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赚钱怎么就不配当你爸了?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刚刚好的爱情。但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亲情,适合父母和孩子。
“陪伴”是一个需要很走心的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
上了年纪的父母总盼着儿女都够常回家看看,而年幼的孩子也同样渴望着父母能够守在身边。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来自小七老师。
小七老师是一位深谙育儿之道的父亲,是北师大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硕士,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育儿专家,有着100万微课听众粉丝。
小七老师曾在国内70多个城市做过巡回讲座和培训近200场,他的授课实用性强,“接地气”,语言表达风格生动幽默,注重道术并重,深得广大家长与听众的好评。
育儿路上小七老师与你共同成长,关注公众号小七育儿专栏(xqyuer),里面一定会有你需要的内容。
1
偶然间看到一档网综,里面有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我想,爸爸们看到这个奇葩规定一定会很纳闷:
这种问题还需要辩论吗?
是谁辛苦赚钱,只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
拼命赚钱,没时间在家不是很正常的嘛?
因为没时间陪你,就不认我当爸了?
这是要造反吗?
是的,薛兆丰也提出,爸爸要在这12小时内做更重要的事请——赚钱,不然陪伴是低效的,因为物质条件有限,没有办法给到孩子更多的体验。
必须承认,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钱是万能的吗?
那么穷人都要被取消做爸爸的资格吗?
那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爸爸叫“人民币”?
想象一下,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提着一箱钱,出现在你面前让你叫爸爸。你是毫不犹豫地叫爸爸,还是满脑袋的“凭什么”?
在知乎上搜索关键词“父母“,出现的高热度问题里,没有一条与钱相关。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大家眼里,金钱根本无法与父母的爱抗衡,它们之间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实,孩子对于亲情的期待远远超过对物质的渴望。
有关“儿童的心愿调查”显示,很多在成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十分重要,比如:
“我希望吃一顿全家餐,因为我的爸爸经常在外面应酬,已经很久没回家吃饭了。”
“希望爸爸能回上海工作,我很羡慕其他同学的爸爸都在身边,我的爸爸却在新加坡,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我很想他。”
“爸爸妈妈只有周末才会把我从爷爷家接回来,他们总是很忙,可是他们不知道我想天天见到他们。”
......
孩子们最真挚最渴望实现的心愿,从来都不是什么多么精致的玩具,多么好看的衣服,不是给他多少多少钱。
他们最想要的最需要的,而是父母能够陪在身边,陪他们一起长大。
2
想起周立波在一档节目里逼迫一个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女孩认亲,引起网友们的激烈反响,纷纷指责周立波在道德绑架。
当女孩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朝两个“陌生人”开口叫爸爸妈妈时,周以“心灵导师”之名,指责女孩狭隘、不宽容,不断强调女孩只有理解父母的难言之隐,接受父母才能得到最终的幸福。
直到节目的最后,女孩也没有对着亲生父母叫出一声“爸”“妈”。
一个人童年的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父母送给她的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基本态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她在成年之后跟周围世界和周围人际的关系。
对于她来讲,一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养父母家。她接下来二十几年的生活,尤其是童年期,都是在养父母家里生活,养父母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家人。所以,突然冒出来的亲生父母,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
面前这两个陌生的人,从未让她体会过家庭的温暖,现在却告诉她:我们才是你的家人。
换作是我,我也会拒绝这样的“爸爸妈妈”。
你从来没有陪在我身边,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又何来资格让我认可你,是我的父母呢?
婴儿嘴里说出的第一个词语大多是“妈妈“,因为妈妈日夜守在身旁;
被狼群收养的孩子有了狼性,因为陪伴他最多的是狼群;
然而,留守儿童见到难得相见的父母时,第一反应却是躲闪及沉默……
3
有人说,我爸妈天天在我身边,但我觉得很烦,我想离他们远远的。
这是没良心吗?
这是白眼狼吗?
这证明他们异于常人吗?
因为他们得到的是无效甚至负面的陪伴,他们在劣质的陪伴里受到了伤害。
如果爸爸天天暴打你,你还会希望和爸爸相处吗?
如果妈妈天天嘲讽你,你还会希望和妈妈分享吗?
如果在外受了委屈,回家来寻求安慰,却得到父母的打击和无视,你还会想回家吗?
微博上有一句话曾广为流传:“羡慕一个人,先从羡慕他良好的家庭环境开始”。
在我看来,这里的良好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良好。
毫无疑问,一个和睦、乐观、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是一定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首先他的幸福感是非常高的,就连走路也一定是昂首挺胸的。
为什么?
因为他自信啊。就算遇到艰难险阻,他也会成为最勇敢最有勇气的那一个人,他从来不会轻言放弃,也从来不会临阵脱逃。
这样的人,往往走到哪里都自带光芒。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
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
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将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性格、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态度。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愧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
孩子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而且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所以家庭环境将为孩子一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太多人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失去了对良好家庭的认知,以致于在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也一再迷茫及犯错。
没关系,小七老师和各位家长一路同行。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共同成长,应该给我们自己和孩子都多点耐心与时间。
其实,养育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跟孩子建立亲密感;
二是塑造和调整孩子的行为。
这两项养育任务,都不是仅靠金钱就能解决的,更多需要的是靠时间。如果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基本上是用金钱无法挽回的,只能靠时间来逐渐愈合。
教育的前提就是,孩子和家长形成亲密的互动关系和稳定的依恋关系,彼此信任、坦诚沟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因此,家长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多花金钱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年。而三岁前,孩子最重要的发育任务就是依恋关系的形成。
如果三岁前,孩子没有太多时间跟父母在一起,就难以与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很多家长或许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上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一秒他们就已经长大成人。孩子转眼就会长大,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所以作为父母,就更应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应当注意以下3点:
1. 时间保证;
2. 情感投入;
3. 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第一,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首先要有固定的时长来陪伴孩子,就算一天能抽出半个小时来,孩子都会觉得很高兴。如果平时工作很忙顾不上,那么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就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是陪伴的前提条件,如果第一点就无法满足,那么剩下两点更加难以实现。
第二,父母跟孩子相处时,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投入,对孩子的情绪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父母以什么样的心态跟孩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跟孩子的相处要有倾听、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如果你有爱的投入,与孩子相处时眉头应该是舒展的,身体是前倾的,要让孩子能从你的肢体语言感受出你的情感流露。
第三,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过家家”,“过家家”的过程是发展孩子思想、情感、能力的机会。能教会孩子懂得角色的定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换位思考和观察想象。等孩子再稍大一点,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阅读,一起运动等等。
婚礼誓词中有个问题,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能不离不弃直到永远吗?
在育儿路上也是如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能高效陪伴直到永远吗?
“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是父母,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是孩子”,所以趁着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更应该好好去用心陪伴孩子,愿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END—
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微课和资料
课程资料将会在小七老师公号中发布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加小七老师好友
育儿有烦恼?其实那都不是事儿: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词,一起做靠谱爹妈:
回复【强迫症】孩子脾气差、有强迫症?快别冤枉他们了!
回复【幼儿园】美国幼儿园都这样教孩子,难怪能越玩越聪明!
回复【早教】0-36个月婴儿早教训练方案
回复【方案】科学育儿0-36个月早教方案,一键收藏!
回复【疫苗】儿科专家为你全方位解答宝宝疫苗!
回复【乐高】领取乐高玩法创意书与电子教材!
后台回复“见面礼”,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