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狮这个祠堂有故事:800岁高龄,占地800多平方米……
洪窟洪氏祠堂是泉南地区最大宗祠之一,素有“洪窟祠堂,水头大宫”、“塘东斜,洪窟高”之称,迄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整座祠堂建筑风格独特,古朴而不失庄严,祠堂内琳琅满目的柱联和匾额,昭示着洪氏族昌裔旺及祠堂的历史荣光。如今,这座祠堂已成为海内外洪氏宗亲联络乡谊亲情的精神纽带,见证着闽台洪氏宗亲同根同源。本期《侨乡故事》带您走进洪窟洪氏祠堂,感受这座祠堂数百年的悠悠历史。
八百年祠堂见证历史荣光
蚶江洪窟村地处石狮东北角,是石狮有名的华侨村。在村里,有一座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那就是名闻遐迩的洪氏祠堂,为海内外族裔仰望圣地。
关于洪窟洪氏祠堂,据史料记载,洪氏祠堂草创于南宋末,由洪氏肇基始祖建设简陋祠宇供奉洪氏祖先,后由族人倡建祠堂,迄今已800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及光绪年间两次重修,1926年再次重修并举行重建落成典礼。上世纪80年代,在旅菲洪窟侨亲的倡议和支持下,海内外热心乡贤纷纷出资重建。
“洪窟洪氏祠堂建筑规模为泉南地区最大宗祠之一,素有‘塘东斜,洪窟高’之称。”72岁的洪永琛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对洪氏祠堂的前世今生颇有研究。据洪老介绍,洪窟洪氏祠堂大门匾额镌刻的“洪氏祠堂”大字,有别于家庙、大宗祠、宗祠、祖祠称谓。在历史上泉南地区仅三座半祠宇有此殊荣,即俗称“三块半祠堂之洪窟占‘半块’”。因以西边(今西滨)外甥林武苴之子林欲栋和林欲楫兄弟尚书贵显,奏旨返外祖拜谒洪氏祠堂故名。
祠堂坐东朝西,占地800多平方米,前拜埕,二进中天井,全封闭,砖木石结构。记者看到,祠堂内外可谓镶金挂彩,金碧辉煌;祠堂内柱联和匾额琳琅满目,昭示着洪氏族昌裔旺,历史不凡;入祠迎面的柱联“敦煌诗礼家声旧 铙郡簪缨世泽长”极为醒目,令人肃然起敬;祀殿神龛金光灿灿,龛上正中高悬南宋高宗钦赐纶音“忠贯日月”四个大字匾额,四面布立的“翰林学土”“邑宰”等众多匾额,昭示着洪氏祠堂卓尔不凡的历史荣光。
值得一得的是,祠堂埕前角牌双爿保留原有的“虎头墙”,彰显代代有贤达高士,为石狮祠堂建筑中独一无二。
海内外宗亲联络的精神纽带
宗祠是凝聚族裔血缘和感情的纽带,成为海内外宗亲的精神寄托。透过洪氏祠堂庄严的神龛和一砖一瓦,后人能看到历史风云、世事沧桑的变幻,感受到祖先辗转迁徙、繁衍生息的脉搏。
站在附近的高楼上俯视洪氏祠堂,高大的屋架,燕尾翘脊,整体建筑凸显闽南特色,气势非凡。数百年的洪氏祠堂,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默默讲述着洪氏族裔当年的兴盛。记者看到,祠堂正祠为悬山式木构架建筑,门楣上有一块“三瑞流芳”牌匾。
“三瑞”乃洪氏一族的堂号,它源自宋代洪皓的典故。洪皓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后就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竟结成连理,洪皓便将自己的住宅取名为“三瑞堂”。其后裔为了纪念他,遂将“三瑞堂”奉为堂号;另有一说是,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俱为学士,时人称为“三瑞”,故洪氏后裔以“三瑞传芳”激励自己并衍传至今。
1926年,在洪氏祠堂兴办新式学校——龙江小学。1964年,学校迁至新建的植英校舍。1987年旅菲洪窟同乡会特意组团回乡商讨洪氏祠堂翻建事宜,即择日开工,至1989年竣工。洪窟村旅居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美国,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地的400多位侨亲、宗亲代表回乡参加祭祖典礼活动,当年在洪氏祠堂的祭祖典礼场面颇为壮观。如今,洪窟洪氏祠堂成为海内外洪氏宗亲联络乡谊亲情的精神纽带。
见证闽台宗亲同根同源
树有根,水有源,祠堂以姓氏为线索,以宗亲为纽带,成为凝聚海内外乡亲亲情的神圣桥梁。
参观祠堂、敬拜先贤、核对族谱……这是近年来台湾彰化县鹿港镇洪氏宗亲一行慕名前来洪窟村寻根谒祖时的镜头。在修旧如旧的洪氏祠堂,两岸洪氏宗亲共同敬拜先祖,感受两岸血脉情深,更见证两岸宗亲同根同源。而朴实的洪氏村民用亲切的“乡音”即闽南语进行问候、交流,让远道而来的台湾宗亲倍感亲切,感受浓浓亲情。
“经过核对相关历史资料,大约150年至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从石狮洪窟这片土地去到台湾的,目前洪姓家族大多分布在台湾彰化地区。”几年前,首次率团到石狮洪窟村寻根的彰化县道教会鹿港区主任洪汉雄表示,在洪窟村走了几个角落后,心情十分激动。他说,为了将台湾洪姓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年前,彰化柏埔堂洪姓宗亲会在台湾彰化兴建洪姓宗祠、台湾洪氏宗祠,其修建的风格和样式均参照大陆洪氏宗祠的建筑风格。经过亲临洪窟实地参访,发现洪窟村洪氏祠堂的建筑风格、宗亲语言以及风土民俗等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十分相同,这才牵线寻根谒祖。
两岸裔孙同敬祖,闽台支脉永朝宗。其实,洪窟洪氏祠堂一直受到台湾洪氏宗亲关注。每年春冬季,洪窟村都会按传统习俗举行“洪窟洪氏祠堂裔孙祭祀活动”,而这一天,来自台湾、厦门等地的洪氏宗亲都会组团前来洪窟村寻根谒祖、座谈交流和开展联谊活动,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宗亲的凝聚力、增进闽台民间文化交流尽一份力。
石狮侨报记者 兰良增 郭雅霞
来源:微信公众号-石狮日报
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