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面对疫情,神经紧绷久了,有时也要聊点更有“人味儿”的话题。

比如,纽约市卫生局就发布了一份名为“性与新冠病毒备忘录”的啪啪啪指南,指导纽约客们是否啪、和谁啪、如何啪。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指南简洁而中肯,最推荐的方式是自食其力——“你最安全的性伴侣,就是你自己。”不管是自己动手,还是妙用工具,只要在事前事后用肥皂和水清洗20秒以上,就能免疫病毒威胁。

毕竟,贤者是无所畏惧的。

如果你不想自始至终,那纽约市卫生局推荐你和同住的人共赴巫山。将亲密接触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内,同样有助于遏制病毒的传播。

再次一档,是和你不在一个屋檐下的伴侣。如果你执意外合里应,那指南推荐你,人数越少越好。

风险最高的一档,是网约车乘客和全职老司机。对于这部分人群,指南彬彬有礼地建议,给自己放个假,试试视频、短信和聊天室吧。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似乎与备忘录遥相呼应,某著名网站的会员页面也及时更新。响应美国正流行的口号“Flatten the Curve(拉平曲线)”,庄严承诺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即可免费试用会员。当然了,如果会员让你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那也别忘了响应纽约市卫生局的备忘录,先洗个手。

纽约市卫生局千算万算,指南里却忽略了一点:在美国,除了口罩、卫生纸和投资账户余额,套套可能也快不够用了。

套套短缺倒也不是美国特色,此前病毒开始在亚洲传播时,新加坡和香港就曾有一套难求的新闻。在大陆,套套也位居拼多多的“宅家热销商品”前十名。毕竟对于夫妻情侣,套套也是居家隔离期间的生活必需品。各国都在呼吁人与人保持距离,于是负距离的春宵一刻更显珍贵。

然而,套套在亚洲的短缺还有其他原因,有人信了套套可以防病毒的流言,买来开发出了奇怪的用途。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可不能生搬硬套啊。

把眼光放远到供需关系和全球化,世界上最大的安全套制造商Karex,坐落在盛产橡胶的马来西亚。如果东南亚疫情严重,那套套的产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有人关注一时之快,也有人想得更远:居家隔离加上套套短缺,会不会导致一波婴儿潮的到来?

不论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都有危机事件引发婴儿潮的都市传闻。1965年纽约大停电九个月后,纽约市多家医院的单日接生数纷纷创下医院历史记录; 2014年的布法罗暴雪、2017年的飓风哈维等诸多自然灾害过后,新生儿数量激增都登上了当地报纸头条;华盛顿特区有自己专属的 “停摆高潮”,当联邦政府因为预算不足关门时,无事可“做”的员工选择关门造娃;甚至连1995年俄克拉荷马城的恶性恐怖袭击,都出乎意料地导致离婚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然而这些观察是偶然,是断章取义,还是真的有内在联系?研究突发事件与生育率关联的文章有那么几篇,但是观点不一。

1965年纽约大停电,是第一起有详实记录的危机婴儿潮。1965年11月9日傍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继电器配置不当,关闭了一条主要输电线。随后横冲直撞的电流导致北美东北部多处过载,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纽约州、罗德岛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佛蒙特州均受波及。 停电最长持续了13小时,受影响的人口在3000万以上。纽约市在11月9日下午5点27分停电,于次日凌晨4点整恢复电力。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1965年北美大停电的波及范围

1966年8月10日星期三,《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大停电九个月后迎来出生高峰》的报道。据作者调查,纽约西奈山医院在8月8日星期一接生了28名新生儿,打破了单日接生18个婴儿的院史纪录。其他著名医院也遇到了出生潮:贝尔维尤医院在星期二接生了29个婴儿,而医院平均每天迎来20个婴儿;平均每天接生11个婴儿的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在星期一接生了15个;平均每天接生7个婴儿的圣文森特医院在星期一接生了10个,等等。

不仅如此,作者还发现在没有停电的纽瓦克和泽西市,还有电力在大停电当晚即恢复的阿尔巴尼、罗切斯特和纽黑文等地,医院的新生儿数量保持正常。

报道看起来数据详实,也引起了广泛注意。但能否从相互关联推断出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对危机婴儿潮的第一例学术分析,来自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理查德·乌德里(Richard Udry)教授。在1970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1965年大停电对纽约市出生数影响》的论文。

在这篇仅有3页、2张图表和2篇参考文献的小小论文中,乌德里教授首先提醒大家一个常识:并不是所有宝宝都是9个月到了就准点出生的。按照过往数据,播种于1965年11月9日停电夜的宝宝,九成会在1966年6月27日到8月14日间出生。8月8日和9日的单日数据因而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得把目光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段才行。

于是,乌德里教授对比了1961-1966年六月底到八月中的纽约市婴儿出生数,以及出生数占全年出生数的比例。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1966年夏天的新生儿数据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乌德里教授还用带着点花样的折线图对比了1961-1966年的每周出生数占全年比例,同样没有发现大停电婴儿潮的踪迹。因此教授表示,没有发现大停电对婴儿出生数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原论文的数据图表

巧合的是,为乌德里教授提供出生数据的,正是整整五十年后指导大家啪啪啪的那个纽约市卫生局。

这次停电婴儿潮,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新闻报道,也第一次有学者跟进研究,然而两件严谨的事重合在一起,却带来了相反的结论,并没有双倍的快乐。

也不是所有研究都对危机婴儿潮说不。在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美两国的经济学家(又是经济学家!)分析了美国47个县的出生率与飓风预警数据。这些县都濒临大西洋或墨西哥湾,时常会有飓风来袭。

研究发现,低级别的飓风与热带风暴预警和高出生率有关,而高级别的飓风预警会明显降低九个月后的出生率。不仅如此,出生率的起伏多见于至少有一个孩子的夫妇。这说明还没有孩子的夫妇可能有着更严格、更不受外界影响的备孕计划,而已经有孩子的夫妇更为“随性”一些。

或许这也说明,在实行二胎政策、教育与生活成本日渐走高、夫妇常常有更严格备孕计划的中国,更不可能见到危机婴儿潮的发生。

套套和它的计生小伙伴们可能也在婴儿潮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如果飓风来袭或是交通中断,那通往便利店、药店和诊所的道路也会受阻,人们拿不到所需的计生用品,又在黑暗或密室中难以自持,造人之路就此畅通。

新冠时期的爱情,套套,与婴儿潮

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婴儿潮背后更为错综复杂的原因。1995年的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导致168人死亡,而随后俄克拉荷马城及周边地区的出生数显著增加。数据确凿无疑,但背后的解释与假说有很多种:遇害的有19名儿童,这一事实被各家媒体广泛报道,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刺激;恐怖袭击让成年人产生更强烈的 “寻求安定” 冲动;本地社区在应对重建与善后工作时更加团结,甚至孕育出一种 “生育文化” 。而另一项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研究发现,海啸后婴儿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失去孩子的母亲可能选择再度生育,死亡率较高地区的未育女性可能将生育计划提前。

逝者已矣,人们经常选择用新生命来填补空白。

回到这次疫情,我们可以开两句玩笑,却不能贸然断定“新冠婴儿潮”绝对会发生。即使真的有一波新生命集中诞生在2020年的尾巴,我们也不能向他们保证,前面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世界。我们甚至不能向他们保证,带来他们又带走无数人的新冠病毒已经被终结。

难得的好消息是,新生儿、孕妇和母乳喂养还不是病毒重点攻击的对象。面对疫情,有努力康复的病人,有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刚愎自用贪图私利的政客,但大多数还是学着应对疫情、试着习惯生活的普通人。在前路未知、出行不便之时,不管婴儿潮是否存在,人们都乐于想象一场新冠时期的爱情、一个崭新希望的诞生。

以乌德里教授论文的最后一句话做结吧:“当人们被某些事件困住了脚步,无法进行正常生活,他们常常转而选择结合。这不一定是真的,但很多人都乐意如此想象。”

参考资料

NYC Health Department gets graphic in coronavirus sex memo. New York Post.

COVID-19: Condom shortage could lead to baby boom, experts say. The Mercury News.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the “disaster baby boom” legend. Quartz.

Northeast blackout of 1965. Wikipedia.

Udry, J. Richard. "The effect of the great blackout of 1965 on births in New York City." Demography 7.3 (1970): 325-327.

Evans, Richard W., Yingyao Hu, and Zhong Zhao. "The fertility effect of catastrophe: US hurricane birth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3.1 (2010): 1-36.

Rodgers, Joseph Lee, Craig A. St John, and Ronnie Coleman. "Did fertility go up after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 An analysis of births in metropolitan counties in Oklahoma, 1990–1999." Demography 42.4 (2005): 675-692.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FUNAN:30余年3次进化,一座MALL如何始终引领生活方式

下一篇新闻

全国多地出台政策鼓励生二孩,真能提高生育意愿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