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日本首都-东京

东京(日语:東京/とうきょう Tōkyō)是位于日本关东地方的都市,狭义上指东京都、或东京都区部(即东京市区),亦可泛指东京都及周边卫星都市群相连而成的“首都圈”(东京都会区)。东京都区部人口数达955万(2018年10月),首都圈的人口数则达3700万,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都会区。东京的GDP为全球第一,在2016年达9730亿美元,而同时东京都会区(一都三县)则高达1.8兆美元,若将东京视为一个国家,其GDP总量高于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位列世界第八。东京为亚洲最重要的世界级城市,也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全球城市指数排名第三。此外,东京亦为世界最宜居城市(英国Monocole生活品质调查)。

日本首都-东京

东京古称江户,自德川幕府时代以来开始成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维新时期改为现名后,更发展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枢纽中心。经过二战后的继续发展,东京不仅成为世界商业金融、流行文化与时尚重镇,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度与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东京还有目前全球最复杂、最密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中单就计算东京的地铁系统管辖区段每日平均运量达880万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铁第三位(如含地铁直通运转路线、私铁通勤路线及JR东日本通勤路线,则每日平均运量位居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一位)。

在正式的行政区划定义上,东京仅限于东京都,与道、府、县同为日本的一级行政区,辖区包含东京都区部、多摩地方与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等离岛;其中,东京都区部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东京都同时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冲之鸟礁)和最东端(南鸟岛)等地理极点,拥有日本各都道府县中最多的人口数,同时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县。

东京都总面积为2,187平方公里,包括23个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并与周边的千叶县、神奈川县、埼玉县等构成“首都圈”。各区、市、町、村皆设有独立的行政役所,东京都厅则位于西新宿。目前东京都内有约1,301万人口(相当于全日本的1/10),整个东京都会区(包括横滨、埼玉等周边城区相连的卫星都市)总人口高达3700万,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和都会区,约等于纽约都会区加伦敦都会区、或纽约都会区加巴黎都会区人口的总和。2013年4月“世界城市区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发布第9届调查报告,东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共有3700万人。

每天约有数百万人从首都圈外围地区通勤至东京上班,使得东京的中心区域白天经常人声鼎沸,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则转移至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区域,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东京不但人口密集,同时也是各种物资与各类资讯的巨大集散地。除了长期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要地之外,亦为亚洲流行文化最大的传播中心。尽管东京在都市发展上如同许多国际大都市,经常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仍旧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与一些传统仪式、活动,现代与传统共存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征。

东京旧名江户,其名称来自于1457年筑城江户城。江户城的建造,据说是由武藏国川越(现在的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办完成的。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太田一眼就看中了这一片虽是潮湿地带,但四周被山和海所环绕的关东平原,于是就在在今天的皇居一带建造了江户城(“江户”即“河口”之意,起源于隅田川流入当时称为“江户湾”的东京湾)。之后历史进入各地武将间连年征战的战国时期。

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自此开始了以江户城为据点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也因此成为一座政治城市。之后江户城的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江户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一个是平民活动区域—“下町”,这里聚集了许多商人、小贩与手工艺师匠,他们主要从事隅田川的水上运输、江户港的物资集散以及各种商业活动;另一个则是上流社会活动区域—“山之手”,包括大名的住宅区和旗本的住宅区在内,是江户城内的政治中心。江户城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平民文化的形成也象征江户城的文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直到今天,仍然能在东京的小巷以及一些传统仪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

随着“大政奉还”以及戊辰战争末期,江户不流血开城后幕府体制的瓦解,日本社会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积极吸收并引进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建设自己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在这段期间,皇室从京都迁至江户,并改称江户为东京,自此东京成为新的日本首都;江户城成为国家象征—天皇的居住地,并相继改名为东京城、宫城与皇居;依君主立宪制度创建的国会亦于东京开始运作。在明治政府实行现代化政策下,城市也开始出现西化后的面貌(特别是建筑);1872年,日本首条铁路落成于东京与横滨之间,成为交通上的新创举。从此,东京逐渐朝向现代化以与国际都市化发展的方向前进。

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与二战末期美军战机群的密集轰炸,虽然使得东京都心部两度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但随后却也都迅速进行重建工作,到了1960年代更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期。19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办,也是亚洲城市首次举办。为了迎接奥运的到来,除了体育场馆等奥运所需设施外,其他多项重大公共建设(像是首都高速道路)也同时展开兴建,整个城市进入大兴土木的阶段。自此以后,东京正式跻身国际代表性都市的行列。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但临海副都心的大规模开发,新宿副都心随着都厅移转进一步发展,交通系统的持续整备,以及多项都市更新与大型复合地带改造计划的执行,使得东京的发展脚步依旧不断前进。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震灾,东京经济受到轻微影响却也快速复苏;之后东京积极申办了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成功取得主办权,成为第一个两次主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

日本首都-东京

新宿副都心的东京都厅舍

  • 东京都位于关东平原,面向东京湾,与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相邻,西部山区与山梨县相邻。除了日本本土上的区域之外,在正式行政区划上还得再加上小笠原诸岛与伊豆诸岛等离岛。
  • 东京都属于关东地方的一角。
  • 日本的最南端(冲鸟岛)、及最东端(南鸟岛)亦隶属于东京都管辖。
  • 今日的东京都在令制国时代,位置相当于武藏国(现埼玉县域与神奈川县川崎市域除外)、下总国(江户川以西除外)两国的范围。

东京都及关东地区多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日本本州多数地方一样5月、6月上旬前半,以及日本学生放暑假期间的7月底~8月底是全年之中阳光最多、天气最晴的时候,其次是4月,至于6月、9月、10月的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少。

春季前半天气周期变化,也可能因寒冷旋涡的影响出现雷雨,不过放晴的日子比阴雨天还要多一点。春季后半~6月上旬前半仍旧是天气周期变化,不过锋面通过速度非常快,阴雨天的日子不仅打散分配均匀,且不会维持太久,整体而言以晴天、薄云为主,偶尔才是阴雨天。在梅雨季时容易受滞留锋面影响长期降雨,偶尔还是会有空档放晴的时候。 梅雨季过后即进入夏季,此时因太平洋高压笼罩而高温晴朗炎热,并时常有台风侵袭。此外,也可能因鄂霍次克海高气压的影响成为阴和雨磨蹭的天气。 秋季受台风、秋雨锋面的影响变得容易下雨。于冬季前后,发达的低气压通过,易发生强风和强雨。冬天时,南岸的低气压变得容易通过,幸好东京位于背风面,雨或雪的日子比较少,大多是晴朗干燥的日子,同时是全年之中云量最少的季节,下雪日子交通容易受到影响。

东京都会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人口两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据统计,2008年大东京地区人口达3,520万人,按购买力平价调降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依旧高达14,790亿美元(ukmediacentre.pwc),2010年按国际汇率计价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更高达1.9兆美元,约近纽约都会区及韩国的两倍、更达台湾的4倍多。另外,东京都会区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500强公司总部的地区,于2009年达51家,几乎是第2名巴黎的两倍。

东京综合实力评价为亚洲城市第一位,国际社会惯例上将其视为与西方伦敦、纽约、巴黎并列,为已开发世界中具有全方位主导性的四大全球城市之一。参考国际相关全球城市研究调查结果:依照美国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及A.T. Kearney公告的世界都市指数(A.T.Kearney Global Cities Index, 2012)、美国杂志《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全球城市指数、日本“财团法人森记念财团都市战略研究所”世界都市综合力排行“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13”、英国Knight Frank世界都市调查(The Wealth Report's Global Cities Survey)、中国都市竞争力研究会(China Institute Of City Competitiveness)2012世界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东京皆为亚洲地区一枝独秀的世界级城市。

另外依照英国偏向会计、广告、金融等特定服务领域的智库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简称GaWC)所发布之2012全球国际大都会综合排名,东京与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同属Alpha+等级,仅次于英语圈资源流通实力建构的伦敦及纽约(属于Alpha++等级)。

上一篇新闻

2018春节遇上情人节:陪她去看海?没错,而且还要换一个方式!

下一篇新闻

「樱花狩」去日本赏樱吧,即刻开启这趟旅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