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8日 星期日

祖父母研创食谱和方法 新加坡小贩炒菜头粿传三代

中国侨网3月9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位于新加坡武吉知马熟食中心的合众菜头粿在本地已有48年历史。这里的菜头粿一眼即可分辨出特色,块状的菜头粿看起来蓬松,散发着诱人蛋香,口感外酥里嫩。张馨心13岁便在父母经营的合众菜头粿帮忙,后来当起全职小贩。炒菜头粿的食谱和方法是祖父母研创的,父母和她沿用至今,以保持菜头粿的味道。

合众菜头粿第二代掌门人张文光(60岁)1992年接手父亲的生意,和太太及长女张馨心(32岁)一起经营摊位。张馨心13岁起便开始到摊位帮忙。

身为家中大姐,张馨心被问起为何选择当小贩时,笑着说:“被逼的……我最大啊,一路来父母做小贩生意都比较辛苦,他们也希望我能在这边帮忙。”

从前认为毫无选择,在今天看来,她无怨无悔。

张馨心坦言,自己曾梦想当空姐。“小的时候会想,如果我能到外面看看,至少会知道外面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现在结了婚,生了小孩,她的想法也渐渐改变,至少目前的工作形态,能让她照料孩子。她认为疫情下,更多人开始意识到小贩属于必要行业,大家也对小贩逐渐改观。

张馨心虽然从小在小贩中心帮忙,但真正学会炒菜头粿是在18岁。有趣的是,对于炒菜头粿的方法,父母各持己见。张馨心说:“爸爸喜欢开小火炒,妈妈喜欢用快火,他们都有各自的粉丝。”

纵然父母炒菜头粿的方法不同,初衷同样是把菜头粿炒好。张馨心的原则是,父母讲什么都听,她吸收分析后再创出自己的做法。做小贩没有固定方程式,就像每一批菜脯的味道都不同,炒前必须自己先尝过,再拿捏食材与调味料的比例。

做小贩多年,张馨心坦言,除了要克服油烟和火炉的热度,维持食物的水准最难,也最辛苦。“有时情绪波动,累时、开心时,炒出来的菜头粿味道都有些差别。所以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尽力保持水平。”

为了让有时间陪伴两个孩子成长,张馨心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4点回家看孩子,由父母接手摊位生意。

张文光每天凌晨3时半就到摊位,为忙碌的一天做准备。做菜头粿要先将萝卜切丝,加入菜脯、粘米粉等蒸成粿。他坚持每天早上亲自打粉制作菜头粿。

约八年前,张文光暂别摊位,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张馨心也学会自制菜头粿。不过,一盘粿大概20公斤重,每天扛上扛下,十分吃力。在她准备产二胎时,父亲回到摊位帮忙,把这个体力活扛在自己肩上。

张文光说,他的父亲于70年代在街头售卖豆卜和罗惹,1973年改卖炒菜头粿。菜头粿食谱由母亲研发,父亲则自创炒菜头粿的方式——先将菜头粿铲烂后以大火炒,随后倒入大量蛋浆,将它煎成长块状,再用铲子切成方块,当时这在本地算是独创。

张文光跟父亲学炒菜头粿,至今仍遵循父亲的食谱和制作方式,以保持食物味道。在他眼里,父亲是个要求严苛的人,他总是慢工出细活,食客必须耐心等待,如果食客要求不加鸡蛋或菜脯等,他宁可不炒。

张文光强调,炒菜头粿最重要的是火候的掌握,从控制火候到炒菜头粿,过程一刻也不能马虎。

上一篇新闻

从华语剧二流到Netflix座上宾,台湾影视人做对了什么?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基金会可以做项目主体发币?怎么办理新加坡基金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