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通讯员 袁娟

一推一挡,织出荆楚非遗匠心之美;一扭一转,编出传统技艺智慧传承。在一位非遗传承人扎根荆楚大地、“择一业终一生”的接力坚守下,湖北非遗编织技艺穿越时光长廊,展现勃勃生机。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大悟织锦带制作技艺、华容土布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程河柳编、宣恩竹编、潜江竹器制作技艺……借助神乎其技的匠人之手,与时俱进的巧思妙想,这些古老的湖北非遗编织技艺无惧岁月,在此“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非遗+”赋能

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

5月31日,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暨首届非遗时装秀活动亮相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百余家非遗企业带着精品好物,让市民亲近荆楚非遗瑰宝。

上午9时许,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当首批参观者还未进入会展中心时,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公司总经理张其华就已经在展台里忙了起来。她熟练地面对直播镜头,滔滔不绝地向网友宣传展销活动情况,介绍枣阳粗布的纺织技艺,推荐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非遗产品。这份熟练,源于张其华近20年来对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事业的坚守。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让张其华引以为傲的枣阳粗布系列产品

枣阳粗布,又被称作老棉布、老土布。旧时,湖北枣阳的农妇们迫于生活条件,只能自己织布做衣裳。据张其华介绍,这项技艺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历史产物,最远可追溯到6300年前,是被留存于时光中的古人智慧、文化瑰宝。

一块合格的枣阳粗布,需要经过轧花、纺线、染线、浆线、牵经、上机、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方能制作而成,工序极其复杂。所以伴随着纺织工业化发展的一日千里,枣阳手工粗布逐渐退出主流视线,懂得这门技艺的“老师傅”也越来越少。

张其华的婆婆王义林,便是这些“老师傅”中的佼佼者。王义林老人自幼学习织布,与织布机相伴超过80年,如今她已是95岁高龄,可一坐到织布机旁,手上动作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赞叹连连。

在王义林老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张其华与爱人刘大友都成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守艺人。2005年,夫妻俩依托“百布堂”品牌将这项技艺带回到主流视野。

历经数年努力,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大友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传承非遗变成了整个家族的使命。

记者在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展台看到,从30元的文创手机壳,到300元的床上三件套;从千元级别的粗布凉席,到更奢华的高端家纺产品;从憨态可掬的布老虎玩偶,到拥有现代审美理念的设计款服装,枣阳粗布制作这项技艺,已经全方位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就在张其华为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忙碌之时,她的爱人刘大友正与湖北省农科院展开战略合作,利用彩棉基地在枣阳粗布原材料的研发上实现突破,为拥有6300年历史的古老技艺,注入现代科学之光。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被织布机吸引的市民

张其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她与爱人致力于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非遗事业,打造“非遗+科技+互联网+农业”,“我是洪山区人大代表,今年洪山区人大、区文旅局、区科技局都在大力协助我们推动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运用,用科技的力量助力非遗传承,弘扬传统技艺。”

借助青春之手

一根柳条蕴含的无限可能

依托“非遗+”模式阔步前行的,何止枣阳粗布。在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活动现场,与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展台遥遥相望的,是“一条柳编富全镇”的程河柳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德安带着他的得意之作坐镇展台,向参观者们展示着他出神入化的柳编技艺。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巧手朱德安

寓意“福禄”的葫芦,造型大气的花瓶,设计精巧的摆件——看到朱德安的柳编作品,很难让人不好奇,“这个男人的手,为什么这么巧?”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朱德安的柳编作品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一个拥有300多年柳编传承与发展历史的小镇,亦是中国三大柳编出口基地之一。作为程河柳编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朱德安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柳编技艺,并且很快就显露出过人天赋。

早年间,朱德安走南闯北打拼事业,他发现很多外省的柳编产业渐成规模,而自己的家乡程河固然有“柳编之乡”的美誉,又在“竖编”技法上独具优势,却一直没能成为产业“龙头”,让朱德安倍觉遗憾。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朱德安的柳编作品

为了传承柳编技艺,也为了让家乡的柳编产业“杀出重围”,朱德安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编制柳编产品脱贫致富。朱德安为非遗传承作出的努力和收获,通过一组数据有着直观体现:2017年,朱德安返乡创立聚通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500万美元。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过程着实不易。朱德安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在手把手教村民柳编技艺时发现,关于柳编的各种标准太过混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于是他与襄阳市信息与标准化所合作,研究制定了《程河柳编加工技术规范》,将柳编产业链中从柳条的种植,到柳编技艺细节等所有环节的细节都制定了标准,让程河柳编的技艺传承更科学、更有可持续性。

从一个有天赋的手艺人,成长为非遗传承守艺人,再成为带动一方就业的企业家,朱德安和他的同行们共同努力,让程河柳编如今已成湖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和解决当地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非遗耀荆楚丨指尖翻飞织就千年传承,慧心妙手编出美好人生

朱德安的柳编作品

朱德安的奋斗目标不止于此。他在采访中透露,除了推动经济建设、助力扶贫事业,他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推动程河柳编走进校园,让学生们也能成为巧手匠,“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小抓起。我们希望以此让更多年轻人、学生了解非遗,亲近非遗。”

朱德安的奋斗目标,也是诸位非遗传承人的努力方向。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获悉,湖北省内已有2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立了非遗研究中心,非遗项目纷纷进入校园,在学生群体中开展非遗体验、研学等活动。

经由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牵线搭桥”,红安大布制作技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还与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让非遗焕发青春风采,为年轻族群展现古老编织技艺的大美无言,让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的荆楚非遗瑰宝,有了更多跨越式发展、突破的可能。

近年来,通过建立非遗传习所、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湖北非遗在“非遗+科技”“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多维开拓创新。不谋而合的非遗传承人们跨界、跨域、跨业全面发力,培育非遗后继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为非遗传承注入现代活力。

(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上一篇新闻

首届“小作家杯”全国小学生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下一篇新闻

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