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人造肉究竟是高级素食,还是基因工程?你将来敢吃吗?

财新驻香港记者 尉奕阳

在美国西海岸加州红杉城的一间厨房里,李大厨为财新记者端上了一盘摩洛哥烤肉丸。他身着白长袍,头戴护目镜,他的身边,不仅有平底锅和烤架,还有试管和烧杯。

这是美国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的实验室,它们用大豆为原料,做出了一百多种“肉类”产品,并用一种特殊的材料,辅以基因工程技术,让豆制品的口感变得“有血有肉”。咬上一口,质感扎实,香气四溢。它们的天使投资人是香港首富李嘉诚

而在另一头的东海岸,Impossible Foods的同行Beyond Meat已经率先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美国人造肉“第一股”。这家同样是生产“植物肉”的科创企业受到投资者疯狂追捧,上市一个半月股价翻了六倍。

人造肉不仅在西方掀起热潮,还逐渐进入东方人的餐桌。香港和新加坡目前已经各有数百家餐厅提供人造肉食品,超市里也有销售。欧美人造肉品牌研发牛肉和鸡肉,东方品牌则主打猪肉和海鲜,适应亚洲人的口味。但无论是哪国企业,它们都觊觎着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内地。

人造肉究竟是高级素食,还是基因工程?你将来敢吃吗?

Impossible Foods向餐厅供应的汉堡人造肉饼 图/财新记者 梁莹菲

人造肉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中国古已有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干和辣条,甚至也能叫人造肉,只是吃起来没有真的肉那样好吃,但这种风味和口感上的差异,恰恰是体现出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价值。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已攻坚数十年,如今终有科研团队表示,能在三年后将国产人造肉端上人们的餐桌。

现在的植物肉,口感足以乱真,这背后离不开食品科学,甚至是基因工程。可人造肉绝不只是豆制品这么简单,科学家们甚至已经不满足于用植物替代肉类制作“高级素食”,而是用动物细胞开始从头培育动物肉,未来人们吃的肉,很可能不再来自牲口棚,而是来自实验室。

当我们在吃人造肉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吃什么?为什么豆制品能有肉的口感,从实验室里培养出来的肉真的能安全食用吗?财新记者此次走访了美国、香港和深圳,亲身试吃这些可能会颠覆人类餐桌的“未来食品”,对话科学家与企业家,剖析人造肉背后的科学本质。

人造肉只是“未来食品”的冰山一角,人造牛、人造猪、人造雪糕、人造大麻……自然环境的压力迫使人类重新思考如何能在这个星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科技的变革让一切都有了人造的可能性。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基因改造食品是否安全?人造技术发展是否会遇到伦理困境?监管者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些未知的挑战?

人类的进步总是在争议和困局中实现突破,纵使仍有诸多疑问未解开,我们的生活,正一点一点被科技改变。欲知更多关于人造肉的历史、技术和未来发展,了解更多“餐桌革命”背后的故事,欢迎点击阅读《财新周刊》2019年第27期封面报道《“人造肉”革命》

封面报道|“人造肉”革命

人造肉究竟是高级素食,还是基因工程?你将来敢吃吗?

《财新周刊》2019年第27期

上一篇新闻

中国利润最高、最受欢迎的“出口商品”居然是它,而且长期缺货中

下一篇新闻

青岛美食:不出国门,在崂山也能吃遍东南亚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