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不归路”:8000年无人敢入,一脚踩空20秒消失
“这是一条‘不归路’,所有进去的人都会迷路被困,最后渴死在里面”
纳米比亚向导指着这一片沙丘继续说:索苏斯黎盐沼就是“不归路”的起点,终点在大西洋海岸,在过去8000年里无人敢入,无论是装备精良的商队还是熟悉地形的土著,人们走到这里就会停下脚步,望沙而怯。
如果从地质角度出发,索苏斯黎盐沼的面积、历史以及含盐量等等规模,甚至都排不进全球前百,但要说沙丘变幻的诡异程度,被称为“非洲不归路”一点都不夸张:盐沼离大西洋只有50公里距离,人们却无法将盐运到海岸装船,因为海风会将大量海沙吹进沙漠,当尝试者们躲过被风沙淹没的危险后却发现,所有的沙丘都被阵风变换了形状或干脆移位,从而迷路缺水而死。
在过去几百年里,英法美荷德等国殖民者都尝试过打开这条“盐运之路”,希望能将纳米布沙漠的重碱盐(普通沙盐含量约0.3%,索苏斯黎含量高达5%-11%),以最便捷、最节省的方式通过海路运回欧美,只可惜上百人自告奋勇却无一生还,乃至用直升机和卫星也找不到尸骨。
所以,当我们一行进入景区时,大门口的保安就不停地“碎碎念”:千万不要随意乱走,遭遇大风就面对回头路不要转身,原地等待救援。
“真有这么夸张吗?”说实话,我对沙漠的了解并不算少,也去过撒哈拉参加徒步赛,但一夜过后面目全非无迹可寻的感受,确实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你看看这两张照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向导打开手机给我看了两张照片。
第一张的沙丘高约350米,半腰有个很明显的隘口,第二张明显不同,整座沙丘平整顺滑。可向导却用肯定的语气说:这座沙丘被土著称为“大爸爸”,是索苏斯黎盐沼最大、最高的沙丘,第一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7日的早上8点,一场持续7个小时的大风后就变成了第二张的模样。
而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大爸爸”又不太一样,隘口处明显更大更深,沙丘脊尖与前两张照片也存在走向和弧度的差异,而这,正是熟悉地形的土著与欧美殖民者都不敢进入的唯一原因。
看到我当场惊呆,向导悠悠地说:“当然,现在的科技完全可以实现打通这条路,但盐已经不值钱了,人们也没必要冒这个险。所以,非洲不归路的说法只出现在盐很值钱的那个年代”。
回到预订旅馆刚把代运物资卸下来,老板娘就很痛快的许诺:我亲自下厨做一顿美味来迎接你们。
这是一家只有一大两小三个房间的小旅馆,但装修用料与造价却不可谓不豪华,老板娘是土生土长的纳米比亚土著,年轻时留学新加坡4年,居然也学会了一点中文。趁她在厨房忙碌,我问了几个问题,原来,纳米比亚对沙漠旅馆的审批十分松懈,只要做到垃圾与废水回收就能一路绿灯,还能享受各种免税政策。
由于走高端路线,这家旅馆的生意一直不错,但相应的支出也不菲,比如淡水需要长途运输才能保证游客舒适,起风季节会把泳池水全部抽回屋后的专用蓄水罐。为了减少运输费用,她才想到淡季用代运物资来抵扣房费的法子,既减少游客与旅馆的双向支出,又增加了游客愉悦度,而她的支出也就多清洗一套布草而已(牙刷毛巾浴巾都是自带)。
电力来自太阳能与小型风力发电机,清洁耐用还不容易断电,所以还没入夜老板娘就把所有灯光都打开了。
纳米比亚虽然是个沿海国家,海岸线长达1600公里,但土著们却不太喜欢吃海鲜,更多时候以西式烤肉和面包为主,老板娘的解释是“殖民文化根深蒂固”,所以她当天给其他房客做的是欧式简餐,额外增加了很多水果和果酱,给我们做的却是最地道的沙漠牛羊煲,把六七种蔬菜和鸡蛋熬煮成粥状,再放入煲锅中与牛羊肉、土豆、玉米等食材慢炖。
起锅后撒入特制的沙漠香料,口感别具一格,既有蔬菜玉米的清香,又能品味出牛羊肉的浓香,向导说这是纳米布沙漠招待贵宾的“国菜”,虽然品相不好,但贵在用料多、耗时长、诚意足。
从“中国胃”的角度来看纳米比亚美食,这道羊煲有点类似于东北的大乱炖,但这种菜就连向导也很少能吃上,多数时候只能吃烤肉,因为肉比蔬菜和海鲜都便宜。
纳米比亚肉价的便宜程度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市面牛羊肉价格1公斤也就4-5美元,乡镇基本低于3美元,也就是人民币20元1公斤,还是牛后腿肉。品质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纳米比亚是中国唯一准许的非洲肉类进口国,仅2019年就向中国出口了1万吨牛肉。而反观蔬菜与水果,一公斤15元的香蕉、18元的生菜价格,纳米比亚人肯定会选择吃肉,于是满大街都是烤肉,各种碳烤火烤随处可见烟熏缭绕。
吃饱喝足就开始选地方拍星空与星轨,有意思的是,我们居然遇到了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制团队,本以为能从他们那里学习点拍摄技巧,结果却被告知:设备车辆陷入沙丘被困四天了,他们只能等待新设备补运,因为被高温沙砾长期覆盖的设备就算还能用,估计也差不多要废了。
为什么会陷入沙丘?老板娘偷偷跟我说:他们太自信了,不听劝阻非要去禁入区,刚被风吹成的沙丘极不稳定,很有可能一脚踩空就陷入沙坑,只要20秒就会被吞噬消失,更何况是一辆2吨重的沙漠四驱越野车,他们还带着一堆设备,人没事就算好运的了。
原来,纳米布沙漠一直有个“非白沙不开车”的传统,这里的白沙并不是指白色的沙子,而是专指沙漠盐层,只有白色盐晶集中的地方才能放心的通行,因为下面肯定是干涸的盐沼,其承载重力就算是一辆十几吨的货车都不在话下。可惜的是,纳米比亚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禁止车辆驶入白色区域,以免盐沼区被破坏。
看到我在专心拍摄星空,向导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纳米布沙漠最美的就是星空,只要太阳下山,整个星空一览无遗,但拍摄最美日出与日落却得去400公里外的埃托沙国家公园,不仅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同时也是沙漠动物种类最全、环境最好的沙漠公园。
一直拍到凌晨,向导指引驱车沿着车辙继续往前开了7公里左右抵达石化沙丘,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誉的“地球返祖现象”:被高温与海洋湿气凝结成岩石的沙丘。
全球只有纳米比亚的索苏斯黎盐沼能看到这种“返祖现象”,据说形成原因十分复杂,高温、海湿、含盐、风力等等条件缺一不可。目前可信度最高的说法是:沙返石的过程需要2万年,而形成一座石化沙丘的时间,至少要200万年。也就是说,索苏斯黎盐沼已经持续现有状态至少200万年了。
原本下一站要去骷髅海岸,但向导一句“最美日出日落在埃托沙”的无心之语,让我萌生原路折返的欲望,于是就有了这张美到无与伦比的“火烧云”(下一篇埃托沙国家公园)。
(纪实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赞与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