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山河之畔英雄城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作为抗战历史名城——“五三惨案”的发生地,90多年前的浩劫,使“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泉城,城垣残破,血流成河。90多年后的今天,在惨案发生的地方,高楼耸立,绿树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景象。只有坤顺门桥旁那巨型石雕日历,以黑色的纪年和蘸着血泪写成的血红的铭文,向人们昭示着那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一)
百年前的开埠,给这座城市带来巨大嬗变。自开埠以来,济南整修道路,建造衙署,设立市场,开泉种树。商埠区内,道路规整,楼房林立,工业活跃,人口密集,逐渐培育了近代化城市风貌,并大大地拓展了济南城市发展空间。100年前的济南,时尚与世界同步,老百姓也享受着短暂的宁静,但是遭遇的那场战事,那浓厚的血腥味,让济南的闲适渐渐消逝。沿着趵突泉公园东侧的护城河北行不远,岸边有一四棱锥体的台式日历形石碑,1928年5月3日的日期格外醒目,这就是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1928年,蒋介石实行第二次北伐,蒋之第一集团军进占济南。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准备用武力阻止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这样的摩擦积累起来最终引爆了济南事变,史称“五三惨案”。
日军从5月3日有计划地进行挑衅行动,济南惨案持续数天,举世为之公愤!
(二)
五三惨案,济南最为伤痛和耻辱的历史。济南惨案唤醒了国人抵御外敌的决心。当国家、民族利益受到威胁,人民生命受到侵害之时,济南守军不惜以血肉之躯誓死守土,蒋介石南京政府却命令所部“不准还枪”,对日寇采取了屈膝退让以乞求和平的政策,致使日军得寸进尺,更进一步增兵山东,相继实施对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的占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白色恐怖下转入地下活动的手无寸铁的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始终高举反帝爱国的大旗,英勇地战斗在反日爱国运动的第一线。
史料记载,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胶济铁路总工会发表了《为反抗日兵炮轰济南告全路工友书》,发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响亮号召。党组织在济南散发了几千份宣传反日爱国的传单、标语、画报;组织了“各界救国联合会”“济南惨案遇难同胞救济会”等团体。反日爱国运动迅速由济南遍及中华大地。正如《中国共产党反对日兵占据山东告全国民众书》中指出的,全国民众现在已为日本在山东的炮声所激起,各地反日运动已经先后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呼声已经普遍全中国了。
(三)
1928年,蔡公时舍生取义的事迹传到南洋后,爱国华侨陈嘉庚深受感动,他不仅发动新加坡华人社团捐款救助济南惨案的受害者,还特意请德国铸造厂铸造了一座蔡公时铜像。后来由于新加坡也遭遇战火,铜像迟迟没有运抵济南,最后坐落在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得知600万济南市民对迎回铜像的殷殷期待之情后,2006年4月10日,在新加坡晚晴园内,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云和陈嘉庚先生的侄子陈共存把伫立了几十年的蔡公时烈士铜像交给济南市政府。从五三街到五三亭、五三碑,从蔡公时铜像远渡重洋回归到“济南惨案纪念堂”的落成,济南惨案在时间上已经离我们很远,但在空间上又离我们很近。
济南不屈的精神融入后人血液之中。每年的5月3日10点,济南市都会响放防空警报,纪念“五三惨案”,提醒世人勿忘国耻。于是,在趵突泉公园周边修建了“五三惨案”纪念亭、纪念碑、纪念园,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刻教育人们正确对待历史,尊重历史。
走在泉水清流、垂柳拂面的护城河边,昔日的腥风血雨早已恢复安宁,历史的一页虽然如磐石一般镌刻在石碑之上,但和平与发展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多少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我们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用历史推动当下,用苦难铸就辉煌,也许,这正是今天我们纪念抗战,不忘历史的根本真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