会最高,整个国家的收益才最大。
在初创企业的参访中,我会问创始人,什么情况下创始人们会把公司卖了,无线电成像传感器公司Vayyar的创始人说,以色列创业者分为两种,看看头发有没有白,头发白的大体上不会轻易把公司卖掉,有些年轻的创业者则会。
未来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以色列创业创新的核心动力,那就是“问题导向,但是基于未来视角”。
犹太人鼓励提问,是因为问题的提出本身已经对方案有一半的意义了。发现问题,然后用未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那么怎么理解“未来角度”呢?
青腾汇团员,著名主持人汪涵先生,在参观完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公司Innoviz后,跟笔者说,无人驾驶,该规范的并不是机器,而是人,但其实人是最不能被规范的。无人驾驶都是在高速公路上进行测试的,因为路况最简单。应用到现实里,乡村小路目前还是充斥着没有交通规则观念的人群。某种程度上说,问题导向、面向未来的机器将潜移默化人,带领或者等待人的进步。那时候科技会和人的素质实现匹配和自洽。
人的发展确实是最重要的,可以潜移默化的部分都被科学家重视起来。索尔先生,在《未来创新的三大方向》课程中,重点就讲了未来科技、未来教育还有未来城市。
索尔·辛格先生谈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内容,他25岁从美国移民以色列的原因是,美国有很多直升机父母,赋予孩子很多资源,又指导规划孩子的发展路径。但他想让他的三个女儿,每天都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毫无畏惧,愿意做任何尝试。因为,对小孩来说,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得到。
关于未来教育上,他提到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观点,源自他对印度社会教育的观察。印度很穷区域的一个学校,一个年长一些的孩子在教年幼一些的孩子。有些孩子十岁八岁就辍学,去矿场工作。印度的这所学校,把这些孩子请回教室,他们可以获得一点收入。好的教育,是孩子教孩子,两者的素质都会相应提高。这可能是贫穷地区教育发展起来的秘密。
他也说到,以色列的教育体制和体系也会存在问题和挑战,这是国际共性。而传统观点认为,以色列的军队对孩子的能力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对此也有质疑。
教育的悲剧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找到自我。当你成长的时候,成长过程中,最受感动的,获得心灵冲击和获得责任感和使命,肯定不是在学校。
以色列教育的秘诀不在学校,也不在军队,他觉得真正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是校外的培训——童子军的训练。在那里小孩子必须去管理比他更小的孩子,首次赋予孩子权力,并要求在人生中承担责任。童子军里学到的管理能力,养成的领导力,比在军队里学到和领悟到的更多。所以他提出,可以把童子军里的模式导入到一年级的学习中。完成任务、挑战和工作,是每个人成长要面对的事情。
人生不能不知道自己爱的人是谁,喜欢做什么事,以及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人类被低估了,机器被高估了,人类的同理心和团队协作值得引发持续关注。
2005年因博弈论相关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他是怎么教孩子的?他有21个孙子女,26个曾孙子女,其中另外2个曾孙子女马上要诞生。这个家族如此庞大,他会争取至少一周见孩子们一次,一起登山,摘鲜花,认识大自然。孩子们13岁成年后,奥曼教授会带着他们去旅行,一对一,最近刚和一个孙子去意大利北部登山。创造力不是靠训练出来的,有时候是某种精神的感染和浓厚的氛围一同营造的。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未来就在孩子身上。
曾用大数据预测古巴霍乱和非洲埃博拉病毒的eBay前首席数据官吉拉·拉丁斯基说,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
创新使人兴奋
索尔先生目前担当了以色列多家国际公司的高级顾问,包含IBM、通用电气、AT&T以及微软等企业(进驻以色列的大型跨国公司有450家左右),也在以色列本土投资公司与NGO担任顾问。
索尔先生说自己每天都在见各种类型的初创公司。他自己不从事投资,但他似乎一直是以色列科技创新和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信息和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使得创新信息流得以传播得更加通畅。他说,只要遇到创新事物,他就感到兴奋。
我问到的每一个领域,他都能找到对应的创新公司案例来给我阐释。
比如我问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垃圾分类和处理等等。他说,以色列已经有做的很好的公司了,比如UBQ material,把家庭有机垃圾转变成生物基础的材料,体现为干净、成本低、可持续、可循环,是这个星球上最绿色的热塑性材料。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目前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就是5%回收,95%填埋。这个公司刚刚完成量产证明。以前一吨的塑料,会产生两吨的二氧化碳,现在这种热塑性材料,反而会减少1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索尔先生说,他目前最关注的是数字医疗方面的公司,实际上这个领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已经有了不少新的实践,比如Cellsope就是利用手机摄像头监测对象是否中风;还有放射领域的技术公司,可以根据医疗影像进行诊断。未来,手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呼出的气体,皮肤散发的各种化合物,它都能随时监测,并分析数据。
所有的东西放在未来会如何,以色列科技圈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这样所有的东西都值得再研究一遍,从世界的需求端出发,特别是有一些显得更为迫切。以色列有耶鲁撒冷的灵魂和特拉维夫的梦想。如今,耶路撒冷房价平均人民币约6万每平米,特拉维夫约7万每平米,但高科技的附加值,让高昂的房价并不是城市生活的重点难题。他们思考的是世界最需要未来高科技到底是什么。
此外,我还问索尔先生,最喜欢中国的哪个城市?他说是深圳,很多以色列公司也在深圳开设分支机构,深圳的创新能量和创新生态在某种程度上与特拉维夫相近。深圳创新特色企业代表就是腾讯,它在创新创业生态布局多年,包括青腾汇就是腾讯多年为顶级创新者创业者搭建的生态产品之一。
了解,了解,再了解
中国人正在掘金以色列。但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以色列。秦朔朋友圈曾发过多篇关于以色列的文章,有些读者会认为,以色列跟美国的关系匪浅,甚至说以色列就是听美国的。我就请教索尔先生,他说我们不会夹在中美关系的漩涡之中,以色列没有大国的包袱。不可否认,以色列和美国在一些交流上更加紧密些,但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小国不需要加入,只需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以色列的文化确实更偏西方一些,中以两国还是有巨大的文化差异的,未来肯定需要彼此增进了解、加强互访和感受。
如何加强相互了解?更多的面对面的接触,身临其境的造访,不猜测,不想象。索尔先生说,他去过中国十几次,还是不能说已经了解了中国。以色列的大学里有东亚研究中心,也有类似以色列中国基金会这样的机构,但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因广阔的本土市场而最为发达,比如移动支付及广泛的生活服务等,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因互联网而悄无声息地彻底变革。但其实,真正的革命在于新的划时代物种的出现。而中以合作,就像我写得上一篇《耶路撒冷和希伯来大学的空气里飘着什么?》那株“三角梅树”一样,中国广阔的市场是那颗巨大的塔柏,而三角梅是以色列的创业创新精神的热情感染,产生的新物种,这两国的创新叠加起来,或许真能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email protecte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