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变革时代的治国理念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变革时代的治国理念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常务副院长曹文泽先生

副院长郑金洲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来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贵院是中国顶尖的干部学院之一。4 年前,我到井冈 山干部学院分享新加坡的经验。干部学院与新加坡有紧密的合作。新加坡的领导,包括建国总 理李光耀先生、现任国务资政张志贤先生和尚达曼先生都曾经到浦东干部学院演讲。新加坡公 共服务学院(Civil Service College) 与贵院也有不少往来。今年四月,张志贤先生也率团到延安 干部学院交流。

全球结构性的变化

2 现今世界正出现结构性的变化, 挑战日益复杂, 各国都受到影响。身为领导,我们 该如何带领人民应对挑战,从中寻找新机遇,为民谋福。对此,我将分享我对三大全球结构性 变化的看法,以及治国的核心理念和三大原则。

3 首先,让我谈谈三大全球结构性变化。

对全球化的支持减弱

4 第一是世界多个地区对全球化的支持减弱,和保护主义的抬头。

a. 这反映在许多方面,例如世贸多哈回合谈判的进展缓慢、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英国脱欧事件等。

5 实际上,全球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开放, 让许多国家获益及蓬勃发展,这包括新加坡和中国。

a.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四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让 8 亿中国人 摆脱贫困。

6 不过,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布不均。

a. 拥有世界级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全球化,扩大规模,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

b. 这些企业不惜重金,高薪聘请人才。这也导致贫富悬殊加剧。

c. 一些群体因此认为,他们不但没有受惠,还被抛在后头。

7 因此,我们需要确保人民都能共享全球化带来的果实。

a. 否则,社会可能会分裂。

b. 这会让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维持经济增长和推动工业转型等方面,面临更大 的挑战。

科技的迅速发展

8 第二个结构性变化是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科技,如人工 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科技,都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a. 我刚出席了浦江创新论坛。今年,新加坡很荣幸以主宾国身份参与。来自多个 国家在论坛上互相交流,探讨如何加强合作。创新科技的巨大潜力,能够应对 种种挑战。

b. 上个月,我到访了旧金山。我向那里的商界领袖和创新者了解科技如何培育新 兴企业和打造新的社会模式。

9 不过,科技迅速发展,许多工作和技能可能被淘汰。这引起一些人的担忧。

a. 两个月前,我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交流。我问他们,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b. 他们担心未来的工作就快被机器取代了。

c. 不过,这些学生们随后解释,他们是想要为将来做更好的准备,才会有这样的担忧。他们能有如此的远见,令我感到欣慰。

d. 其实,这种担忧并不少见。在座有许多高等学府的领导。中国每年新增大约一千五百万就业人口,每年大约有八百多万名大学毕业生2,竞争非常激烈。

10 现今的许多工作在我们年轻时可说是闻所未闻。那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年轻一代做好准 备,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职业?我认为关键在于终身学习。

a. 新加坡通过“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计划鼓励人民终身学习。我们必须不 断重新接受培训、提升技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终身受用; 精益求精,敬业乐业。

i. 这需要“劳资政” 三方,以及学府的合作,更需要人民对终身学习抱有积 极的态度。

b. 中国在这方面也采取了措施。除了雇主所提供的职业培训外,李克强总理也在今 年宣布,拨款 1 千亿人民币实施“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3”。

人口变化

11 第三个结构性变化是人口变化。许多国家,包括新中两国在内,都面临人口老化的挑战。

a. 联合国估计4,新加坡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从 2017 年的百分之 20

12上升到 2050 年的百分之 40。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会从百分之 16 增加到百分之35。

b. 人民寿命延长,是一件好事。但人口老化将导致劳动人口下降。这将提高医疗开支,影响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活力。这三个结构性变化将会对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13 其中一个现象是,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虽然减少了。但是,各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的不 平等却加剧了。所以,各国都需要重视这个问题,避免社会分化,以打造温馨包容的社会。 就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 队”。

a. 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不单只体现在贫富差距,也体现在知识和技能差距上。让我举 个例子。教育系统虽然持续进步,但是年长员工可能因为较早离开教育未能从中受益。这导致他们无法胜任某些工作,收入和储蓄因此比年轻员工来得少。同时,他们不一定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

b. 所幸我们保留了传统家庭价值观。这意味着孩子们还会分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但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14 这些挑战,对于人民的福祉有深远的影响。身为领导人,我们需要深思如何应对这些 挑战。接下来,让我继续谈谈治国的核心理念与三大原则。

变革中的治国原则

核心:治国的核心应以人为本

15 治国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位领导应该以人为本。

16 要做到这点,领导人需要重视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a.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有助于提高社会互信和凝聚力。

i. 新加坡人共同的价值观包括:(i)保持社会的开放性,(ii) 互相包容,维 持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和谐,(iii)自立自强、坚韧不拔, (iv) 诚实正直,以及(v) 互相关怀。

b. 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发扬共同价值观。

i. 这也是每一代的新加坡领导人,对人民的承诺。

17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三大原则来治理国家:

a. 首先,敢于创新求变。

b. 第二,勇于长期规划。

c. 第三,善于国际合作。

敢于创新求变

18 让我先谈谈敢于创新求变的原则。现今世界瞬息万变 ,人民对生活的期望也有所提升。

a. 社会发展初期,人民比较在乎如何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b.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开始关注不同的社会议题,对这些议题也持有自己的想法

和意见。

c. 随着时间的过去,之前制定的政策,也会过时。

19 政府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配合人民当下的需求,积极创新求变。

a.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为了寻求改变而改变。

b. 我们必须衡量风险,深思熟虑后再勇于改变。

为此,政府需要以人为本,与人民保持密切的关系。

a. 政府需要聆听人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期望。

i. 刚才,我提到了我曾到访井冈山干部学院。当时,我和与会者分享了 我们在全国展开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 的经验。这是新加坡全国性的 对话会,让政府领导人更深入了解人民对未来的期望。

b. 然而,单靠公众咨询和收集民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与社会上不同领域的领袖合 作,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案,一同面对挑战。

c. 不仅如此,我们也必须动员各个群体,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

i. 例如,我们设立了乐龄支援网络计划。支援网络除了有社区领袖,也有志愿者,其中还包括不少年长志愿者。他们鼓励社区的乐龄人士保持活跃,并关怀有需要的同胞。

ii. 新加坡有一个名为“人民协会”的政府机构。它在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以及建立强大的社群组织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层志愿者不辞劳苦地主办活动,走访社区,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

iii. 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和阶层,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团结社会。

勇于长期规划

21 第二,我们需要勇于长期规划。

a.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全球环境里,政府需要随机应变,也需要专注于长期规划。

b. 最近,英国的威尔士委任了一位“未来世代部长”,确保政府做出的决策考虑到还没有出生人民未来的利益, 子子孙孙的利益。

i. 这是个很有趣的做法。其实,每一位领导人都应该慎重考虑今天的决策如何改善还未出世的后代的未来。

22 长期规划能让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a. 城市规划就是个好例子。

b. 李克强总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 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性7。

c. 在只有 700 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我们更要善用土地资源。

i. 我们的长期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概念图》为新加坡未来 40 到 50 年的发展提供指引。《总体规划图》则把长期宏观 策略转换为 10 到 15 年内可实行的发展计划。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 持续更新基础设施,确保新加坡是一个宜居的家园。

ii. 此外,新加坡的地契基本上不超过99年。要延长地契需要政府批准。 这样,我们确保能够回收有限的土地,并用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23 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进行市区更新,新加坡也不例外。在长期规划下,定期的 市区更新也非常重要。

a. 在进行市区更新时,政府会鼓励人民提出意见。

i. 例如,市镇理事会实行邻区更新计划 (Neighbourhood Renewal Programme) 时,会先征求居民的反馈,再让居民投票。唯有得到至少百分之 75 居民同意时,才能进行翻新。

b. 创新求变的做法也可以让我们善用土地。

i. 例如,我们建造了“淡滨尼天地”。它是新加坡最大型的社区及休闲 综合设施大楼。 它集合了图书馆、体育场、游泳池、剧院、餐厅、小 贩中心、商店以及公共服务中心等设施。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能善加 利用有限的土地,也能为各年龄层以及有各别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大的 便利。我很高兴看到很多三代同堂到“淡滨尼天地”,参与不同的活动。

ii. 我们也积极推动跨代互动。我们有一个名为“海军部村庄”的项目, 其中设有托儿中心和乐龄活动中心。他们经常主办活动来促进孩童和 乐龄人士之间的互动。

24 除了满足这一代人民的需要,我们也必须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让下一代也能享有 宜居的生活环境。

a. 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要“加快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实 现这个愿景,中国将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b. 新加坡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空气质量和绿色空间对新加坡至关重要。李光耀 先生曾说过“钢筋水泥的丛林将摧毁人们的心灵” 。所以,新加坡在独立初期就 致力打造一座花园城市。

i. 今天,我们的绿色面积已高达百分之40。

ii. 我们希望进一步把新加坡进阶为“花园中的城市”,通过创新的概念,让我们更接近大自然。 例如,登加新镇,将是新加坡第一个具有森林风采的新镇。

iii. 近年来,我们也不断提高建筑的绿化程度和可持续性。

iv. 除了建筑,我们也积极保留文化遗产。新加坡植物园被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休闲的好去处,也是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c. 在提高城市宜居方面,两国有不少互学互鉴的地方:

i. 经过十年的努力,中新天津生态城从盐碱荒滩发展成一座已有 10 万 居民和超过 7 千家注册企业10的低碳、宜居城市。

d. 这些努力会让我们的国家发展更具持续性。

善于国际合作

25 第三,我们必须善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和平与繁荣。

a. 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一切所需的资源和技能。

b. 通过开放的国际合作,我们能够互利共赢。

26 作为世界两大强国,中国和美国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在维持全球和平 与稳定,或是应对全球问题,两国的参与不可或缺。

a. 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令人担忧。中美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b. 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竞争无法避免。这是因为各国都努力保障自身利益,设法让 自己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i. 良性的竞争可以激发创新,促使我们共同进步。

ii. 但是,恶性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冲突、甚至产生敌对心态。

27 我们希望中美两国能打造可被形容为“合竞”或 “coopetition” 的关系。这就是“合 作”(cooperation) 与“竞争” (competition) 的共存。两国竞争的同时,也能够携手展开互惠 互利的合作。

28各国也应该继续在共同关心的领域里加强合作。

a. 比如,他们可以加强交通、经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更好地满足区域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新加坡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国有很多投资通过新加坡流 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加坡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 资目的地。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去年升级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链接“一带 一路”,进一步加强区域联通性。

b. 此外,面对全球化支持的减弱,我们也应该共同维持开放、基于规则的多边贸 易体系。

i. 新中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 (China-Singapore Free Trade Agreement (CSFTA)),深化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ii. 亚细安,也称东盟,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也致力于推动区 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的早日达成。

iii. 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 也在去年生效。这 是一个高水平、高度自由化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为许多新兴领域提供 了贸易规则指导。我们欢迎拥有相同理念及有意愿达到协定标杆的伙 伴参与。

c 此外,我们也可以加强民间交流。

i. 新加坡、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美食和人文古迹。

ii. 我们的风土民情,能为海外朋友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

iii. 这将有助于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29 新中两国的长期友好关系是建立在高度互信的基础上。两国也建立了“与时俱进的全 方位合作伙伴关系”。

a. 我刚在北京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韩正等中央领导人会晤。

b. 前天,我也和上海市长应勇共同主持了新成立的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

i. 这是新加坡与中国的第八个经济贸易理事会,更是上海第一个与其他国家打造的全面合作平台。

c. 明年是新中正式建交 30 周年,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双边关系与合作。

总结

30 最后,让我做个总结。全球面临三大结构性变化:一, 对全球化的支持减弱、 二,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三,人口变化。

31 身为领导人,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敢于创新求变、勇于长 期规划并善于国际合作。

32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中两国是老朋友,更是好朋友。我期待两国展开更多双赢的 合作项目,让我们的友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33 谢谢大家!

上一篇新闻

李显龙发表全国讲话:新加坡将迈向“与新冠共存”决定性一步

下一篇新闻

住有所居新策!深圳如何学习新加坡模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