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周浩鼎:香港不能只剩金融业,该“再工业化”了

导读: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经济常被诟病“脱实入虚”。实际上,香港特区政府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喊出“香港‘再工业化’”的目标。一个全球闻名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一个服务业占本地GDP90%以上、居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由经济体,为何在早已“去工业化”后又打出了“再工业化”的旗号?沉寂多年的香港制造业真的还有未来吗? 香港立法会议员周浩鼎一直致力于推动“香港工业4.0”的工作,早前代表民建联在立法会提出动议议案获得通过,这个议案也获得了跨党派议员的鼓励与赞赏。观察者网专访周浩鼎,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香港经济新新出路。

观察者网:香港特区政府提倡的“再工业化”,是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巩固地位,通过创新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业4.0”智能生产工序等,简化流程,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香港目前工业的状况是怎样的,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背景?(产业分布、产值、就业人口等数据)

周浩鼎: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19年制造业的总收益(包括销售及其他收益)为2,261亿元,比2018年下降2.6%,2019年,香港从事制造业的机构单位约有7300间,就业人数约88000人,平均每间机构单位的就业人数为12.1人。

在制造业内,按行业组别分析,2019年以行业增加价值计算最大的四个主要行业组别分别为(1)食品、饮品及烟草制品;(2)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3)化学、橡胶、塑胶及非金属矿产制品;和(4)纸制品、印刷及已储录资料媒体的复制。它们合共占制造业行业增加价值的86.3%。

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9成。我们的确倾斜于金融地产,而制造业根据政府目前的统计,只占我们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一。如果对比一些工业地区做得成功的例子,例如以色列,奥地利及新加坡,他们人口与香港相若,都徘徊在八,九百万当中,但制造业占他们本地生产总值,都超过20%,这方面高下立见。

周浩鼎:香港不能只剩金融业,该“再工业化”了

香港制造业快速衰退(图源见水印)

观察者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轻工业中心,其钟表、玩具、电子等“香港制造”的产品风靡世界,工业产值最高峰时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30%,近一半就业人口从事制造业;即便到了2008年,香港工业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雇工人数也曾达1000万人。近年来,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制造为何会走下坡路?

周浩鼎:其实香港从来不缺乏人才。问题是我们的主流风气太过着重炒卖。过去亦因为各种的房地产金融投机活动,可以使不少人快速致富,最后导致坐拥资金的投资者,亦情愿投身金融地产炒卖,从而迅速取得回报。工业4.0根本未必能够对投资者产生吸引性,渐渐地就连有志有能力的年轻人,也一窝峰希望从事金融地产业。工业工作便显得无人问津。大家看香港的大学课程往往是金融财经科,大行其道,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观察者网这是您提出工业4.0再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吗?能否给我们介绍下这个议案的初衷?在全球经济走向金融化的背景下,为何要逆向而行?

周浩鼎:实体经济具相当重要性,其实在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更加凸显工业对全世界的重要性。我们看到过度专注服务业,放弃工业的一些国家地区例如英国,当疫情到来的时候,经济根本难以支撑。相反像我们国家由于一直重视工业发展,作为世界工业大国,由于工业配套充足,疫情管控得宜。让工业尽快可以恢复生产,恢复经济。结果我们祖国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路程上可谓一枝独秀,更加显得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重要性。

此外,过去由于太着重金融地产,过分倾斜。年轻人要找经济出路,就业出路的选择不多。要真正让年轻人尽展所长,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就应该多拓展渠道,经济要多元化,这样才让年轻人有出路。我们看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是一个着重工业的成功国家,他在职业教育系统上相当成功,训练出非常专注,技能相当出色的工业技术人员,他们在社会上亦受到尊重。香港似乎仍未能在这方面发挥到绩效。这或多或少跟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关,香港不是走德国的职业教育路线,相反大学学位的课程安排上,不会着重供应带动需求,相反一切按市场发展,政府不想主导产业,没有投入,一切就按市场需求,更难以培养工业发展。

其次我在英国完成学业后,回香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在内地设厂的机构工作,当时已经看到厂房别具规模,而且井井有条,工业的专才培训出来,是非常专注,井然有序,员工们都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把份内事尽责完成,做工业的态度,有别于急功近利的投机风气,其实在整体社会文化上亦有帮助。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香港未来再工业化的方向在哪里?是否意味着要脱虚向实?

周浩鼎:我认为未来香港工业4.0的再工业化,可朝着分别具短中期及长期成效的两大方向双线发展:即短中期促进传统工业智能化,长期上推动高新科技产品硏发及生产。

就传统工业智能化而言,香港应集中发展高增值产品的自动智能化轻工业,而非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因此我们决不是走回头路当60、70年代劳动密集工业。在高新科技硏发方面,香港应努力做到海纳百川,大力争取内地至海外优质人才到港工作居住。同时,应加强科硏成果商品化的工作,和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作分工。

观察者网:香港的传统强势产业在金融地产行业,“再工业化”要如何处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关系?

周浩鼎:如果在工业上面做得成功的企业,亦应当容许他们得到融资的机会。我相信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要做到支援成功的再工业化企业进行各种金融集资上市,其实必能办到。

反而我了解到问题在一些初创的企业,当中从事科研的企业在香港,难以寻找创投资金配对,这方面内地做得比较出色,特区政府方面有急起直追的需要,加强进行配对,让有能力的企业尽快找到恰当资金支援。有一点值得一提,内地政府自身投入资金支援孵化企业,比香港做得更多更积极。

周浩鼎:香港不能只剩金融业,该“再工业化”了

香港金融区(图源:REUTERS)

观察者网根据您的看法,短期、中期来看,要如何通过促进传统工业智能化来促进香港的“再工业化”呢?有哪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周浩鼎:首先,我建议政府为本地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制订指标百分比,这样可以有效地考评政策绩效同时鞭策政府;其次,提供更多工业用地,地点可考虑新界屯門,新田落马洲以及文锦渡物流走廊等,同时配备排污及物流配套等设施,以形成工业集群的有利发展;第三,为传统工业采用智能生产线提供更多的税务优惠;第四,加强和职训局联合宣传,改变公众对工业固有印象,从而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工业4.0技术人员行业;第五,加大力度为香港产品开拓内地及东盟国家市场。

这几方面具体的措施可以这么展开:

第一,订定制造业占整体经济总值比例的发展基准指标

我建议政府订定本地制造业佔本地生產总值比例指标,这样可以有效量度政策绩效及鞭策政府。从而有效加重相关资源投放,以推动再工业化政策措施,并把现时仅占GDP约1%的制造业,提升相关比重。有了目标百分比,易于量度政策成效,有助推动进展,此举将可提高公众对本港推动再工业化的信心。

我们比较不同地区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发现比较成功的制造业地区包括以色列、奥地利、新加坡,这些地区的人口和香港相当,而整体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都超过20%(根据2017年资料,以色列26.5%,奥地利28.4%,新加坡24.8%)。而香港在这一领域的数值低于1%,可见香港在这方面仍有急起直追空间。

这里有一点最新进展值得补充,近期香港工业总会亦都发表了新一轮就香港再工业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当中包括一个崭新概念,即把制造业相关联的一些工序,利用经济数据得以量化其经济成果。

由于产品由硏发,设计,检测至到行销,当中牵涉的工序亦带动不少就业及经济效果。然而却没有能在目前的经济数据反映出来。且看以下工业总会报告的引述:

“香港工业的生产活动已向境外拓展,并建成了跨地域、庞大且极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而制造企业在香港的总部也转为从事产业链上较高增值的研究与开发、设计、市场拓展和物流链总控等与制造业有关的生产性服务活动,此类活动在本地经济数据中并未作出明确的区分,亦未有被归纳为与工业相关的产值。”

工总主要提出,“生产性服务业” 从服务业数据分别出来,并经过统计后包含于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内。我认为此做法非常可取,至少能够量化香港就再工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亦是与时俱进之举。

第二,增加工业用地形成产业集群

政府须增加工业用地,除了预计于2022年落成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外,其他可行地点包括新界屯門,或新界北发展区。根据当局最新的建议,发展局已定出新界北新田落马洲区内57公顷土地作为商业及创新与科技用途,可为高端制造业及配套设施提供用地,这一方面将与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产生协同效应,同时亦可为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智能化生产厂房提供用地。至於屯門,位於內河碼頭佔地超過60公頃,一直以來有硏究指該處使用率低,可探討將來善用該處發展新型工業用地。

因此,建议当局积极考虑在这区内设立新的工业专区。此外,文锦渡物流走廊等位置,亦是可行地点。相关用地宜配备专门为特定行业而设的用水系统、排污设施、冻仓、储存、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措施的工业专区用地,让相关类别制造厂商达致群聚效应,提高生产效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食品加工业有一定潜力前景,香港食品加工业在提高大湾区食物安全以及打入内地市场方面,具有一定发展优势,故此,一直以来也占有内地一定市场销售量。根据贸发局数据,2019年食品加工业占全港贸易总额中的538亿元,当中47%出口输往内地,显示内地对香港食品安全有信心。倘若能透过工业4.0智能生产线升级及提升产品质量,定能更进一步迎合大湾区的需要,亦符合十四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着重食品安全提升的要求,可以形成双嬴局面。

第三,与职训局合作宣传

本港市民对工业的印象一般仍停留于60至70年代,有着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偏见,也保有工人待遇差的观感,缺乏对工业4.0新式智能生产的正确认知。当局应与职业训练局等机构合作进行新的宣传推广活动,令家长们改变对子女投身制造业的固有负面看法,鼓励他们从事再工业化新时代的制造业,培育人才。这方面可以参考奥地利及德国等国家经验,工业技术人员待遇及社会认受良好,亦有助巩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第四,协助香港产品开拓内地及东盟市场

鉴于美国持续打压中国包括香港特区,预料香港的贸易出口产品会续受影响,因此,我认为特区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开拓其他市场,特别是协助香港再工业化下的制造业公司,拓展内地大湾区与东盟市场。随着国家与东盟相关经贸往来不断增加,最近中国和东盟国家及部分区域内国家组成RCEP,已是例证,背靠祖国,未来东盟一定是可拓展的潜力市场。

周浩鼎:香港不能只剩金融业,该“再工业化”了

15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贸易部长在线远程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图源:VIETNAM NEWS AGENCY)

第五,全球推广活动

鉴于现时未有足够渠道向外宣传香港具能力发展智能生产线与自动化,并生产高端产品,因此,当局应加强对本港工业4.0再工业化发展的一些成功产品/企业。例如,一家来自意大利的企业,他们选择来港在元朗设立智能化生产线厂房制造保安产品。这样的例子便可加大力度宣传,以改变公众对香港过份依赖金融与地产业的印象,并为年轻人带来新的向上流动机会的讯息。

观察者网:那长期来看,政府可以如何通过高新科技硏发方面促进香港的“再工业化”呢?有哪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周浩鼎:既然特区政府在河套区已经设立港深创科园,我们应当更好地利用此区域。其中一点是,要令香港在创科产业成功,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把内地以至海外一流的专才争取到香港落户。

新加坡早年时期,李光耀主政下采取政策,为了吸引海外西方的机构设总部于新加坡带动当地经济,李氏首先从新加坡的环境着手,希望吸引国际机构的各行业专才,和家人一起在新加坡生活。这样其实是由下而上,从员工及专才主动促使国际机构在新加坡开展亚洲业务。人才汇聚,机构愿意落户,这样到头来带动经济,并巩固了新加坡的国际地位。

同样在香港,今天我们要提供好环境,特别是让将来到香港进行科技研发的专才,享受在香港的生活,其中一个建议是为他们在新界区提供科技人才公寓,同时对子女就学提供适切配套。起码要让他们和家人在香港感受到舒适的生活,如此下去他们才愿意在香港工作继而把项目继续做好,这样对香港经济可以作出莫大贡献。

香港事实上具备条件进行创新科技的基础研究,然而不少专家曾表示,香港往往缺乏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后续工作,好些甚至最终转移到大湾区内其它城市进行。为了弥补此种不足,香港可以加强科硏成果商品化环节。

观察者网:您曾经参与过很多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有什么具体案例可以分享?

周浩鼎:有关传统工业智能化方面,这里值得参考以色列:以色列除了军事工业及高科技工业做得有声有色外,其实在支援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提升,亦有相当成功的典范。立法会就以色列再工业化的研究显示,2015 年,以色列有10754 家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机构,然而这些皆属低科技及中低科技运作的传统制造业。

根据立法会硏究资料,截至2016 年,以色列政府已投放ILS10亿(21 亿港元)用于相关资助计划,并已向逾560 间机构发放补助金,支援逾1380个研发项目,主要用以改善传统制造业的制造程序。

周浩鼎:香港不能只剩金融业,该“再工业化”了

以色列制造业工资水平(图源:TRADING ECONOMICS)

从中可见,以高科技生产线提升产能为目的的传统工业智能化依然有可为,其关键还是在该地区决策当局是否有决心。

科研成果商品化上,可以同时参考由冯国经博士领导的2022基金会的建议,当中特别提到可以运用东京湾区的经验:东京都自身可以成为科技新产品的测试场,并作为一所谓“母工厂”进行小规模定制化工厂,其中可以不断试验新的产品,并根据市场反应作调整。而大规模量产的所谓“子工厂”则放在东京湾区外例如群马县作生产。上述模式是否可套用香港,值得深入硏究探讨——即香港担当产品测试,成果商品化,而大量生产则放在大湾区内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有完善的分工。香港亦可以创科产业在当中有明确角色。

总的来说,推动香港工业4.0再工业化,需要全社会一起共同推进,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确诊病例增至33例 新增3例无中国旅行史,2人到过马来西亚

下一篇新闻

外媒关注:港警逮捕三名测试炸弹暴徒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