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中国防长警告“不惜一战”外,本届香会还有哪些重要细节?| 慢点·观察

中国防长警告“不惜一战”外,本届香会还有哪些重要细节?| 慢点·观察

6月12日落幕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台湾问题再次成为中美交锋的“风暴眼”。

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在与美防长奥斯汀举行双边会谈时表示:“如果有人胆敢把台湾分裂出去,中国军队必将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一定会打到底”。之后的香会主旨演讲中,魏部长再次当众强调了同样立场。美防长奥斯汀则在演讲当中声称,中国在东海、南海等领土声索方面更具“胁迫性和进攻性”,台湾海峡风险尤其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舆论纷纷把“中国要打到底”拿来做新闻标题,认为这是中国军方对美国发出的最严重的警告。台陆委会负责人日前更是声称,这是“藐视国际关系和平原则的宣战行径”。但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的回应所说,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何来“宣战”之说?

企图在国际上混淆视听,恶意炒作所谓大陆“军事威胁”,图谋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一直是美国和“台独”势力的套路。针对香会在国际舆论场掀起的新波澜,直新闻主笔万霞专访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



【文章核心提要】


1、“不惜一战,不惜代价!”面对挑战,中国敢于“亮剑”,划清红线,反而有助防止危机上升。


2、美防长反咬“中国威胁”!中国军事实力增长是必然的,与大国地位匹配,但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


3、奥斯汀提议搞中美两军之间的“护栏”?企图在极限施压的同时,避免和中国的直接军事冲突。


4、美在中国周边抵近侦察每年上千次,却诋毁中国搞“岛礁军事化”。为了国家安全需要,飞机跑道和后勤保障,都是适度的部署,并非所谓“军事化”,中国也从未威胁周边国家和民众。


5、美国极力拼凑“遏华联盟”,东南亚国家却不会在中美间选边站。印尼防长还呼吁“请尊重中国的正当崛起!”


6、中美高层会晤近期突然增加?显示各方共识:加强沟通,是为了明确底线、防范危机。

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国防长警告“不惜一战”外,本届香会还有哪些重要细节?| 慢点·观察


魏凤和敢于“亮剑”

有助防范风险


直新闻 万霞:中国防长对美方表态,若分裂台湾,将“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一定会打到底”,引发舆论热议。是不是如西方媒体所说,台海危机的风险在升高呢?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我们看这次“香会”需要往前推一推,先来了解一下背景情况。我记得2019年的“香会”上,魏凤和部长就说过“不惜一战,不惜代价”的话,所以这已经不是首次。现在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这句话,本身这就是西方舆论炒作的一种常用手法,目的是想渲染“中国强硬立场”。


直新闻 万霞:不一样的是,2019年魏部长讲此话是在会场,但是这一次是直接面对美国防长,是在两人直接会谈时,所以给人感觉,魏部长这一次对美方的表态更直白了,是“当面锣、对面鼓”。亮明“不惜一战”的态度,效果会有何不同?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面对挑战,敢于“亮剑”。有时候我们把双方的底线和红线,划得更清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上升。


直新闻 万霞:美国最近在台湾问题上“拱火”越来越严重,包括这一次“香会”之前卖军火、支持“台独”,对抗大陆,挑动两岸对立。目的是什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实际上美国的根本目的是“以台制华”,从而牵制中国的外交,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中华复兴进行打击,我觉得这是美国的意图。美国这种做法,一般总结叫做“切香肠”,就是不断地往前拱,逼中国最后亮出红线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表明这种态度,会防止美国进一步挑衅,我觉得是具有威慑力的。


直新闻 万霞:不过奥斯汀的态度也挺搞笑的,他居然反过来说,“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没有变,是中国变了”。你怎么看他的说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们外交部对此种言论的定性已经非常清楚:美国就是善于抹黑、散布虚假信息,典型的“贼喊捉贼”。我自己是比较关注南海问题的,从去年开始,台海和南海的联动性在迅速加强,特别能说明这个现象。


基本上,美国军舰穿过台海就可以到南海。今年年初,美国国务院有一个服务局专门发了一个报告,就是《中美战略竞争下的东海和南海态势》,其中做了一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美舰穿越台海的次数在逐年上升,同时穿越台海和南海的同步性也在上升。


实际上,除了美国的“以台制华”之外,台湾当局也不断“倚美”来逞强,“台独”的步伐走得也很快。我觉得要真的说“变”,是台当局做法变了,美国的煽风点火也变了。那么中国维护自己的主权,它当然应该采取变化来应对。所以,奥斯汀的说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


中国防长警告“不惜一战”外,本届香会还有哪些重要细节?| 慢点·观察


美防长极限施压中国同时又想建“风险护栏”


直新闻 万霞:美国在挑战很多的红线,正如您刚才所说,美国是在火上浇油,相对于2018年之前,台海局势是不是明显在升温?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注意到,在此次香会的提问环节中,共有十一个问题给魏部长,最多的既不是台湾问题,也不是南海问题,而是关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问题。大部分提问都是来自各国的学者,他们关心中国军事力量如何增长和如何使用,其次是台湾和南海问题,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都专门提到了台湾问题。现在台海危机的风险度远比前两年要大,对整个周边安全影响的外溢效应也在增大。


直新闻 万霞:这一次据美国国防部官员形容,他们看到了中国武力和军力的迅猛增长,会谈关键目标就是要设立两军关系的所谓“护栏”,要建立一个更加成熟的危机和风险控制,防止竞争失控。设置“护栏”貌似是不想打仗,但美国一方面压制中国,把中国逼到极限,又不想承担战争的风险,这个可能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维护地区的和平,是需要各方“相向而行”的。为什么美国极限施压的同时,又要搞个“护栏”?美国究竟在台海问题上会不会使用武力?实际上各国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当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美国很多盟友实际上是比较失望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美国现在大搞“军事存在和军事化”,跟美国这一两年来,在防务安全上实施“一体化威慑”是相关的,这个是“印太战略”中的一部分。美国自己的定义就是,“我要运用军事力,包括创新高科技能力、美国自身的能力、盟友的关系能力,无论最终是否使用武力,但一定要迫使对方就范,实现更加快速的威慑效果”。所以实际上美国试图威慑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不是真的要打一仗?我觉得还是要画个问号,在这种情况下是可能出现“护栏”的。


海空一线发生摩擦的风险是在明显上升的,像今年,包括中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军机遭遇。实际上,美盟国家抵近侦察活动特别多。我们做南海问题研究,这两年一直在提:频繁的军事活动,很可能会出现擦枪走火的风险。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多国和中国各层级的军事交流都是一种停滞状态。不仅是中美之间,中澳之间二十多个月以来才出现第一次交流,都说明这一方面的危机在上升,爆发的可能性在增大。有没有一个各层级的对话机制?一旦发生危机时,可以防范危机的进一步扩展。这是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双方都需要“护栏”。但这种“护栏”,需要双方都遵守一些规则。不是单方面的行动,美国首先不能挑衅,那么中国也将会更加平心静气。


直新闻 万霞:刚才您说到的威慑,其实是一种相互威慑。现在大家在讨论,解放军的实力必须让美军望而生畏,必须让整个美国都很清楚,干涉台湾问题风险,你们是根本承受不起的。中方的对策如果是“以武止战”,是否希望在“相互威慑”上达到平衡?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觉得部分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就是我有“亮剑”的决心,但是我并不想打仗,而是用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对方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完整去了解,中国军事实力上升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魏部长讲话中说得非常清楚,中国坚定奉行的是一种防御性国防政策。


我在南海岛礁问题研究上认识到,岛礁的军事建设也是政府关注的,我们需要补课,加强必要的自我防御能力,但意图不是去扩张或者侵略。我记得特别清楚的就是,魏部长说,中国自从建国之后,没有主动打过仗。我国军事实力增长,首先是与大国匹配,军事实力增长是必然的。包括“香会”上很多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国庆庆典展示了不少列装的新型武器?魏部长说得很清楚,我们发展一些新型武器,是作为与大国匹配的能力建设。


但是我们也强调,虽然这种能力上是为了和平而使用,但一旦需要,我们也会用以维护整个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发展。这个实力增长不一定是针对美国的,但根本上必须维护中国的主权。我想不仅是台湾问题,还有很多领海、领土的问题,都需要军力的增强。


直新闻 万霞:我最近几天特别关注香格里拉峰会的报道,我的感觉是,第一,魏部长在这个场合反复说“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两个“不惜”有一种军人的话语风格,打开窗户说亮话。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68岁的魏凤和部长,16岁就进入二炮部队。“二炮”在过去是比较神秘的,因为它是核导弹和常规导弹部队,现在改名为“火箭军”。


魏凤和从基地战士起步,一步一步成为司令员,2012年进入中央军委,2018年出任防长。所以他讲话一直是军人风格。早在今年4月,奥斯汀和他第一次通电话,谈到台湾问题时,魏部长也警告美方,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中国军队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之前张老师也谈到了,魏部长在2019年峰会上也是如此发话。


第二,“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全面的博弈难以避免时,中国防长说“不惜一战”的硬话,在这一问题上画出了红线,不妥协不退让。是显示我们的勇气,我们不会随便发动战争,但绝不会畏惧战争。同时这也是对“台独”的警告。


中国防长警告“不惜一战”外,本届香会还有哪些重要细节?| 慢点·观察


西方诋毁中国南海搞“岛礁军事化”

张洁访南沙有真相


直新闻 万霞:这次香格里拉峰会谈到另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就是南海问题。实际上,在香格里亚峰会之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先后来“碰瓷”中国,两国军机跑到中国周边来挑衅,反过来却说是“中国有危险动作”。在这个环境下,邀集了盟友来“搞事”的美国,会不会在南海问题上再掀起波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觉得一定会是这样的,我多年观察南海问题,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在搞“军事化”。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公布的数据,美国对华“抵近侦察”达到了每年上千次。因为美国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和抵近侦察非常多,在我与南海岛礁部队人士访谈时,他们说,感觉头顶上整天都有美国军机的声音。


直新闻 万霞:美国的“抵近侦察”近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进入了我们的领海、领空范围?主要是要刺探什么情报?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这些行动的性质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水域采取不同的操作。比如美国现在进入西沙的所谓“航行自由”,实际上是直接挑战我们领海主权。比如中国南海的部分海域是很深的,澳大利亚P-8A反潜侦察机,针对的就是中国深海战略的实施,包括中国的一些潜艇,或者一些大型军舰的军事活动。


到我们岛礁的监测是干什么?美国一直在炒作说,中国在很多岛礁进行最先进武器的装备,他们利用高新图片和抵近侦察的一些数据,分析中国究竟在这些岛礁上放了什么武器,以及战略目标是什么。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很多挑衅行动具有实战性,会用实战的场景、形式、需求,在南海开展军事活动,所以像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类“碰瓷”,短期内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所以我一直说,如果说,2016年以前的南海形势稳还是不稳,是由中国和南海相关国家来决定的。但在2016年以后,从根本上发生了一个变化,就是“中美博弈”成为影响南海局势稳定最关键的因素。


直新闻 万霞:美国经常诋毁我们搞“岛礁军事化”,到底我们在岛礁上建跑道和机场,算不算“军事化”?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这个应该说是适当的军事部署,我们不否认,在三大岛礁上建有跑道,可以停降飞机,这是有的。如果美国、澳大利亚的军舰,成天在你周围飞,你是不是需要一些防御能力?答案很明确,进行适度的军事部署,和所谓的“军事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的军舰成天在南海海域跑,是不是“军事化”呢?


我前段有机会专程去了一趟南沙,看到了各个岛礁。不管是中国管辖,还是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管辖的部分岛礁上,都建了跑道,都有军事力量部署,美国为什么不报道?特别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是,越南在岛礁建设方面的速度很快,占领岛礁多达29个,很多是非法侵占的。


中国在没有建设岛礁之前,驻岛官兵的条件也是非常差的,现在我们对驻守岛礁的生活条件,要进行一种补课式的改善。美国大肆的炒作南海岛礁建设,实际上是因为美国没有预计到,我们建设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不奇怪,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但这些新闻在国际上都被有选择性地放大,只要涉及中国,就有很多虚假的报道。其实,在岛礁建设以后如何使用,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在2015年左右,我们就清晰地说明,岛礁建设之后要进行民事化建设,比如美济礁,我们可能借开放进行科考和搜救或救助。


直新闻 万霞:看来,岛礁建设随着中国的国力、军力的增长,慢慢在逐步完善。这就如同一个家庭的建设,以前没有钱就因陋就简,现在家庭富裕了,有能力了,就逐渐完善建设。更何况,我们还面临着北约国家的抵近侦察,各种耀武扬威的巡航,中国确实是有建设需求的,但这个却被美国拿来放大和混淆视听。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过去,如果我们的飞机想飞到南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基本上不能够停留,也没有作战能力,因为要加油,就只能返航,现在就可以更往南走一些。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军事岛礁建设之后,有虚假报道宣传说,是用于“威胁”越南或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渔民,真实情况当然不是。我们往回推到2012年,当时“黄岩岛事件”实际上是菲律宾军舰抓扣了中国渔民。相反,中国军舰去抓扣过其他国家的渔民吗?所以力量建设是一个方面,而力量如何使用,可能是更重要更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印尼防长的呼吁 “请尊重中国的正当崛起!”

是否代表东南亚国家的态度?


直新闻 万霞:拜登上台以后,成功利用乌克兰危机把盟友团结起来了,包括日、澳、加拿大这些国家,对付中国的步调很一致。是不是他们的战略协调在加强,中国怎么去应对这个问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这次香会当中,可以看到,美日、澳大利亚,加上加拿大,包括一些欧洲国家,还有一些亚太国家,它们的叙事逻辑是非常一致的。它们先说亚太地区“存在安全挑战”,然后说“世界上不太平”,再从俄乌冲突转移到了亚太安全,把中俄捆绑在一起,说中国支持俄罗斯,未来在亚太事务中会采取同样措施,塑造了一个“中国威胁”。最后美国要联合盟友,合作构建所谓“印太战略”来“维护地区和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拜登政府上台以后,情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日本、澳大利亚在涉疆、涉台、涉藏和南海问题上,口风完全倒向了拜登,甚至充当“急先锋”的角色。整个这次香会,我觉得有三种声音:一种是美盟体系的声音,一个是中国的声音,还有一个就是中小国家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破局?


中小国家的声音被媒体忽略比较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当时看到斐济防长的一个发言。南太平洋岛屿国家这个问题最近比较热,斐济防长上来第一句话就说,地缘政治博弈跟我们南太国家没有关系,我们最关心的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关系到我们生存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关注这些力量和安全关系,包括区域合作、绿色经济,包括维持地区和平,实际这些中小国家和中国有很多共识。关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打破美对华的包围态势。


直新闻 万霞: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一个印尼的防长普拉博沃,他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言,他说“请尊重中国的正当崛起!”,他说,“中方将以智慧和仁慈担负起他们的责任,因为这个就是中国的哲学。孔子和所有中国伟大的哲学家都教导大家:权力和领导力必须伴以仁慈。”您觉得印尼防长的态度,是不是代表了南海周边的国家的态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觉得要具体来看,分不同的历史阶段来看。在这种场合下,他这么说,的确是给了中国很大的正能量和一种支持。实际上,他更多代表的是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声音,就目前东南亚国家看待美国和中国的观点,我认为还是相对平衡的,这一方面可以多看看新加坡的观点。新加坡既承认美国在过去几十年,在地区安全方面提供了一些公共的产品,同时也注意到,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对整个区域作出的贡献,注意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新加坡实际上是同时重视到了中美在地区的积极作用。


但坦白说,我觉得仍然需要有更多观察,印尼也有一定的两面性,它在南海问题上动作还是比较多的。不过,美国在拼凑“遏华联盟”的时候,我觉得像印尼,包括东南亚其他国家,还是不会选边站的。


这次“香会”实际上是由英国智库和新加坡国防部来主办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东盟主导下的一系列地区对话当中的一个,之后还会有东盟地区论坛、东亚系列会议等。这些会议都由东盟搭台,各国来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东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都会得到提升。那么这样的中心地位何以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东盟能够保持在大国间的平衡。


我们设想,如果完全替美国说话,或者完全给中国站队,可能有些国家就不愿意再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要维护自身利益,就不会选边站。并且俄乌冲突还给了这些国家很深的反思,有些国家说,要加强军备建设、加强战略自主性;有些国家在想,是不是要避免像乌克兰一样过于倒向某一方而伤害自己?这些思考都会使东南亚国家在选择中更加审慎。


第三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二元结构”,这些国家在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更依赖中国。作为地区的“踏板”或“互联互通”的焦点,如何吸引到更多外交上的关注、军事上的援助,以及经济上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对于东盟自身来说也很重要。所以我觉得从这些利益来选择,它一定会继续保持“大国平衡”的战略。而且我觉得,一些东南亚国家也不是完全赞同,这种以“遏制”、或小圈子“拉帮结派”为本质的“印太战略”,我觉得他们自己的认知也是比较清晰的。


直新闻 万霞:从乌克兰这件事上,其实都印证了东盟的“小国策略”是对的。拜登本来想联合东盟对付中国,前阵子还把东盟的人都招到美国去,虽然喊了很多口号,但能够给到东盟国家的胡萝卜却很少,所以想挑事,现在也挑不起来了。


中国防长警告“不惜一战”外,本届香会还有哪些重要细节?| 慢点·观察


香会上演 “外交硬仗”!

中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直新闻 万霞:这次,新加坡的媒体评论说,香会将上演中国防长的“外交硬仗”,因为会议是英国智库主办的,所以被认为是西方的主场。那为什么中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来讲个小细节。过去20年来,“香会”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安全议题当中,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尤其近些年来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年就有40多个国家的防长和高级代表团来参会。你会发现整个香会议程安排中,大会发言基本上都是部长级的,也有一些非部长级的分组讨论。我们在2011年之后,一直都没有再派部长级的过来参会。所以有几年你会发现,大家都在说中国的问题,但整个主会场上听不到中国的声音,只有分会场上才有一些讨论,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些被动。


实际上从2019年魏部长第一次参加香会,到今年是第二次参会,外界的评论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魏部长发言之后,现场就有20多个问题,魏部长就一个一个地回答,他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首先,这样的场合要有这种高级别的中国代表来发言,让他们听到中国的声音,不能成为“缺席的审判”。我要亮出中国的观点是什么,我们的立场是什么,增加我们政策的透明度。


第二点,除了大会,还有很多双边和多边的会晤,我们看到,像中美、中澳、中日防长都进行了会晤。这次香会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成果,就是双方虽然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得出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加强沟通,防范危机发生。我觉得参加这样的会议,尽管现在可能舆论的氛围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是一个给中国亮相、并加强与各个国家交流的比较好的外交场。


直新闻 万霞:我们关注到,拜登政府还跟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结成了一个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是不是亚洲的战争风险、冲突风险因此变大了?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不一定是战争风险变大,但是“新冷战”、地区被分裂和对抗性增大是可能的。无论从美日印澳四边机制,还是从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来看,这种针对性还是非常强的。


过去几十年,整个亚洲区域合作的主流态势,差别性还是比较大的。比方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一些自贸区的谈判,尤其是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互联互通”是整个亚太经济的亮点,亚洲现在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是2017年在“印太战略”提出来,尤其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现在的主流就变成了“遏制中国”,要改变周边环境来束缚中国。正如新加坡防长所说,整个地区已经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究竟未来是继续合作,还是形成一种对抗?是对话,还是脱钩?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即使不发生战事,但走向“新冷战”的可能性还是在极大增强。


直新闻 万霞:战争风险不一定马上就会来临,但是其中的力量是逐渐在改变地区格局的。


13日又有一场中美之间的高层会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卢森堡举行会晤。这也是中美外交最高层的一个会晤,发出的也是风险升高的警告。杨洁篪说台湾问题事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美方不要有任何误判和幻想。当然也有人认为说,中美关系是不是在缓和?因为你看,防长也见面了,最高外交官也见面了,是不是大家又开始对话?未来的中美关系和台海问题,是不是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当中?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张洁:我记得魏部长当时发言当中,首先就说了一个“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和“时代之变”。回到我们中国现在对大势的判断,它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亚太的局势,包括台海问题,都处于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当中。总的来说,如果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各方高度的重视,各方的红线又非常清楚,可能坐下来谈,是最终能够防范危机非常重要的一点。


作者丨张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任;万霞,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编辑丨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上一篇新闻

员工激励:胡萝卜和大棒是最有渗透力和说服力的刺激物

下一篇新闻

农企合作把胡萝卜卖到了国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