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新加坡的小贩文化可一点都不“小”,政府还推出新计划手把手教你当“小贩”

熟悉新加坡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新加坡人对小贩是十分感情的,甚至很多人的目标,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小贩摊位。以前,对于毫无经验的人来说,开一个小贩摊位或许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不过现在,想要成为小贩摊主真的很“简单”。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和精深技能发展局联合推出“小贩培训计划”,帮助现有小贩和有意加入这一行的人掌握所需技能。

当局希望能在未来三年,通过计划培训100名有意投入小贩行列的新加坡人。

1

小贩培训计划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现有小贩和想当小贩的人需参加为期5天的课程,掌握小贩的基本知识,包括食物卫生、烹饪技巧,以及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等。课程费用为500元,新加坡人可使用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来支付学费。

为期五天的课程,可供参与者学习到食物卫生、烹饪技巧,以及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等技能。

第二阶段是学徒项目,让想当小贩的人在资深小贩的摊位工作两个月,从中“偷师”。

最后是新手小贩。他们可以加入环境局的培育摊位计划或者申请摊位营业。资深小贩也会从中提供协助。

2

政府拨款助力小贩

为了减轻小贩的工作量,也协助他们克服人手短缺的难题,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就决定拨款约9000万元协助小贩,同时提供给小贩成本补贴,分担熟食摊小贩购买自动化厨房器材的费用,包括引进中央清洗碗碟及归还餐盘的综合系统,以及无现金付款等。

至于小贩补贴(Hawkers' Productivity Grant)的具体细节。有关部门是这样解释的:

“在归还费用的基础上,熟食小贩摊主可以索回(claim)器材符合资格的费用(qualifyingcost)的80%,三年内能索回的总额最多可达5000元。小贩们可从今年第三季起申请补贴。”

另外,为了让小贩中心更有朝气与活力,有兴趣在小贩中心承办活动的社区团体和教育机构有望获得环境及水源部的资助。每场活动可获得最多2000元款额,每名申请者一年可申请的资助顶限设在1万元。

在新加坡,上到国家总理、政要富豪,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可能是小贩中心的常客。如今,小贩中心已成为新加坡人寻常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不再依赖家里的厨房,做饭差不多也成了纯粹的居家生活乐趣。

3

小贩文化一点都不“小”

目前新加坡已正式提交小贩文化申遗的文件,以获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预计,申遗结果将在今年底公布。

2018年国庆群众大会那天,总理李显龙上宣布计划2019年3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文件,建议将新加坡的小贩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有超过50年历史,全岛大小小贩中心有上百个,有些美食已传了三代,大部分仍保留原味原汁,所以得到广大食客的支持。

新加坡的小贩文化是什么?

新加坡的小贩文化是以小贩中心发展起来的饮食文化。

小贩中心就是一个将小贩集中起来的场所,可称之为熟食中心,因为小贩中心里卖的就是各种各样价格便宜的熟食,外加设有一些饮料摊位。

小贩中心也常与巴刹毗邻,巴刹就是菜市场,里头也有售卖日用品与干粮杂货的小铺。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便是这样一个洋溢着生活气息,编织著邻里草根文化风貌的美食天堂。

画风不同的“路边摊”!

小贩中心是新加坡城市治理的产物,于1950到1960年代开始兴起,最初是为了治理街头小贩无证经营和卫生较差的问题。

政府为了将小贩“收编”,以较为低廉的价格把摊位租赁出去,并且统一管理。自那时起,小贩中心渐渐成为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加坡的街头巷尾,有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贩中心。小贩中心内,几十甚至上百个摊位排列其中。各个摊位热气腾腾……(图片来自于网络)

诚然,其他国家也有小贩文化。

以新加坡各地区的熟食中心来说,各有各的独特之处,它们采取开放式设计,有数十个小贩摊位,食物多样化,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发展出非常明显的新加坡特色。

在小贩中心,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种族的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用餐,甚至是同坐一桌,而且相互之间可能并不认识。

这一现象在其他地方是很难看到的,是新加坡的特色,体现出族群和睦共处,种族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里的小贩中心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附带巴刹(来自马来语,意思是市场、集市),蔬果肉类、花卉服装、杂货干粮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是新加坡人社会经济的缩影,是一幅族群融洽的图景,更展示了多元社会和睦共处的一面。

上一篇新闻

春到河畔倒“鼠”一天,邀您来滨海湾浮动舞台过个快乐年

下一篇新闻

狮城美味 | 意外成就经典国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