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近年来,徐悲鸿的国画在艺术市场大放异彩,而以喜鹊为题材的《喜鹊登枝》、《四喜图》等均拍出千万级别的高价。徐悲鸿以画马著称,那他画的喜鹊究竟精彩在哪里?从本次宝得春拍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画中有异,独具内涵的吉祥鸟

俗话说:“宅子现四喜,家中出能人。”四喜之一便是“喜鹊立枝头”。

古往今来,民间皆传说鹊能报喜,故称之为喜鹊,由于有喜上眉梢、捷报频传之意,因此喜鹊成为中国画经典题材之一。作为中国美术史承前启后的大师,徐悲鸿也是喜鹊创作的发烧友,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喜鹊图赠予友人,传福送喜。由于笔下的喜鹊灵动多姿,画面又兼具简约大方的现代审美意象,因此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对象。至今任何一位学习中国画的人,必修课之一便是临摹徐悲鸿的喜鹊。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徐悲鸿《画喜鹊步骤》图解:将喜鹊拆成头、身、尾、爪四部分,用西方解剖学技巧来构建一只小鸟,简练而精确。)


不同于传统工笔先细描慢写的功夫,徐悲鸿的喜鹊以简练的笔力,极其精准地描绘出喜鹊黑白相间的姿态,不多着一墨、不过分删减,一切恰如其分。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此次宝得春拍《四季有喜》,充分彰显了徐悲鸿中西结合的审美范式。初看,四只偃仰向背、或蹲或立的喜鹊抓人眼球,喜鹊大小一致、用笔快速流畅,展现出画家深厚的美术积淀。小鸟或曲项高歌,或低头不语,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呼应关系。而随着画面自上而下切入,中国卷轴“流动”的意向跃然纸上。柳枝在微风中柔和的曲线预告着春天即将来临,而画家选择把近乎一半的版面都留给柳枝,令整副画面余味悠长。

其实,光看这柳条就足令观者荡漾了。这幅长139cm的作品,每根柳条都有半米长,宽度则不足0.2cm,用笔没有一丝顿挫和怀疑。更妙的是这幅看似黑白的作品,柳枝其实用了青、灰、蓝三色,暗藏画家巧思,令整副图景呈现说不清的淡淡春色。喜鹊和柳枝交相错落,构成一幅别出心裁的五线曲谱,奏出捷报频传的春意。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柳枝使用三种颜色,于细微处动人)

画中有义,奔走南洋的爱国鸟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时局艰辛,颇多磨难。巨变之下,有人登高呐喊,有人随波逐流。作为画家中的实干派,“狠人”徐悲鸿没有囿于沉默,而是拿起画笔,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拼命地作画、卖画,即使患病期间也未停歇。这些卖画得来的血汗钱,则分文不留地捐给祖国的抗战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创作国画《壮烈之回忆》,借雄鸡引吭高歌的形象赞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1938年7月,徐悲鸿离开重庆中央大学赴桂林,整理画件出国举办抗日赈灾展览,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他风尘仆仆地奔走新加坡、印度等地,演绎了一幕海外抗日宣传、南洋卖画救国的壮举。

此副《四季有喜》,即徐悲鸿1938年夏季在桂林为著名侨商林连登所作。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款识:二七年夏,悲鸿写于桂林,连登先生前辈指正


林连登(1870-1963)是广东惠来人,少时移居马来亚,白手起家,勤俭经营,终成南洋一代橡胶巨子,其人生性乐善好施,热心回馈桑梓,是当年南洋最具声望的领袖,也是当时华侨支援抗战财政上最有力的支持者。南侨筹赈活动开始后,林连登首捐10万元叻币,并担任“马来亚潮侨救乡总会”主席,其后又捐出10万元,充分展现了林氏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徐悲鸿将喜鹊赠予林连登别有深意,一是赠四季之喜,寓美好愿景;二是表钦佩之情,予砥励之意;三是呈故园风情,润家国认同。

画中有意,跨越百年的报喜鸟

百年巨变,沧海桑田。徐悲鸿、林连登,一代代爱国志士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神州天翻地覆,华夏伟大复兴。当年徐悲鸿南洋卖画,常规作品仅卖100叻币,对所有求画者来着不拒,四年时间,辛苦筹得10万美金。而今,自信的国人以穿透苦难辉煌的历史眼光审视这遗世独立的中国喜鹊:一面是高超的专业技巧与高尚的思想境界在画卷上交相辉映,一面是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与炽热浓烈的爱国情在血脉里激荡融合。因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百年前画家笔下一只小小的喜鹊至今仍会受到极力追捧。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徐悲鸿赠予民国政要张群的《四喜图》被拍出2875万元的高价)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1942

年,徐悲鸿为庆祝张道藩父母七十大寿时所画《喜鹊登枝》,被拍出3220万元的高价


今天我们欣赏徐悲鸿的作品,除感叹于他铺陈写意的艺术美之外,更感受到他不屈不挠的爱国魂,就如同他笔下那一只只傲立枝头、生机昂扬的喜鹊。

掩卷沉思,观照今时,当跨越百年的报喜鸟遇到千帆竞发的新时代,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宝得春拍|春到花开 四季有喜

上一篇新闻

“战疫”应急响应,上海市浙江商会资源共享、团结协作

下一篇新闻

新零售的这些动作,您知道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