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5日 星期三

寻找先锋记忆 不忘特教初心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特殊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办好特殊教育”是十九大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继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之后,对特殊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为了探索如东特教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支部党员先锋队分组探访老一辈特教工作者,与前辈们深度对话,探寻如东特教辉煌过去的密码,并计划在2025年编成书籍《如东特教的那年,那人,那事》。

一穷二白始建校

一片丹心为校忙

王继宗(90岁)、顾淑云(86岁)夫妇是1976年如东特校刚创办时从南通来的支教老师,这一来就扎根在如东干到了退休,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如东特殊教育事业。那时条件艰苦,全校6名教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聋哑生教学、学校文化布置、活动排演节目、带领校运动队比赛……没有手语书,王继宗就一个词设计一张图,再一笔一画用蜡纸刻版,最后自己油印装订,经一年多时间赶制,终于在1977年11月完成全部四套手语图书,开创了如东乃至南通特校手语教学先河。

作为如东特校创始人之一的顾菊英主任,是第一任教导主任。那时候,她骑着自行车前往如东县各镇,招到了特校第一届31名学生,直至今日,年迈的她依然能叫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对孩子们的过往如数家珍。“那时学校用的是教育局西工场的仓库,校舍是几间茅草屋、防震棚,而聋哑学生是要上晚自习的,只要学校一停电,我就会专门从家赶到学校里来看孩子们,看他们是否安全回到宿舍,看他们有没有安稳睡觉。”顾菊英说。

苏平老师今年90岁了,那时候在校的时候,她总喜欢随身带着糖果,每当特殊孩子学成了一样本领,或是取得了好成绩,抑或是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回到课堂,苏老师就会递上一块糖,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糖成了苏老师给特殊孩子们的最高奖赏。

“国家现在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已经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可好了,不要家里花一分钱,都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我们的特殊教育是有保障的。我们还有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几条腿走路,特殊孩子一个都不会落下!”党员先锋队员们一边听,一边激动地告诉前辈,去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新发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拓展学段服务,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也将有职业教育班。

四代掌门忆风华

共克时艰特教人

沈恒阳老师提起自己爱人——张佐荣校长,脸上满是自豪,他评价张校长是一个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女性,他向在场的人讲述20世纪70年代的特校还叫“聋哑学校”,特殊教育还不太受重视,但在张校长的四处奔波、多方争取下,学校新建成了学生宿舍。大地震那一年的一个夜晚,张校长放心不下住宿在校的学生们,连夜赶往学校跟学生们待在一起。

单瑞雪同志曾在20世纪80年代任如东县聋哑学校校长,他回忆起自己在如东特校的那些年,聊到激动处,频频竖起大拇指,那种由衷的自豪感让大家深深感动。“最艰苦的时期,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精神,要尽最大努力办好特校,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就这样,单瑞雪带领特校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奋力拼搏创造了四大亮点,一是校乒乓球队在省市独占鳌头,二是老师自己绘制背景、谱曲、排演的聋生文艺节目首屈一指;三是师生动手装点破旧的校舍,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四是培养出了很多得力干将,在各级比赛中捷报频传。谈到特教学校如何办好,他说,“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朴实的语言为特教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5年,胡淑芳校长来到特校,为了能够解决当时校办厂的遗留问题——背负着几万元的债务,她带头奔波于如东县各大企事业单位,想办法争取资金。后来,胡校长等人开始筹划学校异地新建,在那一片荒地上,中层干部们每天辗转于工地,安全帽、沾满灰的鞋是一行人的标配,领先整个江苏的崭新校舍在1997年建成。学校搬家时,教师们自己动手,没有一个人喊一声苦和累,心中满是喜悦、脸上满是笑容。在新学校落成庆典上,学生节目《爱的旋律》中聋生郭晶晶的一句台词“我要说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胡校长还成立了学校鼓号队,学生在一开始训练时用的是饭盆和筷子,却练得很认真,后来特校鼓号队活跃于如东县的各项大小活动中。

如东县首届科研型校长、如东县十佳校长、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校长、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这一串串耀目的光环,记录着黄佩泉校长在特校的光辉岁月。1997年,新校刚刚落成,簇新的校舍,完善的设施,硬件已经到位,软实力如何跟上?黄校长决定,走内涵发展之路,走科研兴校之路,在南通市特教界掀起了一场教科研的高潮,率先通过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的验收。2003年,他在《现代特殊教育》上发表文章《让残障学生的人生在扬长教育中凸显光彩》,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其“明长,培长,用长”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中央教科所陈云英博士的认同,并在国家特殊教育高峰论坛上推介,扬长教育成了如东特校的一张名片,也成了让特殊孩子受益终身的印记。临近退休,黄校长还在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的发展之路,即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与《计划》中提到的加大力度发展学前、高中、高等特殊教育组合,加快发展以义务教育为重心的特殊教育向两端扩展,使残疾人在不同学段上都能学有所教的政策又不谋而合。

“扬长教育”结硕果

前辈深情寄语后辈

近年来,学校还为重度残疾的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做到“一人一案”,充分保障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打造的“扬长教育”办学特色,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有30多名听障学生被录取到南京特教学院与山东特教学院学习,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听障毕业生社会就业率达到100%、智障毕业生就业率达30%。学生在校期间,手工作品在实体店寄卖。通过职业技能训练,部分学生进入工艺厂、装潢公司、服装厂等企业,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服装加工、篆刻、理发、烹饪、配钥匙、洗车等个体经营,例如张晓祥创办的“无声制衣店”技艺上乘、享誉如东;沈晶晶从事外贸经营;吴显峰的“阳光广告”门庭若市;张玉明、张玉亮远赴新加坡从事木工、收入丰厚;顾玉文进入三星电子工作;杨海燕、薛阳洋等成为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康亮亮被私营企业主聘为专职信鸽饲养员;徐伟成为市区饭店小有名气的厨师……

前辈们听着年轻党员的汇报,赞许地点着头,并勉励党员同志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如今的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生居多,孤独症、脑瘫等需要专题研究,争取让如东特校能够走出市,走出省,走向全国,成为全国一流的特校。

“现在科技发达了,聋哑学生越来越少;现在的政策变好了,让原来关在家里的残疾孩子被看见了!不管孩子的情况多么严重,残疾儿童的家庭现在都能看到了希望,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一项项政策的落实,特殊学校会突破一个个课题,把温暖之光送进每一户特殊家庭。”现任校长王小艳动情地表示,特教人的共性就是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特殊教育发展的路上,如东特教人要敢做梦,敢追梦,将梦想照进特殊孩子们的心田。

(来源:如东县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上一篇新闻

小CK和小MK哪个档次高?一篇文章看懂,它们和CK、MK区别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你不知道的历史大探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