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些非遗美食,看了就流口水!你知道几个?
春节期间,桌上一定少不了琳琅满目的温州美食!温州鱼饼、温州鱼丸、藤桥熏鸡、白象香糕、永嘉麦饼、洞头鱼生、素面、平阳怀溪番鸭、平阳九层糕、钱承恩馄饨、莘塍五香干、番薯枣、桥墩月饼、肉燕、“高长发”茯苓糕、沙岙粉干······这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美味,堪称美食中的活化石,是我们的“非遗”美食,也是满满的儿时回忆!
今天,就来看看《温州市非遗美食地图》,开启一场“舌尖上的非遗”之旅吧!看看温州11个县(市、区),都有哪些非遗美食是你从小吃到大的吧!
苍南县
桥墩月饼
桥墩月饼是苍南地方名特产品,旧称“肉饼”“中秋饼”,属潮式月饼。桥墩月饼配方独特,饼皮分油皮和酥皮。油皮讲究“薄、香”,酥皮注重“松、酥、脆”,入口即化。馅料有脊膘肉、桂圆肉、蜜枣、青葱、炒花生仁等十几种。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和面、配料、拌料、分料、擀皮、包馅、入模压制、脱模、焙烤、冷却、包装等十几道工序。运用了擀、包、卷、切、捏等手法,和蒸、炸、煎、贴、烤等烹调方法。桥墩月饼形似一轮满月,造型硕大厚实,皮薄馅多味美,色泽金黄,风味别致,以甜、糯、松、咸、酥、香、脆而著称。融合了福建、广东、浙南三地食风,造型、色泽、口感都展现出地道的民间风味。
桥墩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山蒸糕
蒸糕,又名松糕,过年过节,浙南一带都讲究送蒸糕。蒸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蒸糕又称“步步高”,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相传八仙之一韩湘子为帮助穷苦小贩而将其所卖糕点变为蒸糕,送其母食之,有祛痰延寿之功效。清《调鼎集》亦载有蒸糕的制作方法:“上白饭米洗泡,碾磨细粉,和糖,亦如茯苓糕提法,二者俱备,一杯米粉,半杯糖水,进行反复搅匀,盖密,下笼蒸之。”蒸糕是苍南地区生日、结婚送给亲戚的伴手礼,是苍南历史悠久的风俗特产。
宜山蒸糕制作技艺被列入苍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肉燕
肉燕是苍南县的特色小吃,以矾山肉燕最为出名,形状圆头散尾似飞燕,故名“肉燕”。“肉包肉”为苍南肉燕的一大特色。肉燕皮是肉加淀粉敲打而成,再包进肉馅。肉燕美味与否,燕皮是关键。上好的燕皮,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
肉燕食法比较简单。可以把肉燕摆在笼屉中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加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沸,捞起放在汤碗里,撒上香菜末。也可以把骨汤下锅烧沸,加入适量虾油(或精盐),绍酒、味精搅匀,倒在“肉燕”上,随后洒上麻油即成。矾山“肉燕”皮薄馅大,用葱头爆香拌肉馅包出来的肉燕,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肉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十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鹿城区
温州鱼丸
温州鱼丸相传制作已有百年历史。在明清抗击倭寇,用鱼肉和粮食掺合在一起形成鱼饼,把鱼饼掰成小块放入水中烧开就形成了鱼丸。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鱼丸小吃在配料上不断改进,选新鲜大鮸鱼肉切成条,放入食盐、生姜、味精、葱、淀粉等调合后,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即熟,食用时放入少量的醋、胡椒粉,更是汤鲜味美。温州鱼丸保持了百年制作工艺的同时,形成了温州特色风味名小吃。
温州鱼饼
温州鱼饼是温州市汉族传统名点。味道鲜美,既可以享受鱼肉的鲜美,又省去剔骨的麻烦,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它均以东海的米鱼(当地人称鮸鱼)、马鲛鱼等新鲜海水鱼为主原料,配以独特的调味品,采用传统配方及先进工艺精制而成,不添加任何色素及防腐剂,肉质鲜嫩、鲜而不腥、低脂肪,营养极为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钙、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及钾、镁、磷、钼、碘、硒及大量的蛋白质,是家庭、酒店、旅游及馈赠亲友的天然鱼肉食品。
藤桥熏鸡
藤桥牌熏鸡,温州传统名品,以农家本地三黄鸡(山地放养,食虫、蚁、五谷)为主要原料,辅以藤桥百年传统配方及工艺精制而成,低温冷干发酵,无污染,冷冻储存,营养价值非常突出。藤桥熏鸡光泽鲜亮,表皮干韧,肉瘦香脆,熏香浓郁,肥而不腻,入口脆烂,回味无穷,味道极其鲜美,健康有保障。
龙湾区
岩衣胶冻
岩衣胶冻是老少咸宜的绿色风味小吃,因其营养丰富、口感清爽、滑而不腻的特点而誉满温州。岩衣胶冻与其他民间风味小吃一样,都曾经历漫长的历史沿革。胶冻初始采用名贵鱼(如黄鱼、鮸鱼等)的鱼鳔制成,但名贵鱼的鱼鳔价格贵、成本高,亦不易普及。而后随着人们对海洋植物资源的不断开发,逐渐以岩衣(又名海燕窝、金燕藻)替代名贵鱼鳔,制成岩衣胶冻,自此这一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又得发展,声名远播。
2013年,岩衣胶冻制作技艺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头虾虮
“梅头虾虮”即产于梅头(经开区海城街道)的虾虮腌制品。虾虮学名剑水蚤,俗名“虾虮”,也称“虾虮酱”,是沿海地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虾虮酱味美且香气十足,虾虮酱蒸五花肉,虾虮酱煮番薯粉干、虾虮酱烧毛蟹,虾虮酱蘸海蜇、虾虮酱蘸蒸盘菜、虾虮酱蘸芥菜梗等都是温州人最经典的吃法。虾虮极娇贵,除怕热外,还忌沾淡水。真的虾虮静放久了上面一层是清色半透明状,仔细看还可以发现一些细小粉末状颗粒,这就是剑水蚤。
梅头虾虮传统加工技艺在2011年12月列入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海区
永高鱼饼
永高鱼饼制作技艺,始于民国初年。由于温州东临大海,鱼类丰富,人们离不开鱼制食品,瓯海汪氏家族在传统鱼饼制作技艺基础上,经过多番研究,选择新鲜上好的鮸鱼、鳗鱼等,制作成味道鲜美的“永高”鱼饼。“永高”鱼饼制作工艺流程,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主要有择鱼、清洗、采肉、以永高祖传秘方配料、搅拌、抛揉、捶敲、蒸煮等。闻名遐迩的汪字“永高鱼饼”,不仅是温州人最爱的特色产品之一,这几年走俏海内外,也为海外同胞所喜爱。
2013年,永高鱼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泽雅乌豆酒
温州民间素有补品泡酒的做法,其中乌豆酒酿制特别,讲究原料的选择,酒是农家酿黄酒,乌豆为农家种的优质乌豆。对配料选择更有讲究,除了乌豆外还增加了桂圆、红枣、冰糖、芝麻等十来种配料。泽雅乌豆酒酿制技艺独特,是泽雅土特产的代名词。由于醇厚美味,不但有着丰富的营养,具有健脾肾、化淤血、美容养颜之功效,泽雅乌豆酒又是家庭请客佳酿,深受百姓的喜爱,在当地的销路较好,而且远销国外。
2014年,泽雅乌豆酒酿制技艺被列为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姜汁膏
根据古代史、近代史、医药论著、民间偏方等史料记载,生姜经过九蒸九晒后会纠偏药性或增加药物成分,从而更好地发挥食材或药材的功效。在温州地区,就有产后喝九蒸九晒姜茶的习俗,家族里晚辈有喜,前辈们就开始忙着制作九蒸九晒姜粉,作为产妇坐月子调养,暖胃暖宫,缓解痛经,祛湿排毒,防感冒等之用。
九蒸九晒老姜糖是温州地区一种用优质老姜经(秘方)多次蒸晒后加工制成的具有独特养生保健功能食疗传统食品或调味佳品。主要产品有九蒸九晒老姜糖、九蒸九晒老姜粉、速溶颗粒姜母茶、姜膏、姜贴等产品。加工工艺复杂,有择、洗、晒、切、剁、蒸、磨、拌、搓等二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
姜汁膏九蒸九晒制作被列为瓯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头区
洞头鱼生
鱼生,俗称“白大生”,它是五味和南北货号的五味之一,是“咸”字中的“看家”传统特色商品。
鱼生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正确掌握捕捞的时节。腌制鱼生用的,只有在四月上、中旬,前后的十来天时间,渔民习惯称为“中汛”,捕捞上来的“小带鱼”,条子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最适宜腌制鱼生。渔民按“五味和”的要求,定时、定质、定量、定器、定比(食盐与鱼生比例)进行初步加工腌制,初制品要在端午节前后运到温州。进库后,对半成品的鱼生进行整理,剔去初制时混入的杂鱼,拣除掉下的鱼头断尾以及食盐中的杂物,挑剔干净后,沥净卤汁,测定含盐比重,按照鱼生固定数量,倒入已经消毒过的各个小缸中备用。
番薯粉
洞头的番薯除了作为主食外,还被加工成具有海岛特色的食品。洞头的番薯制品就地取材,“山”“海”搭配,巧妙加工,即成佳肴。番薯粉溜、番薯粉煎、番薯粉芡、猫耳朵、鱼丸、鱼糕、泡丸、肉丸等其他食品相继出现,加工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番薯粉食品加工技艺在洞头已有200-300年历史,广泛流传于各个乡镇街道,加工种类繁多,受到本地及海内外朋友的喜爱。
番薯粉食品加工技艺简介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头海蜇
洞头洋的海蜇生产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全国闻名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海蜇市场。清代诗人王步霄专为洞头写过《海蜇诗》:“美利东南甲玉川,贩夫坐贾各争先。南商云集帆樯满,泊遍秋江海蜇船。”
海蜇加工技艺在洞头已有200-300年历史,遍布洞头各个渔村、港口。海蜇加工需十几道工序,繁琐复杂,但加工完成后食用很方便,取出少许切成细条,清水洗净,即可上桌,蘸点鱼卤或“鱼生”卤,一入嘴,鲜、脆、爽口。“三盘三矾海蜇”的品牌,闻名国内外。昔日贫苦渔民餐桌上的家常菜,如今却成为宴席上的珍品。
海蜇加工技艺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市
白象香糕
“白象香糕”当地人称“板糕”,是乐清白象“公记”“公久”两家南货糕饼店的特产,畅销全国大陆各地和港澳地区。白象香糕选用上乘纯糯米,台湾“太古白”白糖(今用精制棉白糖)配以五仁、上等黑芝麻、桔饼、饴糖、桂花、蜂蜜、微量加碘食盐等原料(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各种防腐剂)用手工制作而成,香糕每小包内装五块,每块长5公分,宽3公分,高2公分。10包成为大盒,净重600克。
2008年,列入第二批温州市级非遗名录。
沙岙粉干
乐清粉干以柳市沙岙为主。粉干的原料是大米,而大米以五斗为宜,俗称一陶。先将一陶大米放入端盂内用水浸三小时,尔后开始将米磨成糊状;经过打包之后,用石磨或石块压在上面,榨出水分,待水粉变为固体之后,再放入端盂内发酵。做粉干的老师一般要在三更天起床,先给陶灶生火,把水烧开,再把水粉捏成直径约十公分的铅球状的粉鼓头,放入陶中,烧八九分熟,便用抓篱捞起,放端盂内,接着将粉鼓头放入捣臼内捣,这种捣臼是特制的,置有踏碓架,可以让三两个人站在上面用脚踩踏,另有一个坐在一旁,用手揽粉鼓,捣毕,便将粉鼓放在面床上揉成直径约十五公分,高约二十公分的粉鼓,之后将一坨坨粉鼓放在粉筒内,这种粉筒就放在粉架骨旁上,而粉架骨旁又安置在陶灶上方,做粉干的老师把一根类似于杠杆的横梁用绳索缚在擂筒上,再以绞子段绞出粉干,并且用手摘落入陶中煮开后,用粉篮捞起,放入水中冷却一下,再倒盛有冷水的端盂内,继而捞起,做成一页页摊放在粉干架上晒,其间要捋三次,以防粉干粘连。
2009年,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松糕、米塑
米塑,用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物品,染上色彩,惟妙惟肖,有龙有凤,都是一些吉祥物品。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其大小不一。
先将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在捣臼里捣好后,捏米塑活动正式开场了。也有将米团放在水里烧熟捞起制作米塑的。米塑高手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他们左捏一下右按一下,惟妙惟肖的乌龟、蛏、鱼等米塑就成形了。
以前的米塑很简单,以寿桃、米鸡等为主,如今的米塑千姿百态,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米塑作品形象逼真,色彩纷呈。
2009年6月,列入第三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市
莘塍五香干
莘塍五香干始创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名“庚春园”五香干。它选用当年的新豆,经过浸水、磨细、滤净、煮浆、结冻、压挤、切块等工序,用双缸酱油和香料制成,并经通风螺旋晾干,成就名闻遐迩的瑞安风味小吃。莘塍五香干呈块状,半寸大小,酱红色,以口感和回味鲜美而远近闻名,精装的莘塍五香干已在超市露脸。
2011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索面
索面是一种用手工拉成晾干的素面,又称“坠面”“素面”,俗称为“长寿面”,是瑞安方言“纱面”的谐音,说的是细可与棉纱相比的特点。索面又细又匀、颜色白净,性平和温补,口感柔韧,易消化,是浙南地方特产,历史悠久。无论城里乡村,凡老人寿辰,儿女和亲戚们都送索面贺之,以祝健康长寿。家里生了孩子,主人则要请亲戚、朋友、邻里来吃索面,分享添丁的喜悦。索面制作工序复杂,按季节、气温不同将面粉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便索成粗条挂杖,然后插杖上架,拉成不同规格的细丝在太阳下晾晒,待干到一定程度后从架上收下,绞成绞线形放进竹匾内,再经包装即可。
2017年12月,被列入第九批瑞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蜜沉沉酒
蜜沉沉酒是瑞安的特产,其酿制工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因初饮之时,香甜适口,喝多之后,沉沉若醉,故得名为“蜜沉沉”。瑞安高楼流传着这样一首赞赏它的诗歌:“韩城佳醋蜜沉沉,喷鼻甜醇醉梦乡,若问不堪成玉液,更往何处取琼浆。”此酒光彩金黄,清晰透明,馥郁爽口,回味绵长,饮用后沉沉若醉,醇醇如蜜。酒液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舒筋活血、滋补强身之功效。
2017年12月,被列入第九批瑞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县
番薯枣
永嘉民间制作番薯枣的历史已很悠久,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冬天晴朗有风的日子是制作番薯枣的最佳时节,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一是宜选用松脆甘甜、多水分、少淀粉的品种。二是将红薯洗净人工去皮。三是用锅炉以最快的速度蒸熟以保全成色,同时用特制不锈钢锅采集红薯在高温中流失的糖分。四是切片后在通风的太阳下风干(现在往往用特制烤房,高温85°—95°烘烤12小时以保全成色)。五是将烘干后的番薯枣再重蒸,并将初蒸中采集的番薯糖加回去便可。这样使番薯枣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又不使红薯的营养流失,保证其原汁原味。
2014年,永嘉番薯枣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八批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乌牛早茶
永嘉乌牛早茶主产于浙江省永嘉县乌牛、罗东等区域,是全国最早上市的特早名茶之一。形扁削显毫,色泽绿翠光润,叶底翠绿肥壮,匀齐成朵,香气浓郁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明亮。乌牛早茶的生产时间在2月底至4月中旬50余天之内,雨水开采,谷雨结束。成品呈扁形绿黄,如雀舌,其状如龙井茶,条索细紧。乌牛早特级鲜叶标准是一芽一味、一芽二叶初展,采得黄金芽2.2万余个,才能制作500克特级成品乌牛早。
2008年,永嘉乌牛早茶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麦饼
爬爬山岭,啃啃麦饼,山水冰冰……是永嘉人的口头禅。麦饼作为永嘉的特色风味小吃,名声远播。这是因为在于它的“三到位”:一是料到,选用优质的本地产麦粉使得麦饼口感细腻。在馅的选择上,有萝卜丝、梅菜干、咸菜、苦菜、鲜肉、炊虾等。二是技到,麦饼注重卖相,其外观是圆圆的,还要做到两面厚薄均匀,馅到饼边。三是火到,一般置柴火于锅灶洞两边用小火烤,确保火力大小适宜。经过烘焙的楠溪麦饼外表金黄润亮,闻之油香沁鼻,尝一尝,既松又脆,口齿留香,享誉全国。
2014年,永嘉麦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成县
黄坦糖
黄坦糖是文成县当地的传统民间小吃,它其实是一种麦芽糖,因为制作贩卖这种糖的小贩以文成黄坦人为主,所以又叫“黄坦糖”。“黄坦糖”制作技艺在与文成毗邻的泰顺、丽水景宁、青田等地亦广为流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糖郎,也成了很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黄坦糖以精细糯米为原料,用大麦麦芽发酵后煎成糖油,再添加芝麻、生仁与薄菏油为佐料,以民间特有工艺加工而成,可制作松脆的糖丝、柔韧的糖端(条)、坚实的糖饼,花样各式,味道多样,含在嘴里香甜、清凉可口,并有健脾胃增食欲之功效,是年节食用、馈赠亲友之佳品。
黄坦糖被列为文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川索面
手工索面制作从面粉到成品要历经24个小时,大大小小需要多道工序,分别为和面(选用上好的面粉)、切条(切成等宽长条)、揉大条、挽竹(把索面挂在竹条上)、沉槽、拉面、晾晒、收面、切面等多道工序。索面由于都是是手工制作,面粉的成分没有被破坏,具有细而空心、营养丰富、圆润爽滑、鲜香味美、耐煮不粘、不断条、不浑汤等原汁原味的特点,这种独特的风味是面食中的王者,成为川南独一无二的传统产品。文成龙川索面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如今文成的龙川村、中堡村等地都流传这项技艺,小小的索面也改头换面,经过包装慢慢开始远销海内外。
龙川索面被列入第六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衣红粬
文成传统红酒,指的是利用优质糯米和红曲霉菌发酵而成的红曲酒。红曲酒是黄酒的一类,但其口感比黄酒更加新鲜淡雅,香气更加柔和。会酿制红曲酒的传承人遍布文成全境,其中又以黄坦、双桂两地更善于制粬,故而两地的红曲酒最为纯正。红曲酒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及维生素,经常饮用红曲酒能够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抗衰老;红曲酒还有温中健脾、降低三高、预防癌症等功效;在烹饪上也是经常用到它。文成还有个习俗,就是产妇在坐月子之时,经常会把红曲酒和鸡蛋、兔肉、索面等一起炖煮,能够活血化瘀、驱寒祛湿。每到最宜酿酒的冬季,特别是农历十月十日,文成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忙着酿制红曲酒。
乌衣红粬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阳县
五十丈粉干
五十丈粉干制作技艺是平阳县南雁镇五十丈村的一项传统技艺,可追溯的历史有300多年。该村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南面,有碧海天城、石狗山、雁池等景点,满山竹林,古树参天,是个有名的古村落,东临岳溪,山泉水清冽甘甜。五十丈细粉干在温州叫平阳细粉干,在平阳叫南雁粉干,当地凡有宴席必有五十丈细粉干,是居家馈赠亲友的首选土特产。
五十丈细粉干秉承传统,以细、韧、白出名,在加工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是纯粮制品。之所以品质好,原因是选用优质稻米,以优质山泉水浸洗,反复蒸煮,健康又环保。“前山后山,中间一块沙石滩,人多田少日夜做粉干”。五十丈细粉干历经百年,不断的改良创新,生产的粉干丝细如发,色泽白皙,容易烹调入味,风味独特。煮之汤清不混,炒之口感柔软、爽滑,却又有嚼劲。
2011年,五十丈粉干制作技艺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阳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它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并且流传较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艺人直接操用小铜勺将糖液画出图案,糖画造形生动,色彩鲜艳,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平阳糖画被列为第十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钱承恩馄饨
馄饨是平阳民众喜爱的小吃,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代代传承至今,钱承恩馄饨是其中的佼佼者。主料有上等白面粉、鲜猪肉,辅料有鲜蔬菜、芝麻、白糖、味精,用山泉水,在小锅里一次一碗地煮,取名“单碗煮”。捞出煮熟的馄饨,放入碗中后,并将事先备好的紫菜、蛋丝、味精、精盐、清汤加入其中,碗中呈现出青、紫、黄、白等多色,馄饨白里透红的鲜艳之色,色香味俱全,吃起来香味可口。
钱承恩馄饨在细、精上做文章,用到的器具有面粉板、擀面棍、饺肉机、小铁锅等,其制作有几道流程:把面团压成薄的透明馄饨皮;将猪肉蔬菜及辅料绞碎成肉浆;山泉水烧开时馄饨下锅,一锅煮一碗;将备好的紫菜、蛋丝、青葱、精盐、味精等配料放入碗中加上清汤。钱承恩馄饨具有色调和谐、皮薄入口即溶、食之鲜而不腻、清香可口等特征。
2009年,钱承恩馄饨制作技艺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顺县
传统米粉干
传统米粉干的制作是泰顺米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项,它在泰顺境域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唐末宋初,随着浙北闽东大族移民到今泰顺,许多具有地域性的生产方式及饮食风俗也在该地域扎下了根,其中米粉干的制作。千百年来,粉干是泰顺百姓喜爱的一种食品,一般由家庭作坊生产。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革,保留至今的粉干家庭生产作坊少之又少,以家族代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吴隆盛”粉干为其中之一。
“吴隆盛”粉干有序可查的有近150年的历史,除了在原料上取上等白米外,在制作工艺上十分注重流程的到位。“吴隆盛”粉干选用优质大米,用清冽山泉水浸米5小时后进行磨浆,将米浆压滤成固体,放入蒸笼蒸半熟后取出,再放入踏碓反复锤捣,直到捣透。这样出来的粉团粘韧度大,压出后细如纱线,久煮不糊,口感软韧细腻,口味独特。“吴隆盛”粉干在泰顺及周边誉享百年,深受县内外顾客的喜爱。
传统米粉干制作被列为泰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绿茶
泰顺地处浙江南部,境内云雾弥漫,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产茶条件得天独厚,素以“云雾茶驰名于世”。泰顺产茶历史悠久,享誉甚早。明《泰顺县志》记载,泰顺茶叶即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市场。可见泰顺制茶在明代已十分兴盛,1996年泰顺因深厚的茶文化,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近年来,泰顺绿茶屡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06年被列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
泰顺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有着几百年的技术积累,凝聚了先人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具有科学、自然、优质的特点,主要经过采茶青、杀青、揉捻、干燥处理等步骤,如此手工炒制出的茶叶色泽油润,滋味鲜爽丰厚,汤色绿艳明亮,叶底嫩绿鲜活,三杯犹存余香。
绿茶炒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一种美味,百年传承!
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
是代代相传的美食文化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为令人醉心不已。
来源:温州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