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大学在当今世界上的标志,世界顶尖综合大学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TUM)始建于1868年,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TUM是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学之一,隶属于欧洲卓越理工大学联盟。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世界顶尖综合性大学,是“柴油机之父”狄塞尔,“制冷机之父”林德,“流体力学之父”普朗特,文豪托马斯·曼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及社会名人的母校。
近现代以来,慕尼黑工业大学被认为是德国大学在当今世界上的标志。
在世界著名机构以及杂志的各类排名中,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年排名德国理工类大学榜首。
TUM因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科教质量,慕尼黑工业大学是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国际科技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等组织成员之一,被德国政府列为“未来计划”中重点资助和扶植的对象。
特别是在与企业界产学研对接、合作上成就斐然,蜚声国际。迄今为止,慕尼黑工业大学已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得主,20位布尼茨奖得主,23位EEE Fellow。
根据2021年QS世界工程技术大学排名,TUM位列世界第29位,欧洲大陆第5位。
其中细分学科全球排名:电气与电子工程(17)、机械工程(23)、建筑学(24)、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35)、统计与运筹学(40)、数学(56)、化学工程(59)、土木工程(76)。
TUM位列2021THE世界大学排名第41位,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50位;2020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第70位。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前身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于1868年建立的“慕尼黑皇家拜仁高等技术学校”(Koeniglich Bayer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München),当时是一所综合技术学校,并于1970年由工学院改名为慕尼黑工业大学。
1901年学校获得颁发博士学位资格,1930年合并魏恩施蒂芬农业与酿造学院(Hochschule für Landwirtschaft und Brauerei Weihenstephan)。
化学教授沃尔夫冈·A·赫尔曼(Wolfgang A. Herrmann)自1995年起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他是当今德国一位旗帜鲜明的高校改革者。
近年来,慕尼黑工业大学连续组建和创办经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School of Governance,主要依托成立于1950年的慕尼黑政治学院/巴伐利亚公共政策学院Hochschule für Politik München(HfP)- Bavari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办学)等社会科学院系,不断拓展学科覆盖面和办学实力,努力构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政策导向的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氛围,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成就斐然。
专业设置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系科设置分为四大学部,15个学院:
- 数学与自然科学部(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s):下辖数学、物理、化学学院。
- 工程与建筑学部(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下辖航空与测量、土木与环境工程、建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与计算机、信息等6个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部(Life Sciences and Health Sciences):下辖生命学院、医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3个学院。
- 社会科学部(Social Sciences):下辖教育学、政府政治、管理学3个学院。
慕尼黑工业大学同样非常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其科研人员以最高水准从事研究工作,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融入教学。
由于卓越的科研,高质量的教学,以及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实践优势,慕尼黑工业大学于2009年获得了德国基金会颁发的德国“优秀教学”最高奖。
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众多欧洲著名核心企业有着紧密的科研,生产,教育,经济联系,为科研知识尽快流入实践领域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该校的部分重要合作伙伴如下
宝马汽车(BMW),大众汽车(VW),奥迪汽车(Audi),欧洲宇航(EADS),巴斯夫化学(BASF),阿尔塔纳生物医药(Altana),西门子电气(SIEMENS),安联保险(Allianz),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 Museum),德固赛化工(Degussa),德国电力(E.ON),巴伐利亚银行(Bayern LB),O2通讯(O2),英飞凌半导体(Infineon),豪赫蒂夫建筑(HochTief),穆勒日用(Müller),曼牌重卡(MAN),瓦克化学(Wacker),南德化学(Süd-Chemie),罗兰贝格咨询(Roland Berger),SAP软件(SAP),Kuka机器人(Kuka),慕尼黑再保险(München Re Group),魏恩施蒂芬啤酒(Weihenstephan),巴伐利亚抵押银行(HypoVereinsbank),波士顿咨询(Boston Consulting),麦肯锡咨询(McKinsey&Company) 等。
合作院校
慕尼黑工大作为一个倡导教育国际化,人才输出全球化的大学,和世界上近百所大学有着良好的科教合作关系,其中包括: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斯坦福大学(美国)
康奈尔大学(美国)
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
乔治亚理工学院(美国)
剑桥大学(英国)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
巴黎高等商学院 (法国)
苏黎世理工学院(瑞士)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
维也纳大学(奥地利)
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
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东京大学(日本)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同济大学(中国)
清华大学(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学校排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20年综合排名世界第54位
2019年综合排名世界第57位
2018年综合排名世界第51位
2017年综合排名世界第50位
2016年综合排名世界第47位,与海德堡大学并列德国第一。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2021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全球41名
2020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全球41名
2020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全球43名
2019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全球44名
2019年(计算机)全球排名:第26名
2019年(工程技术)全球排名:第26名
2019年(物理科学)全球排名:第32名
2017-2018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全球第41名
2016-2017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全球第46名
2016年(计算机)全球排名:第9名 。
2016年(工程技术)全球排名:第28名。
2016年(物理学)全球排名:第32名。
2016年(生命科学) 全球排名:第44名。
2017年5月,由路透社评选出的对人类科学技术作出重大贡献并为全球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的最具科研创新力欧洲大学100强中,慕尼黑工业大学取代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夺得第4,位列德国榜首。
遴选的主要指标为高质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代表大学基础研究实力和其对于科学发现的保护和商业化所做的努力。
前八位大学分别是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比利时),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英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德国),洛桑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瑞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荷兰),纽伦堡大学(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德国)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英国)。
国内声誉
洪堡基金会统计数字表明,在国际声誉方面,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全德国名列第一,是最受国际学人喜爱的德国大学。
洪堡基金会是一个资助外国尖端科学家的组织,每年资助来自世界各地的1800多名科技人员来德国从事科研工作,与130个国家的两万多名前洪堡人员保持着联系。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训是:“立足于拜仁,成功于世界”。赫尔曼高兴地说,这一口号也成了高水平的外国科学家奋斗的目标。
2008发表的最新官方德国大学排名中(CHE的德国大学科研排行榜)
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海德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法兰克福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和科隆大学。
诺贝尔奖得主
1、2017 阿希姆·弗兰克(诺贝尔化学奖)
2、2016 伯纳德·L·费林加(诺贝尔化学奖)
3、2007 格哈德·埃特尔(诺贝尔化学奖)
4、2001 沃夫冈·凯特利(诺贝尔物理学奖)
5、1992 鲁道夫·马库斯(诺贝尔化学奖)
6、1991 厄温·内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1989沃尔夫冈·保罗(诺贝尔物理学奖)
8、1988罗伯特·胡贝尔(诺贝尔化学奖)
9、1988 约翰·戴森霍费尔(诺贝尔化学奖)
10、1986恩斯特·鲁斯卡(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985克劳斯·冯·克利青(诺贝尔物理学奖)
12、1973恩斯特·奥托·菲舍尔(诺贝尔化学奖)
13、1964康拉德·布洛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4、1961鲁道夫·穆斯堡尔(诺贝尔物理学奖)
15、1930汉斯·菲舍尔(诺贝尔化学奖)
16、1929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
17、1927海因里希·奥托·威兰(诺贝尔化学奖)
普利兹克奖得主
1986哥特佛伊德·波姆,建筑学家
莱布尼茨奖得主
1、2012 Barbara Wohlmuth- 数值分析
2、2001 Arthur Konnerth- 神经生理学
3、1997 Jean Karen Gregory- 材料科学
4、1997 Ernst Mayr- 计算机科学
5、1995 Gerhard Hirzinger- 计算机科学
6、1991 Karl-Heinz Hoffmann- 应用数学
7、1994 Manfred Broy- 计算机科学
8、1989 Joachim Milberg- 制造工程学
9、1987 Gerhard Abstreiter- 半导体物理学
10、1987 Wolfgang A. Herrmann- 无机化学
11、1987 Hubert Schmidbaur- 无机化学
著名科学家
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l,1858–1913),机械工程师,发明家,中学毕业时以最高分数获得了奖学金,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1875-1880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工学硕士,1890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柴油发动机。
卡尔·冯·林德(Carl von Linde,1842–1934),机械工程师,发明家,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制冷技术先驱,1872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制冷机,并创建林德集团。
迪欧道尔·甘岑穆勒(Theodor Ganzenmüller,1864–1937) ,机械工程师,酿造学家,1883年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后任能源与酿酒设备学教授,20世纪啤酒酿造技术奠基人,蒸汽酿酒技术发明者。
路德维希·普朗特(Ludwig Prandtl,1875–1953),物理学家,1894年起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流体力学之父”。
鲁道夫·拜尔(Rudolf Bayer,1939-)计算机学家,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因发明两种数据结构而出名:红黑树(与Edward M. McCreight合作)和UB-树(与Volker Markl合作)。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03年起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专业,鲍豪斯创始人之一。
海因里希·格贝尔(Heinrich Gottfried Gerber,1832–1912),著名建筑师,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并任教,1867年发明了桥梁建筑史上跨时代意义的静定悬臂桁架梁桥(格贝尔桁架)。
威利·麦瑟施密特(Willy Messerschmitt,1898–1978),飞机设计师,飞行器设计先驱。1918-1923年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工学,1930年起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M109,M209,M262等战斗机的设计者。
路德维希·纳茨斯(Ludwig Narziss,1925–),啤酒酿造学家,酿造工程权威著作的作者,是这个专业国际著名的导师。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食品与酿造专业。毕业后多年从事专业研究并担任企业顾问。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1958-1964年成为德国著名啤酒品牌Loewenbrau首席酿造师。
海尔姆特·简(Helmut Jahn,1940–), 美籍德裔建筑学家,1965年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1966年前往芝加哥。法兰克福博览中心,索尼中心,波恩邮政大厦等著名建筑的设计者。
社会名人
罗曼·赫尔佐克(Roman Herzog,1934–),政治家,慕尼黑工业大学顾问,1987年11月-1994年7月任德国联邦宪法法院院长。1994年7月1日宣誓就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7任德国联邦总统,于1999年6月30日卸任。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 ,德国近代著名作家,1894-1896年间,他参加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历史、艺术和文学课程。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获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因里希·沙德伯格(Friedrich Schadeberg,1920–),企业家,1947年起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食品与酿造专业并获硕士学位,Krombacher啤酒厂创始人。
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1937–),慕尼黑工业大学企业经济专业硕士,罗兰贝格国际咨询集团创始人。
海因里希·冯·皮埃尔(Heinrich von Pierer,1941–),企业家,慕尼黑工业大学管理顾问,1992-1995年任西门子集团董事长,2005-2007年任监事会主席。
诺伯特﹒雷瑟夫,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修机械工程专业,后转系攻读市场营销管理,长期在宝马公司工作,2006年9月1日,雷瑟夫正式成为宝马公司董事长兼CEO。
王小慧(Xiaohui Wang,1957–),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1987-1991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起先后在世界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过20余种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为2001年在英、美、德国出版的肖像摄影专集《从眼睛到眼睛》和中文版《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此书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以及观念摄影系列作品集《花之灵》、《本质之光》。曾在多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20余次个人摄影展。作品数次获国际奖项,并为许多机构及私人收藏。1998年入选由英、美、德跨国出版公司编撰的《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2001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世纪文艺图志·摄影卷》。2002年编入《世界10位女摄影家作品合集》。2001年被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中心及传媒艺术学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3年在同济大学建立艺术工作室,并任上海汽车城安亭新镇(德国城)艺术总监。
孟立秋(Liqiu Meng),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学研究所所长,孟立秋教授当选该校第一副校长,从而成为跻身德国高校管理层的首位华人。孟立秋1988年至1994年就读和工作于德国汉诺威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到1998年在瑞典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98年至今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任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起兼任土木工程及测量学院副院长。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