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四线城市,23岁月入3万,你不知道的小城雄心
在中国,配得上野心的地方似乎就是北上广深。所有人都在不厌其烦地审视这几个城市,以至于围绕是否“假装”,就能大张旗鼓地讨论三天。
但是,那些小地方的日子呢?以总人口来说,那里才生活着中国的大部分人。他们的孤独、焦虑和满足却是相对模糊的。
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北京,不是所有人都有野心。
而且,在真正了解了一些小城青年的故事后,我看到,小城里也有精彩的生活,有事业追求,有不输大城市的拼搏。
今天,我想讲讲几个我知道的北上广之外的年轻人,讲讲那些一直留在小城,或出走又回来的人。
一
一直留在小城的青年,大多没能因教育改变命运。
但他们又多少有点门路,不至于奔赴远方的工厂和工地。
小史就是这样。他是我一个朋友的老乡,今年 23 岁,初中毕业后开始子承父业,四处向菜农收菜,再批发给市场。
小史的收入比我想得高很多,他一年能赚 35 万,相当于月薪 3 万。
如果和同龄毕业生比,这是北京平均工资的 3 倍。
但小史没什么花销,他的生活极其简朴,很难与 “月入 3 万” 联系在一起。
算上吃饭和租房,他每天只花 100 块。他不旅游,不怎么买新衣服,绝对不花钱玩游戏,没功夫看朋友圈里引起财务焦虑的文章。
他和老婆的爱情也很简单。小史妻子是他家隔壁摊上菜贩的女儿,两人从小认识,青梅竹马。没有轰轰烈烈地恋爱,就是门当户对,知根知底。
他打破了一种偏见:留在小城,就是安逸,就是不辛苦。
小史一点都不安逸,他挣得全是辛苦钱,所以没时间消费:他每天凌晨 3 点起床,连轴转到晚上 9 点。
这 18 个小时里,他要和农民议价,检验货物,招募临时工为他包装和装箱,联系货车。
其中的门道不少:要和地头蛇搞好人际关系,交几万的租金,买高于市场均价的冷冻冰。
最关键的是根据市场价和菜农讲价。一车菜有一车菜的价格,每一车都需要来回谈。
小城不讲大城市的契约,小城有小城的方式,但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一点不少。
小史每天收 3 万到 5 万斤蔬菜,一年要经手 5000 吨蔬菜的流转。这个数字让我觉得,他的工作挺重要的。
许多年轻人都面临的困惑——活着该追求什么?我是否喜欢我的工作?我拼命加班为什么?——在小史这儿是不存在的。
他说自己会的不多,不后悔 16 岁时的选择。
二
我的一个远房表弟,展现了小城生活的另一面。
小城是讲关系的熟人社会。如果你心安理得依仗关系,在小城确实能很悠闲。
刚毕业的时候,表弟想在外面闯一闯。他在一家大型民企做销售,被派到重庆卖电视。
有一天,他深夜打来电话,说实在受不了了,做了几个月,一个年轻女孩都见不到,所有电视经销商都是油腻的中年男人,而且工作太累了。
一年后,他辞了重庆的工作,被同学叫到天津下面的一个小地方。同学的父亲在当地做过官,有一些关系。他们两一起做起了房产生意。
这几年我偶尔去天津见他,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城的闲散生活。他手里管着20几家中介店面,这里生意稳定,他不太忙,中午喝茶、下午也喝茶,4点就收工。
他们的夜生活是从下午4点开始的。
几个合伙的老板,叫上当地做生意的朋友,浩浩荡荡开一个车队,前往郊区的河边。那里有他们自建的一座二层别墅。一楼聚会、谈生意。二楼打麻将。不打麻将的就去河边钓鱼。
一位毕业一年的读者也告诉我,早知道回家这么轻松,早回了。
她回老家濮阳时,本来是不甘心的,但真回去了发现,一切都变得顺利。
她考进了一家事业单位,早上 8:30 到,晚上 6:30 走,中午有 3 小时午休。
晚上,她经常和男友出去逛街、唱 K,偶尔会约个好友小聚。她有许多时间在家看电影,玩 PS4。等到小长假,就和亲友挑个喜欢的地方去旅游。
虽然和男友还没结婚,但双方父母已为他们买好了婚房,每平米 5200 元。
她说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就是“事少钱多离家近”,现在除了钱多都实现了,很满意。
我每次讲到类似的小城生活,周围在大城市生活的“小城青年”,就忍不住捧心感叹:羡慕啊!
但这样的羡慕经常会有一个前提:“等我老了之后”。
每一种看起来很好的生活,要过下去都不容易,都要满足某些条件。
表弟和这位读者有种特质:见过大城市的繁华,但回到小城,心安理得,并不纠结。
生活没什么高低,但对有些人来说,安于这样的生活,比辛苦拼搏更辛苦。
三
纠结,是更多生活在小城的年轻人的常态。
30 岁的陈晨是我同事的大学同学。她和丈夫毕业后都回到了老家宝鸡。
这对夫妻曾一起闯荡上海、深圳、新加坡。父母把他们劝了回来。
回到小城后,他们仍然很“大都市”:分别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交圈,财产也是分开的。
陈晨经营着当地最好的美容美甲店。
她会很自豪地讲她带来的变化。她在宝鸡开店以前,这边的美甲店都在商场的边角,60 块就能做一次。
她租了一个单独的铺位,买最好的甲油和甲胶,做个人化定制,说服女孩们接受更贵的价格。
但陈晨还是会羡慕大城市的同学。
站在生活两端的人,常彼此向往。大城市被吐槽的沮丧之处,在她看来,恰好是优点。
“她们胆子特别大,结婚也晚,不将就。”
陈晨的儿子已经 6 岁了。她一些在一线城市的女朋友还是单身。
陈晨并不准备回上海,但她怕安逸磨灭了自己的志气,所以计划着,把铺面做大,去省会。
儿子的未来是一个重要考虑: “生活肯定还是小城市舒服,但我想给儿子更好的教育。”
四
纠结到一定程度,一些小城青年决心再次出走。
我认识一个在县医院做检验师的的女孩儿,每天 8:30 上班,5:30 下班,工作不忙,她却感到说不出来的“乏”。
她怀念在北京医院实习的日子,尽管那时比现在累多了。
她会去寻找一些特别的事,来反抗小城带给她的单调。每周轮休那天,她去学架子鼓和吉他,最近在读柴静的《看见》。
她说等考完驾照,一定要到回到大城市。
她也知道, 3500 块的工资,除去租房吃喝,攒不下一点儿钱。
可她相信,在北京,她能“尝试其他的生活”。
她喜欢朴树,在QQ空间里发了一张朴树歌词的截图,来自《生如夏花》。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五
我以前说过:北京是一座充满雄心壮志的城市,我很早就知道无论居住得多糟糕我都不会离开。
但我也觉得,人可以选择,不过一种雄心勃勃的生活。
或者在看起来安逸的地方,依然毫不松懈地努力,认识、适应和利用环境的独特性。
小城故事多,它却被讲得太少。
但不管在哪里,生活都值得被看见和被言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