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6日 星期一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

桂亚飞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界之战士”。作为学术界公认的最具原创性和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在百余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并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中国现代文化价值重建中的重要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促进鲁迅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探讨鲁迅对现代文化价值重建的重要参照意义,9月25日-26日,“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暨‘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绍兴文化峰会)”在绍兴市咸亨大酒店举办。这次大会由中国鲁迅研究会、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绍兴文理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和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社科处、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和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承办,以线下和线上结合的形式展开。

会议自筹备以来得到了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的积极支持,共收到参会论文120余篇。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

会议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绍兴市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晶主持,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汪俊昌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黄健教授、乐山师范学院校长刘进教授和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利根先生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他们对绍兴与鲁迅的渊源,对绍兴的文化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对这次学术盛宴和今后鲁迅研究的发展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开幕式之后安排了两场主题发言,十二位来自国内外的鲁迅研究专家分享了各自最新的鲁迅研究成果,并展开交流讨论。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担任评议人。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研究员黄乔生先生的发言题目为《“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鲁迅的美术观念与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发展》,他指出鲁迅美术观念的形成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觉醒,成为推动中国新兴版画发展的重要力量。他的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观的建构,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也具有借鉴价值。韩国外国语大学的荣誉教授兼博导朴宰雨先生(线上参会)的发言题目是《鲁迅在21世纪韩国:深化与扩展突破》,他分析整理了二十一世纪韩国对鲁迅的翻译与研究等总体情况,并总结了二十一世纪韩国鲁迅研究的几种扩展与突破,探讨了在韩国本土性上如何继承鲁迅的实践性问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寇志明教授(线上参会)的发言题目为《死于半殖民地上海:一个真实故事》,他追溯“鲁迅之死”争议的历史渊源,并用历史证据,包括鲁迅日记、通信,鲁迅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的病历以及鲁迅临终前几年逐渐笼罩上海的国内国际紧张局势,尝试校验该辩论。浙江大学教授黄健的发言论题是《<呐喊><彷徨>的医学思维与诊治理路》,他认为曾经是医学生的鲁迅,在《呐喊》《彷徨》的创作中有着缜密的现代医学思维和诊治理路,这包括由外而内地寻找“病源”、由表及里地诊断“病根”以及由轻到重地剖析“病理”。河北大学刘玉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爱姑的被离婚——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他指出鲁迅通过《离婚》事件,在艰难中肯定了恒久不变的奴隶反抗哲学,而且对爱姑是“有待”的,所有的描写都是对上流社会的贬斥、鞭挞和嘲讽。绍兴文理学院古大勇教授的发言论题为《论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的续写与重写》,他对20多部或续写或重写《阿Q正传》的作品进行了梳理总结,指出产生于现代的《阿Q正传》能作为“前文本”被当代作家不断地续写与重写,凸显了它作为一部不朽文学经典的巨大生命力,也显示出它逐渐走向古典化的文学地位和兼具当下性的当代价值。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名作欣赏》杂志副主编傅书华先生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进行评议。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嘉良先生的发言题目是《越文化底蕴:鲁迅文学精神生成的重要“内源性”机制》,他指出鲁迅文学精神生成,涉及多种文化接受,其中地域文化——越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不可低估,越文化内质蕴含着的充满张力的反叛旧传统的变革因素,是其新文学精神生成的重要“内源性”机制。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客座讲师张森林先生的发言论题是《新华作家对鲁迅经典的仿作》,他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仿写鲁迅经典的新华作家作品,并对其中的发展变化做了总结。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鲁迅早期创作中的闲适趣味及其意义蜕变》,他从鲁迅早期创作中发掘传统文人的闲适趣味,并对其在鲁迅的后期创作中的意义变化进行了分析。日本九州大学的秋吉收教授(线上发言)的发言论题是《鲁迅与北京星星文学社<文学周刊>——以周灵均<删诗>为线索》,通过对《文学周刊》这本杂志的全面调查,他发现在周灵均《删诗》的周边,隐藏着文学运动上的复杂问题,而这一问题和鲁迅的《说不出》有着复杂关联。华中师范大学许祖华教授的发言论题是《鲁迅孤独寂寞的生活方式与其经验知识的生动性》,以鲁迅的杂文、书信所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认为鲁迅个性化的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及其方式,赋予了鲁迅经验知识的生动性。陕西师范大学田刚教授的发言论题是《<伤逝>:鲁迅爱情心理纠结的曲折表述》,试图回归到《伤逝》的作者情感主体,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认为周作人断定《伤逝》“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伤逝》的真正主旨乃是鲁迅爱情心理纠结的曲折表述。

两场主题发言充分展现了发言专家的学识和风采,他们常常溢出论题之外谈鲁迅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充沛的学术热情感染了与会的每一个人,为接下来分会场的研讨做了充分的热身准备。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

会议现场

和上午在大会场进行聆听和观看不同,下午所有的专家学者分别进入到各自的分会场,就鲁迅研究的多个维度以小组切磋的方式展开学术研讨,整个议程分为专家发言、代表评议和自由讨论三个环节。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第一分会场,线上发言)的发言题目是《鲁迅开辟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传统》,他认为鲁迅不仅以议论精警、风格犀利的杂文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写作典范,还以敏锐、机锋的理论思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传统,如中外文学比较的学术路数以及文体研究和文学社团研究等。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第二分会场,线上发言)的发言论题是《从狂人到阿Q:内面的中国革命》,他指出《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在表达对中国革命的思考方面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都从内面探讨了中国革命如何可能,展现了革命的动力机制和内在复杂性,深刻融汇进并很好地阐释了“人的文学”的时代命题。中国海洋大学徐妍教授(第三分会场)的发言题目是《周晓枫童话中的鲁迅<野草>传统》,她认为周晓枫童话在有意无意之间承继了鲁迅《野草》忠实于心灵体验、超越文类边界、以个人化的方式创造奇境世界、多种笔法兼容等诗性文学传统,同时又依据童话特质和个人风格作了调适。西南大学王晓东教授(第四分会场)的发言题目是《废名与“鲁迅研究”》,他分析了建国前后废名对鲁迅态度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深层的历史动因,并分析了废名与周氏兄弟在精神追求、文学思想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对废名的“鲁迅研究”作出基本定位,分析其特点与局限。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第五分会场)的发言论题是《论<阿Q正传>的三重意义体系——兼及“鲁迅价值”的经典性构成》,她据“鲁迅世界的三重意义体系”来具体论证《阿Q正传》的三重意义体系,认为无论是《阿Q正传》本文,还是百年以来的《阿Q正传》研究史,都能够见出小说意义的“人性—历史—哲学”三重意义构成,其意义的丰富、完整、精深令人惊叹。

除以上专家从不同层面来阐述自身的研究成果之外,绍兴鲁迅纪念馆前馆长裘士雄先生,河北大学刘润涛教授,澳门大学盛梅教授,北京鲁迅博物馆葛涛先生等多位专家分别以鲁迅家世,鲁迅与歌剧文学、文化,鲁迅与《木刻纪程》广告,鲁迅的《三闲集》为论题,探讨了鲁迅史料研究方面的问题。韩国首尔大学徐荣彩教授,厦门大学王烨教授,山东大学钟诚教授等则分别以鲁迅与李光洙,鲁迅《故乡》与李大钊《青年与农村》,鲁迅与托洛茨基,鲁迅与高尔基,鲁迅与穆时英,鲁迅《孤独者》与黑塞《荒原狼》以及鲁迅与但丁等为论题,分享了关于鲁迅的比较研究成果。嘉应学院周晓平教授,安庆师范大学蔡洞峰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孙海军教授等对鲁迅经典作品,包括《狂人日记》《祝福》《范爱农》《故乡》《故事新篇》《野草》等进行了新的研读。浙江师范大学的王洪岳教授,泰山学院的房存老师,台州学院的徐旭敏老师,辽宁师范大学的许江教授则分别对鲁迅的杭州暨西湖审美观、性别思想、“人”的问题以及中间物意识等关涉到鲁迅思想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分会场下半场还特意安排了“青年学者专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分享了各自最新的鲁迅研究情况。南京大学李杨博士的发言论题是《“古来注者皆寂寞”——论林辰的鲁迅研究》,通过梳理“当代朴学大师”林辰的鲁迅研究历程,总结出林辰的研究特点并指出其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又难免留下遗憾。山东师范大学朱文健博士的发言题目是《2005年版<鲁迅全集>日记卷书帐勘误:鲁迅原稿误》,他依据陈垣的“校法四则”,并参酌“综合校勘法”,增加了“旁证法”,对编辑在2005年版《鲁迅全集》日记卷书帐部分的一些误字进行勘误。与会的青年学人显示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尤其是那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思维,彰显出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

分会场的学术研讨涉及鲁迅作品、鲁迅思想、比较研究以及史料研究等多个维度,同时涵盖了不同代际的专家学者,以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学术研讨,促进了鲁迅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

会议现场

9月26日上午,大会进行了最后两场主题发言。四川大学李怡教授(线上发言)的发言题目是《“青年必读书”的议程设置与鲁迅的媒介批判》,他提出,人们对鲁迅建议“不读中国书”问题的关注都集中在古今中外典籍的阅读本身,完全忽略了《京报副刊》这一活动本身属于媒介事件,而鲁迅的姿态首先体现的是他对现代媒介的一种态度。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鲁迅小说中的舆论结构》,他将舆论分为三个方面:舆论主体(说者)、舆论本体(说什么)和舆论客体(被说者),由此展开对鲁迅小说中的舆论进行分析,认为鲁迅对舆论的描写,反映了他对中国舆论的批判性思考。北京师范大学黄开发教授的发言论题是《周氏兄弟与纯文学的散文观念》,他指出,早在1930年代,散文的纯文学化趋势就引起了鲁迅、周作人的忧思,即过度进行艺术虚构,很容易降低散文的“逻辑性”与“即物性”,减弱散文快速因应和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鲁迅小说<长明灯>的插图阐释》,他通过分析指出,小说《长明灯》的插图呈现出画家们不同的场景择取与人物刻画,基本上采取了写实性插图的方式,辅助实现文字的叙事功能,但也呈现出某种不足与缺憾。南开大学刘运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再谈<鲁迅全集>的修订》,他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为研究对象,就其编辑理念上的保守型所导致的内容收录的不完整、校勘工作存在的缺失、由于统稿环节的缺失造成的前后矛盾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七个方面提出修订的必要性。厦门大学俞兆平教授(线上发言)的发言题目是《鲁迅对<天演论>之扬弃》,他认为鲁迅对严复译著《天演论》,取其精要,去其偏执,采用了哲学的“扬弃”立场。

大会在接连不断的精彩发言中进入了尾声。本次大会的闭幕式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李浩先生主持,分为“小组汇报”、“学术总结”和“闭幕致辞”三个环节。

各个分会场的评议专家对各自小组成员的学术发言一一总结,继之黄健教授用了七个关键词来总结本次大会,第一个词是“全面”,即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全方位、多维度地探讨了鲁迅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由此反映出与会学者的实力、兴趣,也证明鲁迅还有较大的学术探索空间。第二个词是“新颖”,也就是创新性,这种创新包括观点、视角以及结论的新颖,尤其是新一代学者,他们带着不同于以往学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对鲁迅研究产生了新的感知,给鲁迅研究带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第三个词是“深刻”,即研究的深化、深入,这种“深”既是鲁迅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学者的主观要求,力图在细读中发现深刻内涵。第四个词是“细致”,本次大会讨论的问题都不宏观,也没有随意扣大帽子,或者微言大义,随意发挥,而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精细的把握之上的。第六个词是“厚重”,学术交流不是泛泛而谈,专家们力图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在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点上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最后一个词是“独到性”,由此显示出鲁迅研究的生机和潜力。总之,这是一场专家云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最后由本次大会的东道主、鲁迅研究专家曹禧修教授作闭幕致辞,对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和所有来会嘉宾表示感谢之余,他借用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的话做了最后的总结:

若干年后,我们对鲁迅的评价,一定会比现在更高;

若干年后,鲁迅学一定还是一门显学,一定比现在更兴旺;

若干年后,懂得鲁迅、学习鲁迅的人们,一定会生活和睦,事业如日中天;

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当我们大多数人在洞穴当中面对洞壁坐着,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时,是鲁迅的创作把真实的世界告诉我们。王富仁先生曾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读懂《狂人日记》,的确如此,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鲁迅的思想是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彭珊珊

上一篇新闻

古来征战几人回,挖出的二战汽油桶,牵出数万抗日将士的悲惨命运

下一篇新闻

岳飞被杀害后,几个子女结局如何?后代大多“弃武从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