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相约呼伦贝尔 共建“一带一路”向世界敞开胸怀

相约呼伦贝尔 共建“一带一路”向世界敞开胸怀

20世纪80年代的边境国门。

2010年拍摄的满洲里中俄国门。

相约呼伦贝尔 共建“一带一路”向世界敞开胸怀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人们从俄罗斯巴士前走过。(2002 年资料照片)。

9月6日拍摄的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建筑。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西长630公里、南北长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51.08公里,中蒙边界682.24公里,是中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

目前,市域内8个国家级口岸分布在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新左旗、新右旗,其中边境陆路口岸6个(对俄开放4个,对蒙开放2个),占全区陆路口岸38%,航空口岸2个,占全区航空口岸66%,边境旗市占全区的26%。

良好的硬件条件为我市做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回首忆往昔

呼伦贝尔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那时,“边民”用自产的农畜产品与对方交换煤油、肥皂,一种早期的自由、小规模易货贸易开始形成。1901年满洲里火车站正式落成,成为俄罗斯进入中国境内的首站,从此拉开满洲里对俄贸易的序幕……

1957年,呼伦贝尔正式建立了对外贸易机构,主要为自治区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它口岸公司组织收购、调拨出口商品。由于满洲里地处祖国的北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呼伦贝尔备战备荒前线的位置。改革开放前,满洲里的居民比其他地区的国民多了一个“边民证”。外地人要想进人满洲里,必须持有“边境通行证”,开往满洲里的旅客列车一进入赫尔洪德车站就开始查验“边民证”和“边境通行证”,无证人员一律不准前往。那时的满洲里口岸壁垒森严,边境线上布满十几道铁丝网,国门更不准参观,就连市区内也少有行人。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门之后,呼伦贝尔才从备战备荒的前线变成了沿边开放的前沿。从此,呼伦贝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开放热情。

1988年1月18日,呼伦贝尔盟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为古老的呼伦贝尔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当世界都在注目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时候,位于中国北大门的呼伦贝尔却把目光瞄向了毗邻的俄、蒙。边贸是试验区的突破口。正是利用了口岸优势,利用了“试验”这个大政策,呼伦贝尔对俄蒙的边境贸易才实现了从无到有。除正式对外开放的满洲里、黑山头、室韦口岸外,1992年,又陆续开通新右旗阿日哈沙特为季节性口岸,陈旗胡列也图为临时过货点,形成了“五口通商”的格局。呼伦贝尔的边境易货贸易开始以年平均90%的速度递增。

呼伦贝尔的现汇贸易出口开始实现“零”的突破,到1996年末,实际出口创汇2699万美元。贸易领域也逐步扩展到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呼伦贝尔人也跨出了封闭多年的国门,2万多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务人员纷纷到国外种植蔬菜、承建工程,对俄罗斯承包劳务项目548项。1991年—1996年间,成立三资企业121家,协议外资额5718万美元,兴办境外投资企业93家,有109家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呼伦贝尔与外省区近700个企业建立了外贸代理关系。1998年,国家批准呼伦贝尔盟为改革开放试验区,赋予省级项目审批、专项争取等权利,并开放了黑山头、室韦等口岸。确立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开发三位一体”的方针,提出了“打通两端,网开一面,振兴呼伦贝尔,服务全国”的战略,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期。

蹄疾踏歌行

2001年10月10日,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推移,呼伦贝尔边境贸易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边境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在地域格局上以满洲里边贸为主,海拉尔、额尔古纳、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为辅;在贸易结构上以进口为主,出口为辅;在贸易国别上以对俄贸易为主,对蒙贸易为辅的特点。

2000年全市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8亿美元,2001年为10.2亿美元,2002年为12.9亿美元,2003年为11.5亿美元,2004年为13.8亿美元,2005年为16亿美元,2006年为21.2亿美元,2007年为27亿美元,占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30%,是撤盟设市前的2.6倍(2001年)。

2008年,口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满洲里公路口岸续建、海拉尔航空口岸机场国际候机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口岸通关能力提升到4000万吨和300万人次。

2009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在金融危机和外贸政策双重不利影响下,仍然实现了正增长,完成2460万吨。

2010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正式开通了呼伦贝尔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2011年,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3.9亿元,增长18.9%。进出口总额完成25.7亿美元,增长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内蒙古自治区越来越重视对外开放工作,积极对接俄蒙两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为我市对外开放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满洲里建设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我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进入规划范围的地级市。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八部委正式批复《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规划》,为呼伦贝尔市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开放战略定位,体现了呼伦贝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砥砺谱华章

经济数据是对外开放经贸合作的“晴雨表”。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巩固与俄蒙毗邻地区间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往。当前,呼伦贝尔市的贸易伙伴已达近七十个国家和地区,越南、巴西、泰国、韩国、日本、朝鲜等国企业均与呼伦贝尔建立起长期贸易关系。出口商品逐步丰富,品类主要有含氧基氨基化合物、食用果蔬、钢材等,进口以资源类商品为主,主要有木材、矿产品、钾肥、纸浆等。

从“十二五”开局之年至2018年的8年时间,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66.31亿美元,约占自治区比重18.2%,其中对俄贸易约占全区比重75%。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8.56亿美元,共有外资、港资企业59家,投资分别来自新加坡、美国、瑞典、法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投资产业涉及风电、建材、高新技术等领域,2018年外资增长率居全区第一位。

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额布都格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2019年正式通过国家口岸办的验收,结束了近10年的季节性开放历史。我市8个国家级口岸目前口岸过货能力达到8000万吨,对俄蒙进出口货物涵盖建材、矿产、能源、农产品等3600余种(其中出口3405种,进口251种)。其中满洲里国际铁路口岸承担了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是我国规模最大、年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2018年全年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1801列,开行线路52条,其中出境班列34条,进境班列18条,国内集货地达到60个城市,对外可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座城市。

展洽会在我市向北开放、打造沿边开发开放最具活力的合作先导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我市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中国·海拉尔中俄蒙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和十五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其中,第十四届海拉尔中俄蒙展洽会现场参观人数达到2万人次以上,交易额达到1.8亿元,中俄中蒙等地企业签约意向额达到76.71亿元,展会成为中俄蒙三国毗邻地区间的重要经贸交流合作平台。

回首过去,呼伦贝尔对外开放工作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市独特的对外开放优势仍然有转化成发展优势的巨大空间。呼伦贝尔将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和“五通”方针,充分发挥向北开放的地缘优势,有效对接俄蒙倡议,以人文合作为纽带,以构建互联互通立体网络为基础,以构建全方位向北开放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打通通往俄蒙和欧洲的战略通道,促进在商贸、资金、人员、信息等方面大流通,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

本报记者 孟健 整理

上一篇新闻

内蒙古呼伦贝尔10日亲子游

下一篇新闻

远在天边,近在心间丨呼伦贝尔(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