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度全球城市规划热点洞察报告(下)
报告封面及目录
引言
自2020年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面启动系统性的全球城市战略前瞻研究工作,充分依托院专设研究平台,建立专人跟踪机制,持续关注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旧金山、新加坡、香港、悉尼等全球城市基本运行状况,梳理并洞察热点趋势。
《2020/2021年度全球城市规划热点洞察报告》聚焦新冠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2021年的全球城市规划动态,兼顾近五年来的其他规划资讯,通过对八大全球城市的社会经济现状、空间规划体系、基本运行情况、城市规划大事件的系统性梳理,总结各城市的重点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提炼七大全球性规划热点,介绍前瞻性、时效性、创新型的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支撑。
全球城市正在战略导向上越来越强调“包容和公正”的核心发展理念,在具体规划行动上,更加关注儿童、高龄者、女性、外国人、青年人、流浪者、商旅人士、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加强更细分化、精准匹配的住房需求保障,以强制性的功能混合要求及高标准、特殊性的服务设施配置,提供更多样包容的社区空间。
1关注“人”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
人口的多样化和异质化已成为全球城市众所周知的基本属性。城市究竟为何人而服务?市民在城市中的不同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各大城市正在以更精细化的方式,针对不同人群,不断积极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诸如,东京将目光转向儿童、高龄者、女性、残疾人、外国人等不同群体,关注儿童快乐与成长的需求、高龄者健康生活和心灵富足的需求、女性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需求等。巴黎针对老年人、青年人、流浪者、商旅人士、日常关键性工作者的住房需求展开细致研究。纽约发现艺术家们需要租金低廉、空间充足的工业大楼空间。新加坡关注老龄化挑战下代际之间积极互动的需求。
全球前十三个超过25%的常住人口出生在海外的城市(单位:%)
来源:Mckinsey & Company
2更细分化的住房需求保障
由于人口增长与房价攀升,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城市在空间规划领域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住房可负担性下降或总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为此,各大城市除了不断提升保障性住房比例以外,正从两方面实施细分化的住房保障措施。
一方面是“人”与“房”的细分化匹配,特别是保障弱势、少数群体的住房权益。对于弱势群体,巴黎给予“日常关键性工作者”的社会性住房申请予以优先批准权;伦敦、悉尼均提出了流浪者住房保障方案。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少数中产阶级,巴黎为收入水平高于保障房申请底线但仍然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中间性租赁房(LLI)”;伦敦对学生宿舍、单身人士共享住房的供应进行了政策支持;新加坡对多人口大家庭的三居室公寓给予了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是存量空间的细分化挖掘,即想方设法在寸土寸金的存量土地里寻找新的住房供应空间,主要有三种做法:(1)如伦敦鼓励在就业岗位密集的小于0.25公顷的小型用地、临时用地上建设住房;(2)如纽约通过强制性包容性住房(MIH)计划,将市中心非住宅用地转换为住宅用地;(3)如巴黎通过与法国铁路公司的战略合作,将冗余的铁路建设用地用于住房建设。
大伦敦各自治区十年内小于0.25公顷地块住房套数建成指标
来源:The London Plan 2021
3更多样包容的社区空间
提升社区人群的多样性、增强社区服务的包容度,是近两年各大城市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是推动用地功能混合,以强制性用途管制措施提升社区人群多样性。简而言之是通过调整区划的方式,增强特定“高资源区”或单一化区域的功能混合度,嵌入社会性住房,吸纳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类人口。另一方面是满足多样本地生活需求,以更高标准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包容度。一种模式以巴黎“一刻钟城市”为代表,强调就近生活的多样和便利性;另一种是新加坡淡滨尼“一站式”邻里中心为代表,高度整合托儿所、医疗所、体育中心、购物中心等各类功能,为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同人群提供共享空间。
巴黎“一刻钟城市”(左)与新加坡淡滨尼“一站式”邻里中心(右)图示
来源:巴黎市政府网站、DP Architects
为了充分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全球城市从未停止过提升空间品质的脚步,近几年重点聚焦灵活性、参与式的公共空间优化与场所营造,持续提升“慢行交通”的主导性,通过重点区域的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精心打造绿色空间与滨水空间,彰显城市文化价值与宜居品质。
1品质提升驱动下的公共空间优化与场所营造
公共空间营造是全球城市在规划当中持续重点关注的关键战略,关乎城市品质的塑造和全体人民的福祉。近年来,各城市的公共空间营造优化有了新的进展。
巴黎、新加坡、悉尼等多个城市进行了价值辨析和审美问题的深入性探讨,明确精细化的空间品质提升导向,包容性、韧性和文化性是本轮公共空间营造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许多城市还持续推进一系列公共项目落地,支持社区主导的实验性、渐进式公共空间建设活动,鼓励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同时,受到零碳城市愿景和疫情挑战的双重影响,慢行交通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巴黎、伦敦、香港和悉尼等城市相继制定步行、骑行规划,开启了新一轮高标准慢行空间打造。
新加坡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利用项目
来源: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文化复兴战略下的城市更新实践
“文化营城”是多个全球城市的发展战略。全球城市聚焦重点区域的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彰显城市的文化活力和文化价值。城市更新方面,纽约批准了SoHo/NoHo的城市更新计划,新加坡施行了“中央商务区激励计划”,在注重历史文脉延续的同时,通过适应性手段解决城市旧区的实际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相继制定保护机制、推进标志性项目,保护历史遗产原真性,注重活化利用和功能升级。
3韧性包容目标下的蓝绿空间优化
丰富多样的蓝绿空间是全球城市品质与个性的重要展示面。全球城市延续了过去发展过程中对绿色空间、滨水空间的精心打造,结合环境友好和韧性包容目标,进一步强化提升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城市整体层面,新加坡和东京都提出了“自然城市”的愿景,补充生态空间的薄弱地带,推动城市的再自然化,旨在实现结构性的整体提升。特色片区层面,纽约、旧金山、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城市均聚焦城市滨水区,关注气候变化对滨水环境的韧性要求,通过规划修编和项目推进塑造城市新名片。城区绿化层面,伦敦编制《城市绿化系数》补充规划导则,新加坡更新《高层建筑景观计划》,通过制定更加精细化的管控方式和容积率奖励机制,挖掘存量和立体绿化空间,提升蓝绿空间的生态价值。
纽约市综合滨水区土地利用框架
来源:New York City Comprehensive Waterfront Plan
全球城市正在持续完善基于城市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的城市监测和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根据治理结构、趋势转变、公共政策特性等方面持续改善技术方法,基于复杂地区、特殊地区和重点项目区域的不同特征,采用针对性的监测评估技术。
1持续演进的总体规划监测评估方法
伦敦与巴黎是全球城市中坚持开展总体规划年度监测及定期评估的城市,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持续优化评估方法,代表了两种典型监测评估优化方式。
伦敦基于治理结构和趋势转变优化监测指标体系,匹配最新规划导向与事权范畴。一方面根据公共政策治理结构,对专项政策涉及的监测指标项进行大幅简化;另一方面在指标项调整上体现了对于小微企业扶持、文化、慢行交通等方面的规划理念转变,从关注实施结果转向关注规划行为的负外部性。
巴黎基于公共政策特性的综合性监测评估方法,关注面向实施的政策协调性与一致性维度。在指标监测中,重点列举了推动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工具;在实施评估中,开展了横向维度的专项规划政策一致性和矛盾性评估,以及纵向维度的下位规划对总体规划中的监管条文的刚性传导评估。
2重点地区的创新性监测评估方法
对当下的深入认知和研判是面向未来的规划工作的根本基础,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战略资源地区,需要采用针对性的监测评估方法。
复杂地区需要多主体联合共同监测评估。轨交站点周边地区需要规划部门、交通部门、运营部门共同监测,甚至像巴黎一样专门成立“大巴黎快线监测中心”。产业类空间要素的评价需要市场与政府的共同支持,监测数据需要多方共同提供。
大巴黎快线站点周边区域变化画像
来源:巴黎大区研究院
特殊地区需要创新性监测方法。工业用地方面,从伦敦与香港的经验来看,基于租金、土地价值、收益率、周边地区就业岗位等情况,判断工业用地的供需平衡,对于制定理性动态的规划供给策略至关重要。创新空间方面,需要将就业中心、创新机构、商办空间、交通可达性等创新资源支撑情况纳入考虑,还可以通过长期监测企业和企业家成长情况、经营产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等,评价城市创新系统健康度,并支持企业的创新决策。
重点项目区域的监测需要更多维度的价值导向,应关注重大设施落地后对周边社区的全方位提升作用,积极纳入社会多样性与公平性、环境承诺与零碳城市创新、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美观性等诸多方面视角。
率先探索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全球城市的责任与使命。近两年来,各大城市普遍更加重视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打造更好为人服务的孪生城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探索全循环的发展模式;增强交通网络的互联与协同共享,为更绿色、全共享的交通模式做好准备。
1加快布局数字化转型战略,打造更好为人服务的孪生城市
制定智能城市全局性战略,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满足市民更高生活需求。东京在2020年发布的《智能东京实施战略》中提出“TOKYO Data Highway战略”,旨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充满活力的“智能东京”。同年,香港更新了《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纽约发布了《纽约市互联网总体规划》,普遍关注到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服务。
积极开展智慧城区规划实践,涵盖交通、产业、环境、日常服务多领域。例如,新加坡建屋局发布了“智慧组屋城镇”框架,推进榜鹅智慧小镇建设,试验自动驾驶巴士、MaaS、无人商业服务、3D 数字地图、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
增强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编制、评估、参与及实施全过程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京2030年孪生城市计划——利用传感器等方式将各种物理空间的元素在网络空间复制,并利用AI进行仿真和分析评估,最终反馈应用到现实,从而支撑城市规划与管理决策。
东京数字孪生城市构想
来源:东京都数字服务局网站
2逐步建立全循环发展模式,让城市成为生命有机体
探索循环经济新发展模式,注重城市永续发展。伦敦、巴黎和新加坡都在顶层设计层面确定了循环经济的总体导向。巴黎大区计划于2030年彻底转变现有的资源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循环经济”领先地区。《大伦敦规划2021》为塑造“零废城市”,要求规划项目在报批时提交《循环经济声明》,实现全生命周期“净零废弃物”的目标。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再自然化。与过去更强调在城市中增加人工化绿色开放空间不同,近年来全球城市正在努力让“真正”的自然回归城市。新加坡在最新的《绿色发展蓝图2030》中,提出打造“自然之城”的新目标;东京品川站周边提出通过更新打造成为“城市与自然相连的一体化区域”;巴黎则正在积极推动150公里河岸和城市棕地的再自然化。
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回归自给自足时代。在疫情及全球贸易挑战影响下,农产品和食品的本地化供给安全已成为新的挑战,加上“碳中和”趋势下农产品运输“减碳”的要求,都市农业正愈发受到关注。巴黎提出到2025年实现50%的就近食品供应率,新加坡则目标到2030年实现本地生产的食物满足市民30%的营养需求。
3增强网络互联与协同共享,探索更高效绿色的交通新模式
迎接更激进的绿色交通模式,为无私家车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随着疫情后新一轮“慢行热潮”,全球城市的交通绿色化水平继续提升,政策导向也朝着彻底淘汰私家车的方向前进。伦敦2021年将超低排放区扩展到380平方公里,计划继续扩展至大伦敦范围,并提出2041年市中心绿色出行率达到95%的目标。巴黎也宣布在市中心设立限制交通区的总体计划,仅允许公共交通、出租车、市政车辆和特许受益者的机动车通行,并计划将该区域进一步扩展到大巴黎都市区范围。旧金山提出将经济文化中心区建设成为无私家车地区的设想。
伦敦超低排放区历年扩展情况
来源:大伦敦政府网站
积极践行共享交通模式,探索无缝衔接的多模式协同交通体系。旧金山探索将网约车Uber、Lyft、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等新的共享交通工具与公共交通协同起来的路径,形成无缝衔接的交通网络,以降低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东京正在积极引入新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交通模式的衔接,如品川站未来目标将建设成为中央新干线、地铁站、新型交通终端等汇聚的交通枢纽。
2022年的全球城市规划行动依然令人期待——“气候雄心”正不断转化为更具体的“气候行动”,“元宇宙”时代方兴未艾,“更团结”或将成为全球城市共同努力的目标,许多城市也将迎来重量级规划政策的出台与发布……我们将持续登高瞭望,根植本土并放眼全球,客观对比并理性借鉴,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与精进提供支撑。
供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展研究中心、编辑部
陈洋、谢湘雅、王周杨
审定人:金忠民
主编:卢柯
责任编辑:陈洋、谢湘雅、王周杨
城市瞭望员:陈洋(巴黎)、谢湘雅(新加坡)、王周杨(悉尼)、姜紫莹(东京)、时寅(香港)、曹伟宁(纽约)、胡晓雨(伦敦)、李梦芸(旧金山)
其他贡献者:阎力婷、梁英竹、顾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