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走进千年古镇大埔县百侯镇,饱含沧桑感的百侯镇牌坊仍旧矗立在小镇街头,往来赴圩的群众络绎不绝。牌坊由外出谋生的华侨捐建,是旧时百侯镇人海外经商富甲归田的见证,也是古镇人民引以为傲的瑰宝。

不止是牌坊,在百侯镇,随处可见华侨捐资建设的医院、学校、公路、桥梁等,让古镇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百侯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全镇有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历史上,在外漂泊闯荡的百侯华侨华商不仅为侨居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取得成就后,回到家乡,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巨大力量。

风从南洋来,渡君离埔邑。漫步于古镇蜿蜒的村道,看着中西结合的古朴建筑,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之旅,看到了当年下南洋的人与亲人告别的场景……

近日,记者走进华侨之乡百侯镇,了解客侨下南洋的故事……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在百侯镇侯南村,可以看到亦中亦洋、风格奇特的特色古民居,这都是华侨之乡的标志性建筑。南方+ 何森垚 拍摄

一段侨史

一部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奋斗史

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出发,沿着古镇蜿蜒的村道,走进镇域中心侯南村,肇庆堂、海源楼、企南轩等一座座带有异域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些建筑缘于闯出侯南的客家华侨,他们带着别样的阅历与审美,给矗立于侯南田野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独特的外衣。

百侯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干部之乡”等名片。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百侯镇华侨的历史就是一部坚韧不拔、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奋斗史,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旧时百侯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计成为当时百侯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维持生计,因而形成了‘走川生’的习俗。”百侯镇党委副书记丘孝思介绍,旧时百侯人出国主要是贫困及躲避战乱等原因。

据悉,从清代乾嘉以来,百侯人开始大批外出谋生,先是集中在潮州、苏杭等地,道光以后集中在上海、汕头和南洋。至民国时期,村民已“络绎于南洋群岛矣”。

百侯镇杨氏延庆祠理事会会长杨元瑾告诉记者,旧时百侯人下南洋远走陆地,经饶平到漳林港,坐“大眼船”,路途危险。汕头开埠后,村民改走水路。从韩江乘木船到汕头,再乘轮船到南洋各地,时间缩短,安全性提高,因此出洋者更多,视南洋为主要谋生地。

据民国《大埔县志》于1929年统计,百侯共14884人,而出外谋生者达4014人。而到南洋谋生者,据估计在3000人以上,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南洋,从而成为典型的侨乡。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大埔县百侯杨氏家庙,是海内外杨氏祭祖寻根之处。南方+ 何森垚 拍摄

“百侯全镇有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地。在眼镜业、药材业、典当业、金属加工业、橡胶业等行业均有建树。”杨元瑾说。

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百侯籍侨领刘登鼎。其在新加坡创办了“东方眼镜公司”,为发展需要,吸收众多学徒学习培训,为乡人大量开设同行打下良好基础,培养了专业人才。据当时市场显示,单新加坡300多家眼镜店中,大埔人开的就占了100多家,眼镜业成为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大埔人的特色行业。

在华侨聚居谋生的地方,随着人数增加,逐渐形成了以华侨为主体的社会团体,他们为联络感情、互相帮助、共谋发展,以地缘同乡、业缘同行、血缘宗亲关系,自发建立起一种联谊、自治、互动的社会组织形式。

“如埔籍华侨在海外的第一个同乡社团马来西亚马六甲茶阳会馆及新加坡茶阳会馆、美国洛杉矶大埔同乡会等。”杨元瑾说,华侨社团对联络乡谊、增进乡谊、团结互助、救济乡人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侯南村富商杨潮荣回乡所建的中西合璧建筑海源楼。汤彬时 供图 受访者供图

一封侨批

连接华侨与故乡亲人的纽带

一座中西结合的特色古民居,见证一段华侨“走水”的往事。

在百侯镇侯南村,带有异域风格的中西合璧建筑吸引眼球,其中最显眼的有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海源楼,为侯南村富商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的巨款所建。其外形为欧式,内为中式,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传承客家民居建筑特点。

“这座古民居曾是连接南洋及侯乡的‘邮局’,也是百侯‘华侨之乡’水客众多的象征和见证。”杨元瑾说,百侯华侨漂泊在外,不忘将血汗钱寄回家乡,赡养家属,但远洋阻隔,寄汇书信十分不便,使得思念尤为漫长。在这样的境遇下,涌现出一批穿梭于南洋与国内之间的“水客”,为侨居国和国内家乡亲人捎带钱物信件。他们从事的职业行为,俗称“走水”。

“南洋华侨与家乡百侯之间的沟通方式,在当时有侨批、邮局投递、熟人捎带等,主要以侨批为主。”杨元瑾说,百侯在南洋谋生者众多,因而来往家乡与南洋之间的水客非常活跃,一年四季都有人奔走于其间。

据悉,百侯是文化之乡,有文化、口才好、见多识广、善交际的人多,只要经营得法,便可获得不菲的收入。在早期,水客在收集侨批后,多在当地兑换成可以在国内使用的大洋,直接从南洋带回国内。1920年以后,随着各地侨批局的建立及侨批网络的形成,为减轻风险,水客多将所收侨批在当地批局打包成批,寄到汕头,再至汕头取回,兑给各侨眷。所取报酬,多由华侨和侨眷酌给。如果所带侨批和物品很多,则可取得不菲的收入。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百侯镇华侨事迹展览馆内,展现了旅外华侨传承家乡文化、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南方+ 马吉池 拍摄

以百侯较为知名的“水客”杨潮荣为例。

杨潮荣的父亲在南洋开办橡胶园,去世后由杨坤荣、杨潮荣两兄弟继承。后来,兄弟二人一个在家乡,一个在南洋,哥哥杨坤荣把家里的土地交给弟弟经营,杨潮荣则把应得的橡胶园交给哥哥经营。杨潮荣以哥哥居住地为落脚点,以“水客”为职业,经常来往于南洋和家乡之间。后来杨潮荣以经营水客业所得,在侯南村建成海源楼,现已成为侯南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他从事水客业信誉的象征和保证。

“杨潮荣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据其后代回忆,主要是他有着非常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村民中信誉好,在华侨、侨眷心目中树立了清白家风的形象。”杨元瑾说。

“‘水客’经营的虽是侨批,但其承载的却是家乡与南洋华侨之间连绵不断的亲情,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感情。”百侯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罗创盛说。

如1932年9月12日由“水客”杨传教从新加坡带回给杨金河的批信中写到:“曾祖母、祖母年迈在堂,你祈善于侍奉。家中事无大小。务要细语商量,未可稍违老人家。须知孝顺即为儿孙者应尽之天职,在理在义,均不容辞。在星(即新加坡)临别时,谆谆诫语,你能记忆否?苟无遗忘,使远在南洋人亦可略为宽心也。”

“出门在外的华侨,对于家乡的感情认同相当深刻,对长辈非常关心和尊敬,虽无法侍奉长辈,但却无时不在关注长辈,时时告诫家乡子侄要尊重长辈,顺从长辈的意志,否则就是不孝。”罗创盛说。

如今在百侯镇华侨事迹展览馆里,仍展示着许多侨批的影印件,记录着远隔重洋的华侨与亲人互诉相思之苦的故事,其孝心拳拳可见,流露出的是海外华侨爱乡爱国的情怀。

探寻客侨“下南洋”的故事,从大埔这座千年古镇出发……

位于百侯镇的耀凤大道,由当地华侨杨鸿耀捐建,如今成为最热闹的街道,商铺林立。南方+ 马吉池 拍摄

一种精神

致富不忘桑梓 延续重教文脉

百侯中学、百侯中心小学、百侯卫生院、百侯大桥、百侯镇牌坊……走进百侯镇,目之所见的医院、学校、公路、桥梁等,都有着海外华侨捐建的痕迹。

“支持家乡建设,百侯镇华侨贡献殊多。”罗创盛说,1978年以来,杨增蕴、杨鸿耀夫妇、杨澄隆等海外乡亲累计捐资1亿多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其中捐资百万元以上者达140多人,对促进百侯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侨们在外站稳脚跟后,时常惦记着家乡一草一木。他们将大量的侨资通过侨汇带回家乡,使生活资源短缺的家乡得到大量资助,不少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得以改善,薄弱的乡村经济得以延续。”杨元瑾说,尤其在教育方面,更是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开展。

“出门在外的华侨对于子侄的文化教育相当重视,这在侨汇中也有大量反映。”罗创盛说。如1930年3月萧娘允给妻子罗妆次的批信中特别交代:12岁的儿子“云南等宜作速入学校读书,切不可任其贪懒”。在此之后1932年4月的批信中寄回大洋22元,其中交代需给在百侯中学读书的“娘水侄读书贴学金壹元五角”。

记者了解到,百侯自清初以来即为粤东地区的文化之乡,人民的文化素质高,对文化教育很重视。1903年晚清政府“改科举、兴学堂”后,各地纷纷举办中小学校。所不同的是百侯在外的华侨对家乡的新式教育给予了相当重要的经济资助。如1923年创办百侯中学时,经“水客”的往来劝募,南洋华侨筹集了一笔资金,占总建筑费用的一半以上。

近百年来,秉承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的教育理念,百侯中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百侯中学也成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全国“生活教育”理论四大基地之一,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1985年,百侯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

崇文重教的传统还在延续。在百侯中学旁的杨氏继志堂,其后人杨俊贤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族人决定成立奖(助)学基金会,发起自动捐款,得到海内外子孙热烈响应。“秉承祖先激励子孙上进的遗训,族人最早在家乡设立奖学金,近代人才辈出,大学生、硕士及博士等越来越多,涌现了许多有突出贡献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为各地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杨俊贤说。

为彰显广大华侨怀乡爱国的赤诚之心,近年来,百侯镇高度重视侨批历史保护工作,于2014年依托海源楼完成了侨批馆修缮布展工作,选编了广东侨批产生背景、运营模式、抢救保护、价值再现的图片等内容,保存、展示了国内外众多侨批档案。

此外,大埔县委统战部、县侨务部门还筹资打造百侯镇华侨事迹展览馆,展现旅外华侨传承家乡文化、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旨在凝聚民心、敦睦乡谊、形成合力,为百侯镇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美丽家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马吉池 余灏)

上一篇新闻

广东最牛的古镇,仅明清两代就产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

下一篇新闻

娄塘镇~一个被遗忘的古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