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不曾登黄帝陵
文/马家骏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晚清台湾爱国诗人。同治三年生于福建省台湾府淡子厅铜锣湾(今台湾省苗栗县铜锣镇)。1889年殿试三甲进士,无意仕途,遂主讲各书院,吟诗题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任全台义军统领加以防守。次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丘逢甲上书清廷,表明“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于是,率义军与日军血战二十余昼夜,所部星散,丘逢甲在日军严索中,离别父母,逃归祖籍广东镇平。在广东,丘逢甲从事教育与诗歌创作,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他竭力营救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党人,又促成广东响应武昌的辛亥起义。他被推为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部长,并作为广东一代表,赴南京组临时民国政府的会议。会前,他与孙中山会见,交谈甚欢。1912年民国成立,他出席孙中山任大总统的典礼,后不久因病回粤。2月逝于镇平。遗嘱“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虽只活了49岁,但写了几千首诗,抒发爱国思乡、誓死收复台湾的感情;揭露列强侵略,号召国人觉醒;挟击清廷腐败,主张变法图强;同情人民疾苦,赞成民主革命。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称赞丘逢甲的诗“真天下健者”;梁启超刚把丘、黄并提,同推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奉黄、丘为“统领近代诗坛”之“诗坛都头领二员”。
丘逢甲去过许多地方,都写有精美的诗篇。对于这样一位名人,一些名胜古迹如以其绝妙好诗加以升发,是可以理解的事。黄陵县轩辕黄帝研究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执行会长兰草先生在他的《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版)的“海峡两岸祭黄陵”栏下就有:
落日来登黄帝陵 清末·台湾 邱逢甲
天下汹汹党人死,神师一呼群盗起。此时理乱都不闻,心醉君家老孺子。欲为孺子吾不能,短衣匹马秋呼鹰。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 如此江山竟付人,干戈留得若吟身。乱云残岛开诗境,落日荒原泣鬼怜。埋碧可怜黄帝裔,杀青谁作素王臣。请将风雅传忠义,班管重回故国春。谁非典炎之子孙,九天忍令呼无门。上书宰相毁苛约,此义已比昌黎君。百年万事半颠倒,中外约章那可遵! 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岛思故林,落叶恋根本。
诗后,兰草先生有“注”,说:“起义失败后,邱逢甲回到大陆,漫游各地。在友人提示下,专程来陕西拜谒了黄帝陵。他在黄陵住了6天。‘日出登黄陵,深夜写诗文’。先后写了《祖先》、《落叶恋根本》、《山河终一统》、《谁非黄炎孙》等八首诗。……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星夜赶到武昌,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南京政府。”同一兰草先生在他搜集整理的《历代名人祭黄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中以《邱逢甲祭陵留诗篇》中说“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是丘逢甲“拜谒黄帝陵时所写的《登黄帝陵绝句》中的两句诗”。说他日出登陵,夜间在寓所愤恨清廷,“一拳擂在桌上,打碎了茶具”,演义成小说,说他“挥笔疾书”8首诗。与上一本书不同的是把前引的一首三节诗,改为了3首诗,给五言诗起名《落叶恋根本》。
无独有偶,该研究会1995年印行的宋兆杰主编《文白对照·黄帝功德记》有丘逢甲《登黄帝陵绝句》作:“□□□□□□□,□□□□□□□。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李丰编著的《黄陵览胜》(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中把姓氏改正为丘逢甲,录入他的《祖先》一诗“万山万水发祖处,万方人物此胚胎。欲寻盘古开天迹,优剑昆仑看瀑来。”
上面几本书中的错误,明眼人一读便会怀疑:一、八首诗,都是哪八首呢?《落叶恋根本》、《谁非黄炎孙》都是五言诗中的句子,那是一节、一首、还是三首诗?二、五言八句诗是“十三元”韵。“根本”的“本”是仄声字,不可能入韵。三、有的书,连丘逢甲的姓都弄错了,他姓丘迟(南朝梁时文学家)的丘,而非邱睿(明传奇作家)的邱。尽管雍正下命令为避孔子圣讳,让姓丘的都改姓邱。但丘、邱两姓,清代以前就是分别为二的。
丘逢甲来过陕西、登过黄陵吗?写过登陵、祭陵的诗吗?回答是否定的。丘逢甲根本就没来过陕西,更没有登过黄帝陵。前面所引的诗,全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讹传的结果。
首先,根据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所附其公子丘琮的《仓海先生丘逢甲年谱》、其侄孙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文集》(时事出版社1987年版)所附《丘逢甲年谱》和徐博东、黄志萍著的《丘逢甲传》(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可以看出:丘逢甲根本不可能来陕西登黄陵。
1895年丘逢甲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失败,8月回到祖籍广东镇平淡定村。到1896年夏,新筑“心太平草庐”建成。接着他去了广州谋发展。1897年春应潮州知府聘,主讲韩山书院,介绍西方科学。次年又主讲潮阳东山书院。1899年他去香港,次年结识康有为等人。1900年春由香港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扬中国文化。6月回汕头(两个儿子死于鼠疫)。冬,去梅州访问黄遵宪于人境庐。1901年春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次年兼任学堂管理。1903年辞去岭东同文学堂职,转赴广州。1904年由广州返回镇平,创初级师范传习所及“创兆学堂”。1905年春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他为两广学务处视学。1906年夏又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11月,广东总教育会成立,被选为正会长。1908年,丘逢甲与革命党人来往日密。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他当选为副议长,并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他为保护革命党人而奔走。1911年,父逝,回镇平奔丧。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他返广州营救革命党人。11月广东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布独立,他任军政府教育部长,年底赴南京。1912年出席孙中山任大总统典礼,旋即病笃返镇平,2月病逝。
从以上丘逢甲行踪可见:丘逢甲一忙于教育事务,二忙于协助革命党人,三是家中事务繁多。他去的地方,远及上海、南京,南下新加坡、马来西亚,其余在广东本省内各地穿梭。他根本无暇去“漫游”。丘逢甲一生,除应试去过福州、北京,其他均在台、粤及沿海的苏、浙、闽行动,从来没有到过内地,何谈“星夜奔赴武昌”和“专程”来登黄帝陵?
假设,他专程来登黄帝陵,当时(光绪年间)一无飞机、二无火车、汽车,由广州几千里到黄陵,必定坐马车,颠簸几个月。且当时兵荒马乱,路途不安宁,他何以只为写“八首诗”而“专程”登黄帝陵,不顾身体病弱,不管教育事务与革命活动繁忙,冒险去“漫游”呢?如果他用个把月来漫游,必定要经湖南、湖北、河南才到陕西。到陕西,不能不在西安漫游一番。丘逢甲是走到哪里都要写诗的人。湘、鄂、豫、陕的风景、名胜、古迹极多,怎么在他的全部诗集中不见一首呢?难道他不写大雁塔、华清池,只写黄陵吗?可见,他没有来过黄帝陵。
兰草先生等在书中引的丘逢甲登黄帝陵诗又如何解释呢?这只好逐一用原文来辨正。
一、所谓无前句、只有后两句的《落日来登黄帝陵》,显然根据“天下汹汹党人死”,它是八句而非缺前两句的绝句。《岭云海日楼诗钞》(以下简称《诗钞》)第223页和《丘逢甲文集》(以下简《文集》)第180页载有《醉歌,示徐生》一首古风两韵八句。最后两句原诗是:“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汉帝陵”“汉帝”改为“黄帝”普通名词改为了专有名词,就附会成丘逢甲真的登过黄帝陵。从《醉歌,示徐生》原诗看,是说诗人在天下大乱时,不愿当老孺子苟且偷生,真想乘战马,慕英雄,排除满清,兴复汉室,干一番事业。这首酬答诗和“专程”登黄帝陵无关。
二、“如此江山竟付人”是一首七律,原诗标题为《题沧海遗民<台阳诗话>》,祭黄陵诗选,把“苦吟身”错成“若吟身”,“鬼磷”错成“鬼怜”,“斑管”错成“班管”。这首给别人《诗话》题的诗,显然针对该书内容而发,它对台岛沦丧,同胞牺牲表达了沉郁的感情和恢复故园的决心。这同“挥拳打碎茶具”何干?给《台阳诗话》题诗,又怎能在黄陵县衙内来完成?
三、“谁非黄炎之子孙”六句,不但把“昌黎尊”错成“昌黎君”,“那可道”错成“那可遵”,而且是断章移植。原诗在《诗钞》第293页,题目是《少瀛以诗舲自寿诗索和,走笔书此》。诗为28句的古风:“同年桂平黄少瀛,乞我诗寿张诗舲。示我牛腰诗一束,寿诗舲者多公卿。公卿满朝尽朱紫,持梁刺肥老且死。安知海外百万天朝民,一任刲屠作人豕!谁非黄炎之子孙?九天忍令呼无门!上书宰相毁苛约,此议已比昌黎尊。百年万事半颠倒,中外约章那可道?嗟哉勿谓秦无人,我惜诗舲今已老。侍儿能画兼能诗,专家诗画传女儿。诗舲虽老足自遣,且姑谋乐休忧时。少瀛一官老东粤,诗舲不官为粤客。相逢相见五羊城,我亦忧时头早白。海风十月寒吹人,出门欲觅梅花村。梅花仙人倘有不老术,仙山同醉罗浮春。”这首写于宣统元年(1909)的诗,纯是在广州时应约唱和之作。张诗舲做寿,公卿贺者甚多,于是丘逢甲想起台湾的炎黄子孙任人宰割。张诗舲曾上书李鸿章,请求废除美禁华民约,或惜他已年老了。黄少瀛、丘逢甲与张诗舲相见于五羊城(即广州),也只有忧烦而无仙人不老术了。这样的诗,其中明明说在广州与人庆寿,怎么被由中截取六句,便成了登黄帝陵的作品了呢?
四、那首所谓《落叶恋根本》的五言诗,同样也是移花接木。原来,丘逢甲在镇平淡定村建造了一所房子,起名“心太平草庐”。宣统元年,摄影成图,为此,丘逢甲写了《以摄影法成淡定村心太平草庐图,张六士为题长句,次其韵》(80句,七言中杂以九言、十一言,600余字),《以摄影心太平草庐图移写纸本(自题五言古)六首》(112句,共560字)、《叠韵再题心太平草庐图,并答汤丹铭》(76句,500余字)(此三首诗见《岭云海日楼诗钞》卷12,第283~287页)其中五言六首之第二是:“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我从海上来,卜庐淡定村。东望征君山,吾祖祠墓存。明夷光谁筮?参军墓谁题?呀呀朱鸟咮,郁郁冬青枝。夜半雪压庐,重撰铜弦词。”君山又叫军山,在淡定村东,上有丘氏祖坟与祠堂。丘逢甲祖先丘梦龙是朱熹再传弟子。丘梦龙之子丘创兆是岳飞的重孙女婿,曾任文天祥抗元大军的参军,兵败隐居蕉岭。这首诗说他看到君山,想起祖先的爱国精神。由台湾到镇平,这是炎黄子孙都有的落叶归根的行动。因此,由“心太平草庐”的照片而发感慨,同登不登黄帝陵毫无关系。
五、那首所谓《祖先》的绝句,更是无端的附会。原来,宣统二年(1910),革命日近,起义迭起。丘逢甲与革命党人叶楚伧、高剑父、高奇峰,广东新军将领黄士龙、饶景华等常相过从。剑父、奇峰兄弟善画,小高的杜鹃、大高的虎都画得精妙。高剑父画了“昆仑飞瀑图”,按丘逢甲诗说:“奇峰之峰剑父剑,乞为我写携剑昆仑看瀑图”(《诗钞》第302页)于是,丘逢甲写了《题仗剑昆仑看瀑图》:“万山万水发祖处,万方人物此胚胎。欲寻盘古开天迹,仗剑昆仑看瀑来。”(《诗钞》第329页)《历代名人祭黄陵》说“丘逢甲在黄陵期间,先后写了《祖先》、《落叶归根本》、《山河终一统》、《谁非黄炎孙》等八首诗词”(该书第47~48页),《黄陵览胜》则把这首题画诗,改名《祖先》列为“登谒陵庙诗”(此书第98页),还把“仗剑”错成了“伏剑”。 六、几本有关黄陵的书,都说丘逢甲八首中还有《山河终一统》,因无具体文字,不知又是附会了什么。《历代名人祭黄陵》、《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黄陵览胜》、《黄帝功德纪》等书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呢?这个根子在于右任的记忆差错。《黄陵志》“桥山风景及诸题咏”第14页后半面载:“丘逢甲:登黄帝陵绝句(前二句佚)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于右任记云:按邱字仙根,台湾人,为台湾独立时领袖之一。甲午后内渡,寄居粤之镇平。其游陕谒陵,约在清光绪年间,前诗载邱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于右任可能读过丘逢甲的《醉歌,示徐生》,记得最后两句,而把“汉帝陵”误记为“黄帝陵”,把八句古风误记为缺前二句的七绝诗。1918年,于右任祭黄帝陵遇雨,自己写了诗,也向地方上介绍了丘逢甲那两句误记的七绝诗。进而以为既然登陵,必定来过陕西。于是后人就生发开来。编出挥拳砸桌,打碎茶具的故事。于右任既然说丘诗所载《诗钞》,那么后来的人就应该查一查《诗钞》。既然查出那两句登陵是《醉歌,示徐生》就应把“黄帝陵”更正为“汉帝陵”,不应一错再错,又把《诗钞》中的其他诗全拉来附会成真事。据报上说,还将“落日来登黄帝陵”刻成诗碑置于黄陵碑廊供人抄传,更其错误了。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我们希望一代名人丘逢甲登过黄帝陵,但那只是愿望,不是事实。既然事实上他没来过陕西,没有登过黄帝陵,那就应改正所有错误。
(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