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01

《我们的故事》讲的是在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很典型,典型的潮汕/福建人家庭。我常常觉得海外的华侨家庭能将一些传统文化保留得很好,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全盘接收。

这个生活在上世纪的家庭发生着我们从未经历过、却耳熟能详的故事 —— 我们从小到大听长辈讲着的故事。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我们的故事》电影剧照

这部电影有两部,看的那一天一口气把两部都给看了(我推荐给身边的家人朋友,他们也是一口气看完了)。

电影里那股朴质的味道很有感染力,一整天莫名其妙地脑海总沉浸在电影的剧情里面,甚至现在写下这篇稿时觉得还缓不过来。两部电影拍了一家子半辈子的故事,我在这里写个千字观后感,道不尽这一家人的沉浮。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豆瓣影评

导演是新加坡华裔,这个讲福建话的外国人,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客观地讲述故事,精华糟粕都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太土、太地气、又好真实。它即是一部新加坡式的主旋律电影,歌颂多种族和谐共处的时代潮流。同时也是一部献给福建人、潮汕人的电影,让人看得感动也心痛。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我们的电影》剧照

以前的男权社会催生了重男轻女的观念,男人可以理所当然地好吃懒做、女人柔弱却要为家庭做牛做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都在这部电影中演出来了,不,不是演出来,这些都是真实生活写照:隐忍能干的大姐、眼高手低又好吃懒做的大哥、备受宠爱的幺子。

以一个生活在 21 世纪公民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时光,那样的旧时代思想是难以理解;以一个潮汕人身份去看待这些故事,看到了深恶痛绝的思维,也看到这样我们的长辈在贫瘠的年代中如何勤劳刻苦,扛起一个家。别人看到这个家庭慢慢地变好变强变有钱,但是作为这个家庭的后裔,看到的是父辈和祖父母辈的牺牲。想推荐给全家人看,觉得他们一定能有共鸣,却又觉得他们会看到心里很难过。


02

剧中的大姐,很典型的「重男轻女」思维里的受害者。「招弟」这个名字就体现了父母的期待:生男孩;招弟八字跟亲爹相冲,从小不被允许叫爸爸妈妈,要叫他们「四叔」、「四婶」;生到第四个女儿后被婆家赶出来,回到娘家继续受气,却任劳任怨,扛起养家的责任;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电影剧照

但她作为一个受害者,同样也是一个无形中的施害者,遭遇不公后又继续把这样的不公教给孩女儿:女儿儿子同样长了蛔虫,把药优先给儿子。最后儿子喝够了药,剩下一口才舍得给女儿;更不用说教育女儿,女人就是为男人干活和生孩子的。

家里还有个典型的非常不争气的大哥,干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叫他「寄生虫」也不为过。他在招弟回娘家住时极力反对,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次赶走妹妹一家人。不好好做人,落后的思想的观念倒是深入骨髓。有钱分的时候懂得争抢,有责任的时候只会推卸。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电影剧照


03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会因你的日子太惨或太快乐就停滞不前。国家经济会发展。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各显神通。努力踏实如招弟,脏活累活干尽,苦尽了也渐渐甘来;大哥还是鬼样子,懒赌、眼高手低、爸爸去世了还能将灵车的号码牌拿去赌钱;小弟倒是老实人一个,踏实刻苦,爱上一个印度女孩然后结了婚,在家里也很体恤姐姐。

最终结局算是个 happy ending。爸爸一辈子对招弟冷眼以对,嫌她晦气。招弟几十年任劳任怨让爸爸改观。最终爸爸临死前,终于对招弟说「叫我一声爸爸吧」,招弟喜极而泣,兴奋地爸爸爸爸叫不停;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电影剧照

大哥遭遇一次重大车祸后突然就懂得知恩图报、欣赏妹妹的好。后来祖屋拆迁分钱的时候,他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说这个钱我不能要,留给孩子们吧。


一部献给潮汕人和福建人的电影,看得很生气,也很感动

电影剧照

但看完也依旧不舒服。也许是编剧的 bug,让人物的这个性格转变不够自然。从一个旁观者看招弟,她一辈子受的委屈,最终没有得到合适的补偿(我指精神层面的)。爸爸、哥哥这类施害者的角色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招弟这类的受害者含辛茹苦一生受尽委屈,最终也没享受多少好日子。爸爸、哥哥那类恶人是施害者、剥削者、也是享用者。

时间是个好东西,可以冲淡很多东西,比如人类的错误。狭隘如我,至今看到这些落后的思想还是忍不住骂骂咧咧,但当事人都互谅谅解彼此,不知应该说是人心宽广,还是时光奇妙呢?

上一篇新闻

《新神榜:哪吒重生》主创揭秘高水准制作幕后 日本上映获盛赞

下一篇新闻

多部华语电影亮相2021年加拿大奇幻国际电影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