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爱月:小小吉祥绣球“抛向”全世界
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吉祥绣球鄞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华爱月手中,这一中国传统走向了全世界。华爱月今年73岁,擅于制作传统布艺,她手下的工艺品细巧精致,承载好运,曾受邀参加鼓楼步行街、南塘老街的开街活动,还参加过宁波市举办的“阿拉非遗汇”等。
看电视自学缝制
华爱月一只手上套着顶针,一只手穿针引线,经过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合成球瓣、填充、拼缝等多道工序,一个小小的绣球完成了。
小时候,华爱月住在月湖旁,她的外婆是一名裁缝,家里兄弟姐妹的衣裳、帽子、鞋子,乃至一件件版型出众的中式旗袍均出自于外婆之手。小小年纪的华爱月就坐在外婆身边,帮助外婆缠线、扦边,由此也懂得了一些简单的裁剪、缝补技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华爱月调入宁波果品公司二号桥批发市场任会计。市场设有招待所,在所里工作的一位阿姨兼职裁缝,常常会将多余的布料扔掉。华爱月见状,便挑选了一些布料,按照电视里的“绣球制作”教程,开始学习制作香袋和绣球。
刚开始,华爱月制作手法不熟练,制作一个绣球大概需要四五天时间,后来只需要一两天。让她更开心的是,这些小玩意得到了同事们的喜爱。
创意绣球让人耳目一新
华爱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绣球工艺不断精益求精。从传统的绣球,到金线穿插加工,再到珠子点缀,演变为珠镶绣球,华爱月用一双巧手改变了绣球原有的模样。
华爱月把各式各样的绣球挂在墙上。单条翘尾红鲤鱼意味着“鱼跃龙门”,双鱼互抱意味着“年年有余”,两支蝴蝶名为“比翼双飞”,荷花搭配整个满月则意为“画好月圆”……
华爱月还会根据季节、事件等变化及所需,在绣球上绣上“四季平安”、“百年好合”、“春华秋实”等字样,还有本地特色的“阿拉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在绣球上绣上“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中国必胜”、“祝你平安”、“致逆行者”等字样,送给周围的人,鼓舞大家。
华爱月曾经想出过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绣球造型:身着红色绸衣的娃娃屈膝趴着,手脚、五指清晰,连头发都根根分明。她为娃娃取名“人之初”。为了让娃娃显示出爬行状态,华爱月在娃娃的膝盖处塞进了一枚回行针。
华爱月说,做布艺也要有创意,动物要做得活泼逼真,绣字的话字要写得好看,这都是要有绘画写字的功底。
把自己和外婆的作品捐给服装博物馆
古时,丈夫出门,妻子会在行李中放上绣球,意在睹物思人,让丈夫感受到家人的期盼和牵挂。如今,绣球有了更加丰富的寓意,传递着真情。
有位居民想为在国外的儿子送点礼物,专门找到华爱月制作绣球。华爱月为其制作了一个中国红的绣球。还有一对住在新加坡的华裔兄弟思念家乡,华爱月分别为他们订制了两个绣着中国字的绣球。
有一次,华爱月在鼓楼摆摊,一位外国人带着翻译四处转悠,寻找带回去的纪念品。翻译指指眼前挂着的绣球,告诉身边的外国人,绣球上系有中国结,绣着中国字,是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值得留念。听完这话,外国人一下子选购了8个绣球带回去送给亲友。
华爱月把自己和外婆制作的布艺鲤鱼、红绣球、绿色红锦绸旗袍、鞋楦头等都捐给了宁波服装博物馆,让更多的市民朋友参观欣赏。
华爱月家庭还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三百宁波人家故事”。在长达半年的展示中,华爱月和她的吉祥绣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示给全世界的游客。
记者徐丽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