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 星期六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谍海风云,荧幕上不过冰山一角。/《风声》


第五期硬核读书会介绍的四本书,绝对比所有谍战大片都精彩。


当间谍是什么样的体验?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认识一名间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间谍有着各式各样的想象与理解,其中多半来自于影视文学作品。

间谍往往深陷正邪之间,在“无间道”的游戏里,忠义两难全。在《长安十二时辰》的最新集数中,姚汝能被证实是右相安插在太子身边的暗桩“三女”,他在右相面前背叛了好友李必,但他也拼死救下李必的侍女檀棋,不为任何一方,仅仅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

就像《无间道》里刘建明说:“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电影《无间道》中,刘德华饰演一名黑社会在警方安插的卧底。


谍海里的风声鹤唳和人性挣扎,是谍战剧好看的主要原因。但影视文学作品对间谍的描述,毕竟充满了文学想象,历史上的谍战还要复杂得多。

知乎有人问“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间谍故事”,博主贾启典用了一个经典桥段来回答:

在一间隐秘的别墅内,军统机要密电处的全体十名人员围坐在会议室内,个个神情肃穆。密电处长严厉地扫视一圈,开口说:“我们之中,隐藏着一个国民党特务……”

能看懂的人,才刚刚摸到了世界谍战史的冰山一角。从二战到冷战,比台面上的热战更精彩的是地下惊心动魄的秘密战。

第五期硬核读书会介绍的四本书,绝对比所有谍战大片都精彩。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谍战秘闻

联邦调查局与克格勃之战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作者:罗伯特·丁·兰菲尔 / 汤姆·夏彻特曼

译者:任宜敏 / 叶津 出版:团结出版社


罗伯特·丁·兰菲尔2002年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专门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他的生平。兰菲尔谈不上多么重要的人,只不过他跟一段历史进程关系紧密,还为此写过一本书,让《纽约时报》感到值得为他发表一篇文章。

兰菲尔曾经是FBI的反间谍特工,侦办过冷战初期多个重大的苏联间谍案子。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案子是金·菲尔比间谍案和罗森堡夫妇间谍案。

金·菲尔比是现代谍报史上最经典的“剑桥五杰”的核心成员,他作为苏联间谍1940年代打入英国情报机关。直到50年代中期,菲尔比为苏联的谍报活动立下赫赫战功。60年代菲尔比身份暴露逃往苏联,在克格勃充当顾问,被克格勃长期树立为“传奇特工”的典范,用来教育新人。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金·菲尔比的纪念邮票。


朱利叶斯·罗森堡是纽约的一位工程师,他与妻子艾瑟尔卷入美国原子弹项目的情报窃密案。战后美国大量的苏联间谍涉案者中,其实绝大部分都未被法律制裁,唯独罗森堡夫妇不旦被判刑且被处以死刑,这个案子曾经轰动一时。

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在美国布下庞大的间谍网络。虽然FBI四十年代陆续递交了一些反间谍情报,实际上美国对这个问题的反应非常迟钝。

首先因为罗斯福政府二战期间与苏联结成同盟,对苏的情报安全防范几乎形同虚设;渗透在联邦政府高层的苏联间谍官员们刻意淡化处理FBI递交的报告;那些非苏联间谍的联邦官员害怕担上安全渎职责任,也故意压制FBI的报告。

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参议员麦卡锡的责难,成为推动间谍议题发酵的背景,两院开始了广泛的质询和调查。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以苏联间谍故事为蓝本的电视剧《剑桥风云》。


但是苏联间谍大规模渗透这种事儿,美国历史上从未经历过。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建国以来的特殊成长经历,美国本来就缺乏谍报传统,其司法体系和政治体系在应对和解决这类问题时充满漏洞,所以调查和审判案件常令人哭笑不得。

比如FBI探员辛苦追踪某个间谍数月,对方也已经接到风声,准备逃亡之际,在附近监视的探员左右为难。

如果不马上抓捕,嫌疑犯从此销声匿迹,此前的调查功亏一匮;可要实施抓捕,还没从法官那里申请到逮捕证,无证逮捕同样导致前功尽弃;可涉谍案的情况瞬息万变,没法儿预知什么时候去申请逮捕证,情况紧急的时候根本来不及申请。

更搞笑的是,一位潜伏在司法部的间谍是在与苏联使馆人员(真实身份是克格勃官员)交接情报完毕的现场被捕的,而且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提交情报,她也收到风声准备逃跑,FBI探员还从当事人身上搜出了她撰写的情报日志。

按理说,人赃俱获,铁板钉钉,这位间谍难逃法网。可她对法官说,法律不禁止跟苏联使馆的人交朋友,她自己打算写一部间谍小说,日志就是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与灵感……最后她被无罪释放。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卢比扬卡大楼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所在地,后改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兰菲尔在这个大背景下参与了众多涉谍要案的调查,他将这段侦察经历写成一本《谍战秘闻:联邦调查局与克格勃之战》。

因为有作家和记者汤姆·夏彻斯特的整理和润色,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有时候让你感到惊心动魄,有时候又令你啼笑皆非,作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起伏跌宕的谍战大片场景之中。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维诺那计划

前苏联间谍揭秘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作者:约翰·厄尔·海因斯 / 哈维·克莱尔

译者:吴妍妍 / 吴锡林 出版:群众出版社


1943年左右,二战还处在白热化阶段,坊间有传闻说,苏联与德国可能在秘密谈判,兴许会达成和约。因为有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前车之鉴,作为苏联盟友,美国政府中有些官员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惶恐不安,毕竟苏联是二战期间美国第二大援助对象。

美国战争事务部军事情报官员卡特·克拉克出于职业敏感,抱着对斯大林的怀疑态度,试图验证一下这个消息的真伪。

克拉克主管的特种分部下设有信号情报处,即军情八处,这是后来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信号情报处云集了美国当时最顶尖的密码破译专家,曾在二战中为破译轴心国密电立下赫赫功勋。

克拉克调集人马启动一项名为“维诺那”的计划,目的是研究所收集到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来往电报,他希望从中能找出蛛丝马迹,看看斯大林是否真有跟希特勒谈和的计划。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梅雷迪思·加德纳(左)在维诺那的破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破译苏联电报的难度超出了克拉克团队的预想,苏联电报采用一次性密码纸和特殊的二次加密方法,理论上说要破译这些电报几乎不可能。

不过信号情报处的专家花费近三年时间,不辞辛劳对数千封电报经过潜心研究,从对方一个操作错误中找到突破口,终于在1946年破译出第一封密电,这时候二战已经结束了。

既然战争已经终结,克拉克团队的初始目标也失去了存在意义。他们原本以为,这些电文内容无非是苏联在美使领馆外交人员与莫斯科总部交流工作的信息。

但随着一封又一封电文被破译,他们惊掉了下巴,数千封电文显示出,没有一封涉及什么外交工作信息,都是苏联在美国的谍报信息。比如,其中一封克格勃驻纽约情报人员发回的电文声称,他们已经成功渗透进美国最绝密的原子弹研制项目。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维诺那破译的间谍名单中就有被判处死刑的罗森堡夫妇。


克拉克团队发现一个惊人的内情,苏联已经在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科技领域成功布署了很多个间谍网络。而且有些间谍地位之重,职级之高,实在令人咋舌。

美国联邦政府有两个部门是建国之初就创立的机构,历史悠久,地位尊祟,一个是国务院(外交部),一个是财政部。若美国总统出现意外,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在顺位继承中排第四和第五名。

哈里·怀特,1934年进入美国财政部工作,成为财政部长摩索根的高级顾问,获得相当于财政部次长的地位,是财政部第二号实权人物。他也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如果不是依靠维诺那电文的扎实证据,谁也想不到,他是苏联情报机关的间谍。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被指控为间谍的哈里·怀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键人物。


罗斯福总统的行政助理洛克林·柯里,战争生产委员会顾问西尔夫马斯特,战略情报局(CIA前身之一)研究部门负责人莫里斯·霍尔珀林,航空科学家威廉·珀尔……每一个被确定的名字,都让美国情报官员吓出一身冷汗。

美国冷战情报史学者厄尔·海因斯和哈维·克莱尔,运用维诺那电文、苏联解密档案、FBI档案,撰写里程碑性质的学术专著《维诺那计划》,系统性梳理了这段往事的来龙去脉。两位学者告诉我们,关于这段历史,至今仍存在大量无解的谜团。

从维诺那档案中发现的在美苏联间谍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成千上万的电文没被破译。已破译的维诺那电文中,共发现349名美国的公民或居民充当苏联间谍,经过情报专家鉴定能确定身份的人数不足一半。

其中有些人出入于白宫,穿梭于政要,但,目前无法确定他们是谁。这些未解之谜,只能等待未来俄罗斯解禁更多档案,才能真相大白。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秘密战

1939-1945年的间谍、密码和游击队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

译者:何卫宁 出版:新华出版社


1940年11月11日,英国人艾弗森夫妇,乘坐“奥托墨东”号前往新加坡。在半路上,他们的船遭遇了德国的袭击舰。在一场没怎么流血的冲突后,英国船投降了。德军士兵俘虏了船上的乘客和船员,并将他们转移到袭击舰上。

就在转移途中,艾弗森太太哭着对德国军官说,她有一套非常昂贵的瓷器茶具,这是她所有的家当,能否给她带走。

德国的罗格船长比较通情达理,同意了请求。派出上尉莫尔在行将沉没的船上找到了这套瓷器,同时他也找到了几大袋英国发往各殖民地的机密文件。

德国将这些机密文件交给了盟友日本,日本人在研究这些情报宝藏时,发现东南亚殖民地英国人的防务极其松懈,几乎可称之为不设防。日本人由此信心大增,坚定了南下与英美开战的信心,一年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1941年,珍珠港上的硝烟。


事情回到艾弗森太太,假如她不是因为穷困,不舍得那套瓷器,德军就不会发现机密文件,日本人也无法获得非常可靠的情报为自己的战略作出事实支撑,那么正在南进和北进之间犹豫不决的日本人能否下决心进攻东南亚呢?

许多历史书写者对这段一套瓷器引发的战争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发挥想象力,穷尽笔墨刻画这种历史的巧合。

但是,真实的历史总是事与愿违,日本军部如果仅凭这些情报就能下定决心,那我们就太小看这个曾经击败过英美西方强国的组织了。

实际上在此之前,日本陆海军情报部门就已经获得了相关情报,并且加以分析得出了与文件相同的结论。只能说,文件与其他情报互相印证,加速了开战的决心。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电影《珍珠港》,讲述了一段太平洋战争中的爱情、友情与责任的故事。


对于秘密战,外行总是津津乐道于一份情报对世界的影响,比如特工沙皇佐尔格,文学化的历史书写者更愿意相信,是他的情报说服了斯大林,日本不会出兵远东,导致苏联可以从远东抽调兵力向西增援,从而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

事实上并非如此,佐尔格的情报只是巨大的情报信息流之中的一个管道而已,而且他的情报中的措辞模糊,根本没有给出明确结论。斯大林对他的评价十分不堪——“依靠几个日本小工厂和妓院的臭狗屎。”

这才是真实的情况,情报人员送来的大多是模棱两可,指示不明的信息,甚至可能掺杂着敌方故意透露的反情报,分析情报,从中找到金子,并加以正确的运用才是谍战的精髓。

可惜,这些专业化的东西总是被佐尔格、黑室、红色管风琴之类的神话所埋没了。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20世纪最著名的苏联间谍佐尔格,1944年在日本被处死。


在马克斯·黑斯廷斯的《秘密战——1939-1945年的间谍、密码和游击队》中,忠实地为我们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云诡谲的谍战大戏。只是里面反映的更多是与影视剧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他的笔下,苏联在人力间谍方面独占鳌头,纳粹的盖世太保精通反间谍业务,英美则一如既往地以技术流取胜,他们破译了对手几乎所有密码。很难说谁更胜一筹,各有擅长的情报战是二战精彩故事中的一环而已。

情报对战争的影响不应该高估也不应该低估,就如德国进攻苏联的大事件,来自各个渠道的情报或多或少都有涉及,甚至一位被俘获的德国间谍涅利多夫告诉苏联人,德军计划5天拿下明斯克。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1941年6到9月德国对苏联的侵略路线。/Gdr


但这些通过间谍本人出生入死搞到的情报,并没有得到克里姆林宫主人的重视。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认定德国不会进攻苏联,那么其他任何与此唱反调的情报,都可能导致间谍不被信任,甚至为情报官员惹来杀身之祸。

结果苏德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不期而至,苏联方面几乎完全没有防备,一个月后,涅利多夫被带出了监牢,德军没有在开战第5天拿下明斯克,而是在第6天。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中国秘密战

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作者:郝在今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总结中共创建的历史,往往要说,毛泽东开辟了农村根据地,创建了红军。那么还应该说,周恩来开辟了城市秘密地下工作,创建了情报、保卫工作。”

郝在今的《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以极高的政治定位,开始了对中共秘密工作的讲述。

在周恩来领导下,李克农、钱壮飞等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关键时刻送出了顾顺章叛变的消息,拯救了中共中央机关。熊向晖作为闲棋冷子留在胡宗南身边近十年,终于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前发挥作用。

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郝在今当然不会放弃。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情报工作者熊向晖(右)曾被赞“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但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不只是马克思主义,还有列宁式政党的组织原则,和捷尔任斯基式情报保卫组织。

对后者来说,长时间的敌营潜伏、关键时刻传递出机要情报,以及针对重要人物的暗杀行动,虽然跌宕起伏、动人心弦,但都不如对内的安全保卫工作重要。

郝在今在第一章就考证:在中国的情报、保卫界,最早出现“特务”一词与最早称为“特务”的组织,都来自1927年5月的中共中央军委“特务工作处”。并且指出,后来所谓“情报工作”“保卫工作”“调查工作”“统战工作”“联络工作”,都是从这最早的特务工作中区分演化出来。

于是,《中国秘密战》小半部分讲对外情报工作,多半篇幅都在讲“内部保卫”。红军时代,国家政治保卫局以“党是铁的纪律,保卫局是钢的纪律”自诩,在苏区开展肃反,以至于“内部肃反中杀掉的领导干部,比对敌斗争的牺牲还大”。

延安时代,中央社会部、边区保安处将公安局、检查站与旅社、照相馆、交际处合为一体,营造出“外松内紧”的安全环境,保障了延安的安全秩序,与中统、军统“打暗仗”,开展情报竞赛。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著名的“龙潭三杰”,为地下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


郝在今写下了延安保卫工作的辉煌成绩,也写下了整风时期的种种景象。在“延安特务如麻”的情况判断下,开始了“抢救失足者运动”,各单位坦白的特务高达22%以上,专门的反特机关都出了不少特务。

《中国秘密战》没有回避失败,只是篇幅不多。抗战中期,中统破获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地下系统,江西省委所属44个县委、200多个区委被破坏,2000多名党员被捕有专节叙述。

军统汉中特训班学员大批量潜入陕甘宁边区,则成了首度揭露的尘封之谜和本书最大亮点。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汉中特训班学员吴南山,后弃暗投明。


汉中特训班事件以陕甘宁边区收网大捷、抓捕55名涉案人员告一段落,但郝在今不忘告诉读者,1955年获得的新情报显示,汉中特训班学员有600多人,“有的却可能只是进入冬眠状态,一旦时机到来,会不会有人重操旧业?”

《中国秘密战》停留在纪实文学层次,缺乏更深一步的挖掘,特别是对中共情报机关的血缘师承缺少记录,还掺杂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等节外生枝的章节,但在今日的书店里,比这本书内容更丰富的同主题著作,似乎还不存在。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

本期坐馆:段宇宏,唐元鹏,司马戡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上一篇新闻

谁在执意推动所谓“台北法案”?

下一篇新闻

20个难以置信的事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