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记忆,大惠安与海外惠邑
崇武古城
大年初一在家做了份肉燕茼蒿樱花虾汤,聊慰乡情。肉燕是福州人的美食记忆之一,独特之处在于薄如白纸的肉燕皮,是将精选猪瘦肉、淀粉、盐等,以手工捶打制成,煮熟之后呈半透明状,味美有嚼头。肉燕皮可以晾干保存,要吃的时候,以水润湿后包肉馅,随手一捏即可,蒸熟之后冷冻保存,随时可以煮汤食用。
离乡多年,试图留住日渐稀薄的原乡记忆,然而,无论如何努力复制,没有了福州的芹菜虾米紫菜,终究做不到原汁原味。回望自己的来时路,亦好奇星洲先辈的原乡何在?他们有着怎样的原乡记忆?究竟有多少原乡记忆碎片融入海外后裔的血脉?
这些年来关注惠安社群和传统工艺,渴望了解在曾经广达927.96平方公里的惠安,哪些村落是本地惠邑的原乡?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经历并不漫长的岁月,已变得难以回答。所幸1984年出版的《新加坡惠安公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刊发了一份会员名单,收录当时1092位会员的姓名、籍贯与住址,其中约97%的会员登记了原乡所在地,仅有3%的原籍未详,或是笼统地写作“惠安”“惠北”等较大地域名称。这显示当时绝大多数的会员对于原籍有着清晰的概念,了解原乡所在的村落。
当看到这份名单上的原乡地名时,OS和我极为兴奋,然而,当我们试图在惠安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地点时,才发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惠安历经政权变更和行政区划改变,如今分为惠安县、泉港区和台商投资区三部分,一些村落早已废弃,或是合并,或是更名,加上一些重复的地名,以及方言发音在华文记录时的差异,导致查证原乡所在地点困难重重。几经搜索,参照历年惠安地图,比对1982年由福建省惠安县地名办公室编撰的《惠安县地名录》,咨询当地文史人员后,得以查证出名单上约89%的原乡的现在地。
将这些惠安公会会员的原乡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后,一幅较为清晰的原乡分布图展示在眼前,隔着近半个世纪的时空,依稀望见他们的来时路,感慨万千!
与我们在福建实地考察所闻略同,惠安山乡渔村大多有人南来星洲,但沿海村落的地理优势未如预想中的高。本地惠安公会会员中来自惠北泉港的人数最多,特别是山腰镇和峰尾镇,以及惠安县的辋川镇,台商投资区的百崎回族乡和张坂镇。进一步对这些会员的姓氏加以分析,显示本地惠邑的十大姓氏分别为庄、陈、张、黄、林、郑、何、郭、刘、骆。值得关注的是,同一姓氏的人有相当比例来自同一原乡,例如山腰的庄姓最多。
这份看似极为普通的会员登记表所记录的原乡,隐藏着地缘血缘交织而成的网络,引领先辈跨海南来,共同的原乡记忆让他们加入宗乡组织相互扶持,终将血脉深植于这座岛屿。原乡何在?迷迷朦朦之间,有形无形之中,残留的原乡记忆或将在重构的本土文化中永生。
原文题为
“原乡记忆”
刊登于《联合早报》
2022年2月5日“自在言”专栏
END
图文均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络后台,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