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连冠”背后的秘密!来自苏宿工业园区的一线调查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10月14日,苏州工业园区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距苏州5个小时车程的宿迁,却专门赶到苏州做一场招商推介会。为什么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本就“脱胎”于苏州工业园区,初创团队、建设者中处处都有苏州的身影。成立15年时间里,他们在宿迁乃至苏北创造了30多项“第一、唯一”,在全省45家共建园区考核中实现“十一连冠”,这就是苏宿工业园区。
推介会上,新上任的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朝阳将园区未来发展的时代方位总结为“南北共振、再续荣光”,卖力地向客商推介园区的营商环境。“十一连冠”的苏宿工业园,如何再续南北共建荣光?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正迈入“2.0时代”高质量拓园发展新征程,原来13.6平方公里拓展到近30平方公里,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滚滚,并力争用七至十年“再建一个苏宿工业园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传奇的园区篇章。
是工业园区还是新城区?
从宿迁高铁站到苏宿工业园区,驱车仅20分钟。车一进入苏宿园范围,道路顿时宽敞起来,两旁绿树成荫,住宅高楼鳞次栉比,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这分明是一座新城的节奏,跟以前见识过的工业园区大相径庭。 曾任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的徐洪桥,是园区创建时的宿迁方负责人,全程参与了苏宿两市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区的协商洽谈、协议起草,对南北合作的故事娓娓道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鉴于江苏南北差异,省里提出了苏南苏北对口扶贫。一是苏南财政上支援,二是苏北劳动力向苏南输出。几年下来发现,光财力上的支持,对苏北经济发展的帮助不大。特别是刚成立不久的宿迁市,还有三个贫困县,财政倒挂,这样的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人提出能不能南北共建。”徐洪桥回忆,2001年江苏成立苏北发展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加快苏北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定南北各市对口挂钩合作关系,引导开展“四项转移”。2006年,在此基础上,决定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宿迁当时就盯上了最富有的苏州,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那里有新加坡的经验,让人不动心都不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就这样诞生了。”徐洪桥告诉记者,当时苏州方出资1.5亿元,并派驻一支管理队伍;省里出资1亿元;宿迁方出资5000万元,划出了13.6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专派一支干部队伍配合工作。 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是“地基”。“园区整体规划,是由著名的规划企业新加坡邦城公司做的,既考虑到观赏性,又兼顾实用性。”园区规划局规划处处长陈亮说,其规划之仔细和严谨,让宿迁人感慨不已。拿地下排水来说,根据宿迁50年来降水图标来确定排水管的大小与强度,由此来确定未来工厂排污的上限。“这么多年来,苏宿园区内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积水现象,更别说积水成涝了。雨下得越大,我们就越自豪。”陈亮边展示着手机里雨天园区内的美景,边自豪地说。 一家成熟的园区,需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在苏宿工业园里,生产区和生活区有道清晰的“分界线”。生产区内,工业企业47家,其中规上的有6家,贡献了宿迁全市13.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3.3%的企业所得税。生活区内,户籍居民近3万人,有6个幼儿园,全市首个邻里中心——明日邻里中心、苏宿共建品牌学校——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等配套一应俱全。绕园区走一趟就会发现,这里俨然就是宿迁市的一个新城区。
“一张图纸”不走样
一张图,就是苏宿园区规划设计图。15年来,最初定下来的规划图,从来没有改变过,哪怕细微的变动都没有,这是从“园区人”口中听到最多的感慨。 项目为王的招商时代,想不改动规划图,实在是一件难事。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招商与经济发展局负责人余成林给我们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早些年,有一家国内有名的化工企业希望能来园区安家落户,投资额高达数十亿,吸引力十足。“人家很有诚意,也不谈额外的优惠条件。但根据规划,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是园区核心产业,环境容纳不下体量巨大的化工企业,特别是污染程度比较高的,最后只好婉拒。”余成林估算,15年来,被拒绝的投资至少在百亿元以上。 “苏宿园区的住宅,容积率是宿迁最低的,只有1.6。房子好卖,有人提出是不是建得密一点,有关方面要求把容积率提高到2.0。当时压力挺大,但还是顶住了。”园区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贾成柱笑着告诉记者,当时他直截了当提出,地下管网工程早就建好了,住宅建多高、住多少人、楼与楼间距多大、排污量都是固定好的,不然就得重来,最后就没人再提容积率的事儿了。 15年来,一张图纸丝毫不走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苏州与宿迁两地政府的强力支持。每年,两地党政领导必会互访,出现涉及顶层设计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及时解决。记者了解到,每任苏州市委领导,上任不久就会率党政代表团来宿迁访问。有的主要领导一年率团来两三次,可见苏州方面对苏宿工业园区的重视。 而对于宿迁来说,苏宿工业园区是城市新的增长极,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15年来,宿迁市党政领导纷纷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园区现场督促办公,平均每一二个月来一次,最高纪录是一个月开了六次现场办公会。 按照当年的约定,苏宿园区的财税留在园区,用于滚动开发,不上缴苏州或者宿迁任何一方。就是说,除了表格上的数字外,宿迁并不能获得园区一分一厘的真金白银。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宿迁市对园区的重视,园区每年40多亿元的财税,也没能挡住苏宿两地领导的目光,把苏宿园区做大做强,才是双方共同的心声。 2019年,园区确定了拓展计划——向西扩展15平方公里,苏宿工业园区自此进入“2.0时代”。今年1至9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8.8%,工业固定资产8.6亿元、同比增长40.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9.3%,实际利用外资3862万美元、同比增长39.5%,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等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位居宿迁前列。亩均500多万元的投资强度,在苏北大地也是首屈一指。 在苏宿工业园区,还有一个“特权”——“2号”公章。苏州宿迁两地政府充分放权,园区70多号在编工作人员,组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小政府”,拥有设区市大多数的权限。
两家百亿企业的悬殊历程
苏宿工业园区里,有两个投资超百亿元的企业最引人注目,一个是上市公司长电科技,一个台湾企业可成科技。做集成电路封测的高科技企业长电科技,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首位,全球第三。2010年,长电(宿迁)公司投资成立,设备与管理班子整建制从江阴搬来宿迁。 按理说,这样的厂,搬来宿迁后只要正式投运,赢利肯定没问题。可情况往往出人意料:记者查阅了上市公司长电科技的年度报告,直到2016年,宿迁公司还是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达两千余万元,但已经比上年同期减亏5335万元。 公司总经理陆惠芬接受采访时说,尽管连续多年亏损,但长电(宿迁)公司当初就是作为一个援建项目搬过来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撤走。”随着公司逐步克服“水土不服”,2017年起公司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利润近9000万元。 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园区和宿迁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拿用电来说,长电这样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只要停电一秒,损失就是100万元。“停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供电不稳,二是鸟类作祟。我们向管委会反映后,当即有管委会的领导赶来,立即联系供电部门,现场办公。”陆惠芬说,当时管委会出资拉线建变电站,安装驱鸟装置,问题最终彻底解决。 “我们跟园区管委会的人都熟,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大的事管委会更重视,现场办、马上办,这已经成为了常态。”长电(宿迁)公司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可成科技公司,是园区里另一个大块头企业。2008年在苏宿园区投资建厂。作为一个精密机械行业企业,没想到投运当年就实现了赢利。十多年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公司先后七次增资20多亿美元,新建了可功、可发和可达三家子公司。 可成科技成功的秘密何在?可成公司总务课长石育全告诉记者,集团每年用工高峰期的工人需求量在3万至4万人,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短期内招数万员工绝非易事。“可成招工,有季节性,有了大订单,一次可能就要招大几千至于上万人,时间还很急。这到哪儿去招?”苏宿工业园区劳社局社会事业处处长胡四海告诉记者,只要可成提出大规模招人,管委会就会出动几十号人帮着四处招工。他曾经跟可成老总打赌,只要三天就帮他把几千人招来,可成的老总不信,结果三天后真把人招齐了。用工难题的一次次解决,也促成了可成科技一次次的增资扩产。 临走时,记者注意到园区办公楼正门挂着“二次创业再燃激情、拓园发展再续荣光”的条幅,醒目扎眼,“二次创业”已然吹响冲锋号角。相信“再建一个苏宿工业园区”的目标不会遥远。 交汇点记者 朱源根 沈佳暄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