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麦成画”收麦后留下的秸秆被他“变”成花鸟、山水、仕女
麦秆画创作者在麦田展示自己的作品
聂远征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文 受访者供图
又是一年麦收时。
来自濮阳市的麦秆剪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远征在这个时节尤为忙碌,但他并不是在收麦子,而是在麦地里挑选合适的秸秆,这些看似普通的秸秆在聂远征眼中很珍贵。
原料不要钱,但制作起来可不简单
麦秆画由于自身天然的色泽,做出来的画非常古朴典雅,结合深浅不一的明暗纹理,看上去熠熠生辉。
聂远征介绍,麦秆画是祖辈传下来的纯手工工艺,挑选麦秆只是制作麦秆画的第一道工序,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麦秸画作品,还需要经历“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古人流传下来的麦秆画大多是平面的形式,制作相对没有那么精细。后来,为了更生动展现画作,现在他们会使用一些立体工艺技法。
“麦秆比较亮丽,韧性好,纹理也比较清晰。最为神奇的是,麦秆画在制作时不同的角度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由于亮度会反光,麦秆在贴的时候,横、竖、斜着贴,每种角度颜色都各不相同。”聂远征说。
原料虽不用花钱,制作工序却非常复杂。聂远征在麦秆的选择上尤为讲究,要选出颜色比较均匀、没有斑点的优质麦秆,原料选好之后通过硫黄熏蒸消毒,使颜色更加均匀,再经过中药的浸泡,能够起到防虫蛀的功效。
熨斗和烙铁是聂远征制作麦秆画的两大“神器”。在麦秆画的色泽呈现上,经过烙铁熨烫,碳化后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用专业术语表示就是“深糊、中糊、浅糊”,麦秆画匠人往往根据麦秆“糊”的程度来判断色泽深浅。
花鸟、山水、仕女等题材是首选
在聂远征看来,麦秆画在花鸟类、山水类、动物类的画作上表现力最为生动。“将麦秆剪成如头发般的细丝,再通过剪刀的斜剪,麦秆便成为锋利如针尖般的‘毛毛刺’,用小镊子一根一根往上贴,这样做出来的小鸟羽毛才能栩栩如生。此外,像老虎、猴子、马、兔子等这些动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这种技法都能够生动逼真的呈现。”
他历时半年创作的《八骏图》麦秆画就是运用了“毛毛刺”的技法进行呈现,画中一匹匹骏马色泽不同,眼神也各不相同,线条的粗细、直曲各有变化。
聂远征从事麦秆画艺术已40余年,在他看来,这些与他从小为伴的麦秆画是非常接地气的民间艺术,很多生动的作品都出自农民匠人之手,“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外地工作,记得当时很多人看到麦秸画作品都会觉得‘土’气,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这项技艺入选‘非遗’,麦秆画的艺术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除了花鸟山水类画作外,聂远征认为麦秆画十分契合中国古画仕女图画作的风格表现力。他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运用麦秆生动复刻了这幅唐代名画,通过人物的细节刻画展现出古风古韵。
作为“河南工艺四宝”之一,麦秆画越来越火
2005年,聂远征受邀参加中国文联民间艺术精品展,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匠人一起远赴新加坡参展。“我印象中有一件非常温馨的事,当时有一位新加坡国立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她平日身体不好很少出门,当她听说中国传统艺术品在新加坡办展,便欣然前往,她看到麦秆画后被深深震撼,并加价买下了我的作品,她只是想表达对艺术的尊重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艺术的共鸣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聂远征说。
如今,濮阳麦秆画已与洛阳的唐三彩、开封的汴绣、南阳的玉雕齐名,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麦秆画技艺。谈及麦秆画这项“非遗”目前的情况及未来规划,聂远征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制作麦秆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下一步,他也想有独立的空间,发展麦田研学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麦秆画。
随着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相关政策的实施,麦秆画已被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当地政府也十分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出非遗传承进校园等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