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87岁老人去世,超6万元捐款单,揭开30多年的秘密
2019年3月20日,安徽安庆石化的老工人许惠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7岁。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自然规律。
尤其对普通人来说,安静地来,安静地走,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但许惠春老人的离去,却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为了找到一张适合做遗照的照片,老人的二儿子许海东,翻出一个小木箱,那是老人生前最珍惜的宝贝。
箱子是老人亲手做的,已经用了几十年。
打开箱子,里面有老人年轻时获得的三等功奖章、一些信件,还有一个笔记本。
奇怪的是,笔记本里还夹着一沓单据,纸面已经泛黄。
许海东有点好奇,随手翻看那些单据。
这不看则已,一看他就惊呆了。
那些单据全是汇款单,并且,在汇款人一栏里,他还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署名。
这个名字在当地可谓人人皆知,只不过,大家都不知道到底谁叫这个名字。
难道,父亲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神秘捐款人?
他赶紧喊来大哥和三弟,兄弟三人再三比对。
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28张汇款单,捐款超过6万元。
(许惠春的三个儿子整理汇款单)
兄弟三人明白了:原来,父亲身上竟然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
在安庆,当地相关部门一直在寻找一个神秘捐款人。
遗憾的是,多年寻找未果,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今天,这个谜底终于可以揭开了。
许惠春老人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传说中的神秘捐款人到底是谁?
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我们去看看许惠春老人的故事,谜底将一层层揭开。
奔波劳苦,勤勉认真
1932年,许惠春出生在江苏无锡。
14岁时,迫于生计,他去上海学做木工。
那个年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多岁出来干活的一抓一大把。
他孤身一人在外,早早品尝到人间疾苦,开启了走南闯北,劳苦奔波的生存模式。
1951年,因为公私企业合营,他成为令人羡慕的国企职工,端上铁饭碗。
1956年,全国上下都支援大西北建设。
他和女友章美芳积极响应,放弃优越条件,前往兰州玉门油矿工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自古以来,玉门关作为我国西域的重要关卡,文化底蕴厚重深沉。
玉门油矿就坐落在甘肃玉门的戈壁腹地。
新中国的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都是在这里诞生的,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他们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期间,两人结婚,生下大儿子。
1963年,因工作需要,夫妻俩来到安徽淮南,参与中化三建的建设。
在淮南,许惠春一家呆了整整十年,期间生下二儿子和三儿子。
在兄弟三人的印象里,父亲高大威严,不善言辞。
但不论在哪里,他对待工作从来都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
1973年,许惠春举家迁往湖北,在部队当工程兵。
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他荣立三等功。
( 年轻时的许惠春和章美芳)
1976年,安庆石化刚刚成立不久,许惠春又携全家来到安庆,支援安庆石化厂的建设。
当时,安庆石化破土动工已经2年,正处于全面建成投产的关键阶段。
从此,他在这里扎下根,结束了四处奔波的日子。
他被分配到建安公司的工程大队,负责木工活。
许惠春力气大、手艺好,人也勤快实在,对工作特别负责。
有一次,工厂外堆放了一堆圆木条,还没来得及运到厂房。
偏巧那天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木条裸露在外面,随时会被淋湿。
许惠春看在眼里,心一横,一个人咬着牙,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木条搬进厂房里。
建安公司成立的第一年,许惠春就获得了安庆石化先进个人称号。
虽然此后,每次提名先进时,他都要求把机会让给其他同事。
但因为工作认真,表现突出,他还是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他在安庆石化工作16年,1992年退休。
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却对厂里充满感情。
退休后,他人退心不退,经常让儿子往回带安庆石化报,时刻牵挂着厂里的动态。
(许惠春在北京)
节俭抠门,令人费解
许惠春老人一生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
对此,儿子们很是不解,甚至颇有怨言。
他和老伴居住在大湖生活区,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只有60平方米。
多年来,房子从未装修过,仍是水泥地,石灰墙,锈迹斑斑。
实在看不过眼了,把报纸糊在墙上,就算是一种装饰。
屋里陈列简单,孤零零地放着老式五斗橱、小圆桌、木床、木箱。
这些家具,早已油漆斑驳,散发出久远的年代气息。
因为学过木工,这些家具还是1973年,他在湖北当工程兵时,自己做的。
一把残破不堪的藤椅,竹竿和竹条早已失去了光泽,还断了不少根。
但许惠春老人把它当成宝贝,修了又修,舍不得扔,晚年时就坐着它在阳台上晒太阳。
屋里最值钱的几台电器,是2016年保姆来家里后要求添加的。
他还说跟着保姆享福了,原先他从不看电视,都是通过听收音机了解外界信息。
难怪刚开始雇来的保姆,一进门扭头就走。
保姆扔下一句话:现在谁家还用报纸糊墙啊!
这样又破又烂的生活环境,真的还不如普通人家。
搁谁来当保姆,可能都无法忍受。
因为家里条件实在太差,他家一连换了6个保姆。
有的干了一天就走了,最后一个是儿子们好话说尽后,嘱咐人家要舍得买菜买肉,才留下来的。
(许惠春家的厨房)
饮食方面,许惠春老人更是抠门吝啬。
他爱吃肉,但舍不得买肉。
每次到菜市场,他几乎只买肉皮不买肉。
一块五一斤的肉皮,他买上一些,回家炖成肉冻,可以吃很多天。
就连买蔬菜,他也不买新鲜的,专拣别人挑剩下的,这样便宜省钱。
一次,老人买了一个猪蹄,成了全家的新闻。
大家以为他想开了,不再心疼钱。
结果,吃完猪蹄的肉,老人又把骨头留下,炖着喝了几次汤,才肯扔掉。
三个儿子实在看不下去,时不时买些营养品过来,却常常遭到许惠春的训斥。
连吃剩下的菜汤,他都不舍得倒掉,还要留着泡米饭吃。
他一生勤俭,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同样严厉要求子女。
他苛刻到什么程度?就是一粒米饭掉在地上,他也要求子女们捡起来吃。
穿着方面,他一年到头穿工装,很少给自己买衣服。
有时,儿子们给他买下衣服,他不是扔在一旁不穿,就是转身送给流浪汉。
以此断绝家人再给他买新衣服的念头,对他的举动,儿子们无可奈何。
许惠春的三儿子许海石说,这么多年,父亲从来不过生日。
这一点,他的岳父岳母都觉得难以理解。
作为8级木工,许惠春老人的收入,当年在厂里算高的。
1984年,他的月工资是100多元。
1992年,月工资是300多元,而普通工人的月工资还不到200元。
妻子章美芳也是安庆石化员工,石化双员工最受当地人羡慕。
老两口退休后,工资加起来每月有7000多元。
这样的收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绰绰有余。
可老两口却有福不享,省吃俭用,一生清苦。
别说他的儿子,就是旁人,对他的节俭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何苦呢?
许惠春老人走得匆忙,没给儿子们留下一句话。
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太省了。
妻子跟着他,也过着苦日子,没享过福。
因此,他曾给保姆说过,特别对不起妻子。
大儿子许海鑫知道后,泪流满面。
他说,如果父亲临终前要说什么,肯定也是说对不起母亲的话。
他们会按照父亲的遗愿,好好照顾母亲,让父亲在天之灵安心!
(许惠春的妻子章美芳)
神秘李记,寻找无果
1991年7月8日,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一封来信。
信来自安徽颍上县,大意是说,安庆石化报一位叫“李记”的同志,给该县捐款300元,支援抗洪救灾。
那时的300元,可不是个小数字,相当于普通人两个多月的工资。
得知消息后,安庆石化号召社区、各个二级单位,深入寻找“李记”。
一时间,寻找“李记”成了全厂职工关注的焦点。
安庆石化报、石化电视台也相继派出记者,前往集贤路邮局了解情况。
据唯一接触过“李记”的当事人回忆,她值班当天,看到有人在汇款单上写下“李记”这个名字时,感到有点奇怪。
她便多打量了对方几眼,只见此人40多岁,方脸盘,皮肤黝黑,中等身材,上身穿浅灰色衬衣。
她随后问道,你叫“李记”吗?那人答道,我是“李记”。
由于当时人太多,当事人也只能记住这些。
根据落款单位,安庆石化报以为“李记”是报社姓李的退休编辑。
于是找对方核对,结果对方矢口否认。
李编辑退休后定居在上海,而汇款地点是安庆,这一点对不上。
看来,“李记”并不是安庆石化报工作人员。
那李记到底是什么人?
当地相关部门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
8月2日,安庆石化报在醒目位置刊登文章,深情呼唤:李记同志,你在哪里?
11月29日,安庆石化报刊登了《在“李记”和奉献之间》的文章,再次报道寻找“李记”的情况。
文章说,“李记”不希望声张,这是他的本意。
但我们不能压抑自己的感情,那份感动和激情难以忘怀。
文章最后指出,对于寻找“李记”,我们既需要也不需要。
因为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因为“李记”之前“李记”之后,都有无数个“李记”与我们同行……
当年,安徽电视台也做了跟踪报道,但“李记”始终没有露面。
从那之后,大家就再也没有“李记”的消息了。
(许惠春长子许海鑫回忆父亲)
而“李记”这个名字再次出现,是在1998年夏天。
当时安庆遭遇洪灾,安庆石化总厂工会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
信封内有一张3000元的存单,背后只有短短一行字:请(将)此钱汇总救灾会,李记。
在当时来说,3000元并不是一笔小钱。
一时间,“李记”这个名字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安庆晚报新闻部主任杨宏伟,谈过自己的一段采访经历。
当年,他根据石化电视台通讯员提供的线索,在石化总厂了解情况,并深入车间寻找“李记”。
他采访到许多“李记”的捐款事迹,帮助那些素不相识却需要帮助的人,每次捐款数额不菲。
后来,杨宏伟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好事做一串,至今是个谜》。
但因为一直找不到“李记”这个人,这让他遗憾了许多年。
更令人称奇的是,“李记”两度入选安庆石化“讲奉献10件好事”榜。
并且两次投票数都是第一,但他从未领过奖。
这让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李记”到底是谁?他的神秘面纱何时才能揭开?
20世纪90年代,安庆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300元,什么人能一次捐这么多钱?
大家猜测,他肯定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是一个特别有钱的人。
“李记”捐款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只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
人们想象着他的背影,那是一个好人的背影,并在心中默默寻找着这个身影。
从那时起,“李记”成了当地一个谜一般的存在。
(许惠春1998年的捐款单)
原来是他,恍然大悟
许惠春的儿子通过汇款单,了解到父亲从1984年开始,32年来坚持匿名捐款。
他就是那个神秘捐款人“李记”。
他们原本不想公开这个秘密,打算一切低调从简。
后来,医院的人听说了老人的故事,认为应该公之于众。
老爷子已经走了,但厂里还在找“李记”,应该给大家一个交代,了却多年的寻找之苦。
消息一经公布,所有熟悉许惠春的人都大吃一惊。
原来是他,难以置信。
因为大家都觉得,“李记”应该是条件比较好的人。
而许惠春的收入虽然不算低,但家里一直十分困难。
除了要抚养三个儿子,1999年,他的妻子章美芳患上股骨头坏死;
2009年,妻子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丧失记忆,长年卧床,需要人照顾;
2014年,小儿子许海石诊断出口腔癌,治疗花了不少钱,经济拮据可想而知;
而许惠春本人更是疾病缠身,心脏病、脑梗并发心肌炎,腰椎也有问题,大小手术都做遍了。
这样的家庭条件,一般人很难把他和捐款的壮举联系起来。
但细细回想,他从未透露过此事。
如此低调,这与他的德行、品质高度吻合,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 老人的两笔大额捐款)
1981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厂里决定评他当先进,他却坚持要把荣誉让给年轻人。
1990年,一位同事家里遭遇变故,许惠春第一时间捐衣捐物。
尽管他的条件也不好,但他仍省出生活费,资助他人,令人敬佩。
他的徒弟齐德贵,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22元。
因为父亲多病,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很困难。
许惠春知道后,主动提出要帮助他。
尽管齐德贵谢绝了,但师父的好意,至今让他念念不忘。
因为老人是木工,街坊邻居谁家里缺锅盖、砧板之类,他都会随手做一个送过去。
吃过苦的人,看不得别人吃苦,许惠春老人就是这样的人。
他对自己一直很抠门,但对需要帮助的人,却从来不吝啬。
老人一生行善不断,宅心仁厚。
路上看到可怜人,他总是主动问侯,看对方有啥困难。
有一次,他见小区里有个流浪汉,衣衫褴褛。
他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新棉袄送给他。
2017年,许惠春再次脑梗入院。
尽管自己生病了,也不忘帮助别人。
临床的一个病友腿脚不好,需要拐杖。
他吩咐小儿子许海石买了拐杖,送给对方,病友出乎意料,感动不已。
最让人感动的是,许惠春老人最后一笔5000元的捐款。
那是2016年7月18日,他捐给安庆市民政局的。
但这次捐款,对大儿子许海鑫来说,却是最难过的一次。
当时的许惠春已经84岁,因脑梗入院治疗,随后回家养病。
不久,大儿子许海鑫去探望父亲,发现他不在家。
他心里纳闷,父亲去哪里了?
四处寻找后,小区的保安告诉他:“你父亲向银行那边去了。”
果然,在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外,许海鑫找到了父亲 。
正常人只需要10分钟走完的路,许惠春老人用了1个多小时。
他弯着腰,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银行。
捐完款准备回家时,他因为身体极度虚弱,已经走不成路了。
多亏银行的保安眼疾手快,及时搀扶住他。
否则再次摔倒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还以为父亲走丢了……
大儿子许海鑫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难过得直掉眼泪。
即便如此,老人从银行出来时,依然对汇款的事情闭口不提。
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许海鑫悬着的心落地了,也没多问具体细节。
从那以后,老人就几乎不能下楼了。
奇快的是,他总是念叨着要下楼,儿子们还以为他嫌楼上太闷。
2017年,许惠春连独自下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彻底瘫痪在床。
可尽管这样,老人仍嚷嚷着要买学步器,想下楼到处走走。
老人52岁第一次捐款时,还有心有力,甚至有使不完的劲儿。
可最后一次捐款后,他就知道自己有心无力,再也捐不了款了。
但他颤颤巍巍走在捐款路上的情景,永远铭刻在儿子们心间。
(许惠春老人最后一笔捐款)
传承精神,延续爱心
许惠春老人的离开,也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好人“李记”去世的消息,在安庆当地以及全国的网络上刮起了一阵暖风,很多人都为之感动。
作为30多年前“李记”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当年的安庆石化报老编辑感慨万分。
“李记”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更有意义。
如此澄明干净的品性,穿越无声的静好,以及自我回望的深意。
网友说,虽然谜底时隔近30多年才揭晓。
但许惠春老人无言的大爱,博大而深沉,展现了一代代安庆石化人朴素的情感和含蓄的精神。
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从未因为生活清贫而改变。
他所生活的城市,因为“李记”的存在变得更加温情暖人。
许多没有跟许老共事过,不熟悉的人,也被他深深感动到。
他们找到了许老的家,瞻仰老人的遗辉,聊表敬佩。
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的老人,因为捐款一生一无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和1993年,老人分别捐出1万元,这是他捐的最大两笔钱。
要知道,当年的2万元可以在安庆买套房子。
这可是老人退休前全部的积蓄,但他毫不心疼地捐了出去,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许惠春老人)
多年来,老人没有给儿子们多少经济帮助,也没有留下一分钱存款。
儿子们每次问起原因,他都不愿多说。
三个儿子同样过得清贫,老人的安葬费,都是他们凑起来的。
如今,看到28张沉甸甸的汇款单,三个儿子彻底理解了父亲。
这是父亲留给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一定会好好传承下去。
当一切曲终人散,留给他们的是不舍与惆怅。
但好在,父亲传递出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
施恩不图报,才是真正的善良。
许惠春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他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凡人善举,温暖着更多的人。
在李记精神的感召下,2019年4月30号,“好人李记爱心基金”在安庆石化公司成立。
安庆石化公司全体干部员工自发捐款,短短3天时间,捐款总数达543521.63元。
这其中的第一笔资金,就是许惠春老人1998年未被取出的那一笔捐款。
老人一生清贫,沉浮不定,却始终心存慈悲,不失慷慨。
(许惠春捐款单据)
小结
一个人,温暖一座城 ;
一座城,纪念一个人。
长达32年的捐款单,在时间的侵蚀下泛黄,旧事可以磨平岁月的鲜活,但无法磨灭人的精神;
再长的时间,再多的赞誉,也不足以阐释许惠春老人的伟大和高尚。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且不留姓名,默默无闻。
也许,我们做不到一辈子都做好事,但每个人一次行一个小善,也将汇聚成民族的大善。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我们等到了谜底大揭晓,但老人却没等到我们那一声:“谢谢!”
机会稍纵即逝,来日并不方长。
虽留有遗憾,但请相信,温暖的力量,永远来自真诚与真心。
算起来,老人离开已经3年了。
不论岁月如何变化,他所付出过的真心和真情,将一直熠熠闪光,毫不褪色。
春日的阳光慢慢透射出来,映照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满眼的青翠中,处处都是勃勃的生机。
(许惠春和妻子章美芳)
作者:朱小鹿&心平气和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