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作者 叶曙明

潮汕,位于广东与福建交界的沿海处,三面环山,一面向水。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其实是一片“海滨邹鲁”的人文福地。当我们要盘点一个地区的人文因素时,除了礼制、风俗、语言、艺术等等之外,建筑也是不可缺席的组成部分。说起潮州的传统民居,许多人都知道有“下山虎”、“四点金”等等,了解再深入一点的,或者还可以细数出“百凤朝阳”、“三壁连”、“驷马拖车”这些不同的形式。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潮州街头的老牌坊

很少听人说起潮汕的骑楼。

然而,在潮汕地区,同样有着许多曾经美轮美奂的骑楼建筑,虽然它们没有潮州“南门十大巷”那些朱漆斑驳的大门、流光溢彩的瓦当、红红绿绿的壁画那么辉煌,但店铺鳞次而列,百货杂陈,人流熙来攘往,却另有一种很平民化的亲和力,让我们不自觉地想走近它,品味它。

在这里,骑楼叫做“企楼”(我认为就是骑楼的读音而已),或者叫“五脚砌”。这个字面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据说是源自马来语kaki lima。lima是数词“5”,kaki是“英尺”。因为英国殖民当局规定,新加坡、马来西亚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1.5米)。后来潮汕人借用了马来语的叫法,把lima义译为“五”,把kaki音译为“脚砌”。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1930年代的潮汕女仔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汕头仔

于是,很多人把这当成骑楼源自东南亚的证据,但历史资料却告诉我们,福建漳州的骑楼是广东人带去的。1919年护法战争期间,陈炯明率领一支粤军开赴福建,在闽南开辟了一个拥有26个县的护法区,史称“援闽之役”。1919年春至1920年秋,这批广东人以高涨的热情,在闽南推行社会改革运动,整理教育,改良币制,修筑公路,整顿市容,为闽南护法区赢得了“模范小中国”的美誉。漳州骑楼就是那个时候,由这些广东人建起来的,后来传到泉州、厦门等城市。

这支援闽粤军以潮汕人为骨干,潮汕地区是他们重要的根据地,所以不排除潮汕的骑楼,也是由他们开的先河。在潮汕地区叫“五脚砌”,据说在福建用闽南话叫“五脚基”,在新加坡有华人把骑楼叫做“五脚巷”。我没有考证过。脚砌、脚基、脚巷,这些读音迥异的词,难道都是源自马来语?抑或是鲁鱼亥豕之误?这留给语言学家去研究吧。对于生活在骑楼的人们来说,“五脚砌”就是他们门前的人行道,至于它是泊来词汇,还是出口转内销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留在那里的绵长记忆。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今天汕头的五脚砌


汕头市的城市改造运动,几乎与广州同步。1920年成立市政厅,1921年颁布《汕头市暂行条例》,开始筹备城市改造,定下了拓宽马路,沿街房屋退缩,改建为骑楼的方针。1926年,建筑师林克明担任汕头市政府工务科科长,负责城市改造工程。他在《汕头市中山公园设计说明书》中有一段话,反映了那个年代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建筑师们的追求:“年内国内风势所趋,物质建设,崇尚欧美,而尤于营建设园林,不敢脱其窠臼,不知我中华民国固有数千年传来之文明结晶,其奥妙奇特处,有非今日西式之所能企及者,吾跻处于时代,焉可不发扬光大之。”

安平路、至平路等骑楼街,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形式上很西化,但骨子里还是中国的、岭南的。人们的空间观念、环境观念和生活心态,都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依然保持着传统,价值观也是传统的,没有因为门口多了几根爱奥尼式柱子,便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昔日的汕头街道

有些没有列入骑楼街的街道,纷纷向政府要求建骑楼街,因为他们发现改建骑楼以后,房屋虽然退缩了,但生意却反而比以前更好。1927年汕头新兴街的商户就集体提出兴建骑楼街的申请,他们的理由是:一、街道人烟稠密,户口繁多,扩建马路,损失过巨,希望缩小拆筑,兴建骑楼增加使用面积;二、路经辟广,四无遮蔽,烈日暴雨,交相迫人,希望在60尺(18米多)道路内两侧步道上,各建10尺(3米多)骑楼,以安居室,而荫路人。对政府来说,骑楼能够大大节省建设成本,因为骑楼下的人行通道,由业主负责铺设,政府不必在建筑物外再另建人行道。

于是,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推动下,骑楼被捧上了舞台的主角位置,红透了半边天。汕头市的“小公园”,曾经是汕头百业兴旺、商贸繁荣的见证者。小公园有一座中山纪念亭,是地标性的建筑物,从这个中心点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的,是著名的“四永一升平”(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这里保留着最多的“五脚砌”建筑,以至于人们干脆就把这一带叫做“五脚砌”。

潮汕人有句俗话,形容那些生活贫困落魄的人:“所企五脚砌,所吸烟仔蒂。”意思是整天站在骑楼底,捡别人丢弃的烟蒂吸。可见“五脚砌”是一个平民区的象征,临街的一楼大多用作商铺,卖山草药的,卖竹器藤具的,卖甘草橄榄的,卖锅碗瓢勺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酥饺、酵粿、甜姜薯、鸭母捻、蚝烙、糕果,“五脚砌”的长廊里,便弥漫着诱人的香气,令过往行人也不期然地加快了归家的脚步。

潮汕地区的“五脚砌”

汕头正在修建的街道

一位在汕头生活过的人,用充满感情的笔触,留下了这么一段回忆文字:“汕头是百载商埠,凡是临马路的底层,基本辟作商铺。商家的货物摆设在店里,‘五脚砌’是人行道。夏季多雨,居民上街碰到风雨时,赶紧跑到‘五脚砌’避雨,有些热情的商家,端出万金油之类的防暑药品让路人敷抹。‘五脚砌’还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课余到这里聚集,玩游戏、侃大话、看连环图……有的还搬来小桌子,借着商铺里的灯光写作业。商家们不愠不恼,只是不时提醒孩子们不要玩过头,碰碎了玻璃货台或妨碍路人的过往。夜晚,‘五脚砌’是进城积肥的农民或流浪汉的宿营地。有些善良的商家,知道门口来了飘泊者,特地开门送饭送茶水。”

就好像听一位长者在娓娓地讲着久远的陈年旧事,不经意间,总有一些情节,似曾相识,令我们心头一热,内心最柔软、最隐密的地方,被电流触动了一样。其实天底下老百姓的生活心态,都是差不多的,孩子们的游戏,大人们的话题,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朋友间的互相祝福,每天为生计的劳碌奔波,从南到北,从古到今,都是一脉相通的。

当我们走过广州,走过江门,走过潮汕,走过没有尽头的骑楼,重温这些既熟悉,又遥远的生活场景,点点滴滴,唤起的都是乡愁,令我们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这时我们才蓦然发觉,曾经年轻的心境,如今就像这些饱经岁月消蚀的“五脚砌”一样,无论感动、喜悦、惆怅、忧愁,都已写满了沧桑。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 品岭南往事

霍英东与白天鹅

丰宁路的故事

百灵路曾经是个艺术窝

水上的广州:山为骨骼,水为血脉

上一篇新闻

杨凌:稳步走好“双减”路 校园遍开“向阳花”

下一篇新闻

“万能脚”受到官庄小学数百学生热捧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