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历史桂林文化圈”初探

“历史桂林文化圈”初探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

汉语词汇中“桂林”一词,语素内涵丰富,词汇外延广博,从《山海经》之“桂林林八树”到秦始皇设“桂林郡”、汉武帝在今广西象州设“桂林县”始,其后衍生出诗词歌赋、成语俗语等,逐渐成为一种兼有地名地域、审美境界、励志、博物、心灵寄托等情怀意趣于一体的综合语句。纵览“桂林”语境的起源、形成与扩衍,可以梳理出一条主题文化脉络。文章从“由地名衍生出文化现象”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先秦以来“桂林”语境的发展史梳理,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文化长卷中,存在一个“历史桂林”的“文化圈”,这个文化圈,是因行政地名的设置,地名涵盖区域的地理、民族、文化特征而产生,由若干“文化现象”积淀而构成,逐渐对大中华文化圈(包括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广西象州县地处八桂大地地理核心区域,为汉唐时期桂林县县治,无疑是“历史桂林文化圈”的发祥地。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文化现象,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历史桂林文化圈”的形成以及现存状况的调查,提出了对其发掘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汉唐桂林在象州,中华天下多“桂林”。


关键词

历史桂林;象州;八桂;今桂林;唐诗宋词;日本

一、《辞源》对汉语“桂林”

释义之不足

《辞源》“桂林”条诠释:(一)桂树林,楚辞:汉王褒《九怀·株昭》:“步骤桂林兮,超骧卷阿。”(二)苑名,三国吴置。故址在今南京市北。《文选》晋左太冲(思)《吴都赋》:“数军实乎桂林之苑,飨戎旅乎落星之楼。”(三)郡名:1.秦置。汉改鬱林郡。其地域约相当于今广西及广东西南部一带。《史记》秦始皇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2.晋置。约相当于今广西柳州桂林两地区。故治在今象州县西北马坪。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一零九《柳州府》。(四)府名。秦桂林郡,三国至隋为始安郡,唐为桂州,宋绍兴三年改静江府,元为静江路。明洪武初改为桂林府,清因之。治临桂(今桂林市)。参阅《嘉靖一统志》四六桂林府。(五)古县名。隋开皇中置,属始安郡,大业初省。故址在今广西象州县东南。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一零九《柳州府原象州》。

《辞源》释义,多有不足。“桂林”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早于汉王褒(前90—前51)“步骤桂林兮”。《海内南经》有“桂林八树,在番隅东”。虽从方位上判断“番隅东”的“桂林”与今称“八桂”的广西东西相背,显然是泛指岭南。但《山海经》实为名词“桂林”最早出处。

三国吴置“桂林之苑”,时今广西象州以“桂林”为郡县名,已有两百多年,地属三国孙吴辖,“桂林苑”显然是“桂林”文化符号的延伸,与既有的行政区划郡县名脱不了关系。

更为遗憾的是,《辞源》“桂林郡”没有就地名“桂林”由来作释。唐陈藏器撰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的《本草拾遗》释药材“菌桂”(肉桂)之产地:“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南际海,惟柳、象州最多。”指出桂林郡县地名,因该地肉桂多而得名,强调了象州与“桂林”的关系。

“秦桂林郡”也非始安郡。南朝《梁书·武帝纪》载,天监六年(507)七月“分广州置桂州”,大同六年(540)十二月“置桂州于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省南桂林等二十四郡悉改属桂州”。“南桂林”指秦桂林郡故地,时今始安郡的范围则仅包括今桂林辖境(全州、资源、灌阳和兴安北部除外),今象州时为桂林县治。而桂林县设置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二、桂林郡治所之谜

关于“桂林”名称的由来及桂林郡的设立,《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有简单记述:“(秦始皇)略取陆梁地,为桂林、南海、象郡。”所以关于桂林郡治所的确切位置,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有关秦的桂林郡郡治所在地有四种观点,一是在今广西桂平市西南(1978年3月和1981年11月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试用课《中国历史》第一册采用此说,1986年正式版本沿用);一说在今广西贵港市(1988年再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采用);一说在今广西东兰、凤山县一带(1992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王宏志主编的《中国历史》第一册采用此说法,注释为“桂林郡治在今广西百色东北”,直至教科书都采用此说)。

象州县文史学者陆干斌在1995年第五期《广西地方志》发表论文《秦桂林郡治新探》,提出了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可能是秦桂林郡治所的第四种观点。

该文认为,军田村一带设置桂林郡和桂林县,符合地名起源和演变的一般规律,秦代桂林郡治最初应设在桂林县,地名来源完全相同。要证明秦桂林郡治设在今象州县境内,还可以从汉末三国时期的行政区设置中找到依据。三国时期,广西大部为吴国领地。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汉郁林郡辖区东北部分出一部分地区再置桂林郡。在今象州县境内置武安县、桂林县,隶属广州之桂林郡。武安为桂林郡治,在今县境东北,桂林县在今县境东南。正是因为是当时郡治“回来”了,所以“桂林郡”的郡号也就跟着“回来”,这和汉代迁郡治、改郡名是同样的道理。

军田村,一座由古老城池围裹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内外两道城垣,符合古代“内城外郭”的军事建筑格局,考古学家根据对夯土泥层的检测得知,城垣至少在西汉早期就已存在。

2012年,考古人员又在象州出土了345支青铜箭镞,经与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出土的秦军佩戴箭镞比较,二者完全相吻合。

一个关于桂林郡治所在的新观点就此诞生:秦代桂林郡治或许就在象州。

有关秦代桂林郡治所在的争议仍在继续,但另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汉唐桂林在象州。

三、象州“桂林”地名记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这是东汉天文学家、诗人张衡《四愁诗》中第二厥,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以“桂林”为题的诗歌,诗行表达出诗人对桂林这个地方一位美丽女子的思念之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大汉帝国版图上以“桂林”为行政建置的县域,并不在今天的广西北部的桂林市,而在今天广西中部的来宾市象州县。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是岭南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年份。这一年,汉武帝击垮了南越国,将岭南划入大汉帝国版图,今两广、越南北部各地市县,均以这一年作为建城起始。在广西,做为行政区域的桂林郡,依旧保存建制,并出现了“桂林县”的治所——今广西象州县为“桂林县”,而今桂林市当时的行政地名为“始安县”。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撤桂林县并入武仙县。至此,今象州县境的“桂林县”存在了777年。天宝元年(742)象州改为象郡(又名象山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象郡改称象州。此时,今桂林市行政地为“桂州”。

从明初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原宋元时期的“静江府”设桂林府,府治在临桂县,即今桂林市区。今桂林市始以“桂林”为行政地名,使用“桂林”为地名到2018年,共计646年。

四、历史上桂林郡辖地及存在时间

今象州地境为“桂林县”期间,同时为后汉、六朝之“桂林郡”行政治所。同治《象州县志》载《象台书院序》:象桂州县皆沿先秦郡名而权设于此,临桂县并无桂蠧之生,而象州亦乏象輿之出……今象州乃汉郁林郡之桂林郡也。”桂林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之一,初设于秦始皇三十三(前214),位置约在今广西一带,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为秦始皇于岭南地区设置的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一。

秦末战乱,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汉三年(前圆204年)正式称王建国,到前111年,南越国共存在93年,期间“不再设象郡”。《史记南越列传》记汉武平南越时云:“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集解》云:“汉书音义曰:桂卿中监,舰名翁”;又《汉书地理志》曰:“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说明南越国时沿秦制仍设桂林郡。

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因南越国内乱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南下,翌年南越灭亡,改置鬱林郡,统辖布山、安广、阿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即现今南宁、贵港、百色及柳州大部分地区,玉林北部地区,河池东部和南部地区。鬱林郡郡治所在武安县,今象州地境,因鬱林郡行政区划延续桂林郡旧制,治所当仍留武安县。

三国时孙吴分鬱林郡置桂林郡,郡名即以秦代桂林郡为依据命名。三国末期,吴末帝孙皓于凤凰三年(274),分鬱林郡潭中、中留、桂林及武安源县置桂林郡,治所设于武安,辖境在今柳江流域(今广西象州、柳州一带)。六朝皆沿袭旧制。

唐初地方设州、县。今桂林市属岭南45州之桂州。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至此,“桂林郡”作为行政地名彻底消弭于帝国版图。从秦至六朝(前214–589)803年间,桂林郡前后实际存在了约5000年。始终处于地理核心位置并长期为行政治所。

五、“历史桂林”文化圈的形成

秦代始设“桂林郡”,管辖范围涵盖了今广西三分之二面积。六朝之后撤销桂林郡,唐初撤销桂林县,直到明初洪武五年(1372),七百余年间,八桂大地上没有出现以“桂林”为地名的行政建治。但“桂林”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符号依然存在,作为文化地标的“桂林”,不仅指的是原桂林郡辖地,更是涵盖了今广西的所有区域。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历史桂林”的文化圈。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今存广西最早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的风物志,名为《桂林风土记》,是唐末广东封开人莫休符撰写的一部重要的笔记著作。据历代史书和目录学著作记载,原来有三卷,但流传的只有一卷本。其中前三分之二篇幅写的是“桂州府城”今桂林市区的名胜、风土,后三分之一写的是今柳州、河池区域的地情、传说。可推想其余两卷内容均为广西各地珍闻——显然,唐代“桂林”泛指广西。

唐诗宋词中歌咏的“桂林”及历代文献中以“桂林”为题的文章有四种情况,从中可管窥历史桂林文化特点:

一是歌咏今桂林市的山水风物。

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州》:“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李商隐有诗题为《桂林》、《桂林路中作》、《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等属此列,因唐代今桂林行政地名为“桂州”,李商隐曾宦游桂州。宋之问《始安秋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即汉唐时期今桂林置县名。北宋年间今桂林仍未桂州,陶弼《桂州》:“旧策扫开浪泊雾,新诗装就桂林春。”南宋桂州升静江府(员员猿猿)陈藻《题静江》:“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宋元时期今桂林置静江府。

二是泛指广西。

唐卢纶《逢南中使因寄岭外故人》“见说南来处,苍梧接桂林。过秋天更暖,边海日长阴。”四句,铺开一幅从高山到大海的八桂大地风景长卷,这里提“桂林”而不提“桂州”,便是泛指广西了。

“苍梧接桂林”典出唐高祖李渊与卫国公李靖的一段对话。《舆地纪胜·广南西路·梧州府·四六》(卷第一百八)有“大舞隐真之地,达人通迹之乡。”句,该句注引《桂林志》云:唐太宗谓李靖日,碧桂之林,苍捂之野云云,乃授靖西海大总管”“靖”指李靖(571-649),唐朝武德四年(621)帅唐军到达桂州,派人分道招抚,“岭南悉平”。李渊下诏劳勉,授任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总管,即“海西大总管”,管辖今广西全境及今越南北部区域。“碧桂之林,苍捂之野”当指的是其辖地了。桂学研究瞭望林志捷“历史桂林文化圈”初探记载此事的典籍《桂林志》(二十七卷)为南宋静江教授教授江文叔编,乾道五年(1169)刊。这是广西地方有志之始,遗憾未能保存至今。

唐杨衡《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公孙器为唐德宗贞元年间的邕管经略使。(《资治通鉴·唐纪四十》:“钦州蛮酋黄少卿反,围州城,邕管经略使公孙器奏请发岭南兵救之,上不许,遣中使渝解之广。”)现广西所辖地域在唐朝时分属桂管、容管、邕管三个政区管辖,简称“三管”。时桂州属桂管,象州属邕管。诗中的“桂林”显然指的不是今桂林了,而是代指邕州或广西。

北宋嘉泰元年(1201),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王正功作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成为千古绝唱,镌刻于今桂林市区独秀峰山崖。因当时今桂林市的行政地名为“静江府”,诗中所云“桂林山水”,便兼有“广西山水”的寓意了。另外,诗中“玉碧罗青”典出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诗人在送别友人严谟时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点明严谟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八桂”(明《一统志》:“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后世由此引申出广西称“八桂”的雅号。所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即“广西处处是桂林”。

南宋释文珦《思还人四方四首》“念郎南行在桂林,蛮风瘴雨众毒侵。”白居易“桂林无瘴气”,强调的是当时桂州这个地方没有瘴气,而广西大部地区气候主要是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所以释文珦诗中的桂林,当指广西。

辛弃疾(1140-1207)留下的送别词中,有《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两首,为其被贬官的族弟辛茂嘉送行。辛茂嘉生平事迹不详。辛派词人刘过(1154-1206)有《沁園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词,“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句,证明辛茂嘉被贬官之处在“桂林”,查宋代静江府任职官员中,并无辛茂嘉任职记录,那么,辛茂嘉任所之“桂林”,依然是泛指广西。同时代的贺铸(1052-1125)亦有《送潘景仁之官岭外兼寄桂林从叔》、《酬桂林从叔》两首:“江到三湘尽,山围八桂深。”强调的是“岭外”的“桂林”而非“静江府”,显然,诗中所指“桂林”“八桂”并非今桂林市范畴的狭义上的“桂林”。

南宋苏籀(音zhòu,苏辙之孙,1091-1164)有《送都属八舍弟桂林买马一首》,宋元丰二年(1079)广西设置三大博易场(外贸市场)永平寨(今宁明县)、钦州外贸市场,在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祥周镇百银村设“横山寨马市”,《宋会要辑稿》记载:“提举广南西路马司言:富州侬内州郎洪报,大理国有马一千余匹,随马六千余人,欲进发前来。”仅仅云南大理一地一次就运送1000多匹马,横山寨马市繁华兴隆可见一斑。著名的茶马古道上行走的马,大多是广西马。横山寨马市自诞生之日至南宋末年一直兴隆。而这个时期,正是宋苏籀作《送都属八舍弟桂林买马》一诗的年代,苏籀的“八舍弟”所到的“桂林”,只能指的是广西。

南宋李昴英《迎广帅徐意一大参五首》“桂林旧首绣衣来,久矣余波拍越台。”广帅,广南西路军政长官的雅称。北宋分广南路为东、西二路,元并入湖广行中书省而废,元末明初定名“广西(行中书省、布政司)”。其间、其后屡有辖域调整,总体来说大致相当于今之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是作为形容词,形容桂树成林。

在古汉语中,“桂林”也是一个形容词。首先,是形容桂树成林。“桂林一枝”寓意出类拔萃,出自《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桂林一枝,昆山片玉”联句,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以“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仑山上的一块玉”表示自我谦虚。南京有国府主席林森的“桂林石屋”,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自号“桂林一枝室主人”,即是取自此意,“桂林一枝”引申意为称誉人才学出众,又因传说月亮上有桂树,与“月中折桂”合用,喻科考夺魁。

唐代贞元五年(789)进士《送司徒童子》:“况复元侯旌尔善,桂林枝上得鹓雏。”鹓雏指像凤凰的瑞鸟,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的人。《庄子·秋水篇》: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唐代宫中有“桂林殿”,唐人陈叔达(?-635)上官仪(约608-664)均有诗《早春桂林殿应诏》传世。

哲人去世称“落桂林”。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短日行梅岭,寒山落桂林。”历代对诗中“桂林”说法不一。杨注:“落桂林,喻哲人之萎也。”杨以桂林非地名,并引谢灵运《大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一首》:“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按:此解似乡瓦不如解为地名顺适。“寒山落桂林”是承上句日落桂林寒山。短日:言天短。”

明初今桂林以坐实“桂林府”的行政区划,但时人诗词中“桂林”也并非吟咏今桂林地。

万历十三年(1585),江西临川人汤显祖(1550-1616)诗《赠唐仁卿谪归海上》“方持白华赠,殊望桂林云”,唐仁卿即唐伯元(1540-1597),被贬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任判官,此前万历八年(1580)唐任南京户部主事,再结合汤显祖戏曲《紫箫记》有台词“忝春宫桃李之尘。杂上苑桂林之玉。”可知此“桂林”非桂林府之桂林,而是南京“桂林苑”之桂林。

四是表述“峰林”地质地貌。

“桂林”一词还可以用于形容“山峰林立”的地貌状态。清陈梦雷《方舆汇编职方典》《桂林山部汇考》认为:“自古游桂山诸峰不特著其胜,而总名之曰桂林诸山云。”“广西路静江府桂山,在临桂县之东山。”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具有“桂林”这样峰林状态的山峰,最典型的莫过于临桂县境内的诸多奇峰了。强调今桂林一带的山峰,是“桂林”的典型特征,但并非说只有临桂县以东才有这样的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遍布八桂大地的峰林地貌构成了如诗如画的广西风景长卷。钙化物堆积和水浸蚀是构成峰林溶岩地貌的主要成因,这两种地质特点,在象州都能找到最典型的范本——大乐马鞍山,似马鞍又像元宝、双峰平地拔起,断崖平直如镜,经科学考证,此山形成于古生代泥盆系,中科院将这座山定位为地球泥盆系地层剖面的标准。

五是中国乡村地名中的“历史桂林”文化符号。

古往今来,各地以“桂林”为地名或地标的区域众多,由于其产生年代均晚于广西,显然是“历史桂林”文化基因延续。传递和影响的结果。

如前文所叙,“桂林”一词,最早来自《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西。”晋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贲隅即番禺,但并非指今广州番隅,而是泛指岭南——最初作为地理概念的“桂林”泛指岭南。

唐天宝十三年(754)进士韩翃为《送端州冯使君》“白皙风流似有须,一门豪贵领苍梧。三峰亭暗橘边宿,八桂林香节下趋。”端州在今广东肇庆,诗人送友人经“苍梧、八桂”入广东,“八桂林乡”句可以理解为形容岭南地域风貌。

而前文提到的杜甫诗句“寒山落桂林”中“桂林”还有另一种解释是地名,《杜诗新补注》仇注:“旧注桂林,指衡州之桂阳。”

历史上,中国县级地名重名情况很多,1914年,民国政府整顿了县级的行政区域的地名,保证了在全国范围内县级行政区,特别是县没有重名的。1980年,有很多省也整顿了乡级行政单位地名,保证了一个省内部的乡级单位,特别是正式的乡镇单位没有重名。但村级单位、街道重名的情况就很多了。

目前中国尚存六个以“桂林”为名的乡镇级行政地名,历史都不算悠久,可视为“历史桂林”文化的衍生。

1.四川省乐至县桂林镇人,清乾隆年间建桂林场,因桂林溪而得名。1949年为桂林乡。

2.重庆市潼南县桂林镇,清光绪中期建桂林场,以场后有桂花林得名,1950年建桂林乡。

3.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桂林乡,1949年设儒林乡,1961年析置桂林公社,1984年改桂林乡。或因邻光泽县李坊乡长源村,有桂林坝,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

4.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桂林洋农场(明清时属外义丰桂林都,因有万亩以上大田洋而得名)也属乡镇级行政单位。

5.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桂林镇,1983年由小店公社改名桂林乡,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桂林镇,源自1949年设桂林乡。

6.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原有桂林乡,1995年改设街道。

当代各地城市不乏见以桂林命名的街道,多半以今广西桂林为依据,如上海徐家汇、台北市万华区都有桂林路,而周边街区均以今广西个地名为路名。但台湾省云林县另有“桂林村”,就与广西桂林无关了。据《台湾地名辞书》解释:桂林村,昔称苦苓仔脚,此地名有二说:一说为先民居住山上一棵大苦苓树之下,称为“苦苓脚”。……光复后改为桂林村,桂林一名的由来,可能系因附近盛产桂竹而得名。县境有山蟾蜍岭,因形状似蟾蛤,故名。因为曾有许多桂竹林,故居民多指此处为桂林。所以在目前出版的地图中,有些将桂林一名标示在蟾蜍岭。

大多数的“桂林村”村名由来都无可考,根据各地地名志及新闻资料统计,目前中国以桂林命名的村庄计有39座。

1.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市向阳川镇桂林村

2.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桂林镇桂林村

3.上海徐汇华泾镇桂林村

4.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

5.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晓龙乡桂林村

6.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合市镇桂林村

7.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罗田镇桂林村

8.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敖阳街道桂林社区

9.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蒲亭镇桂林村

10.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桂林镇桂林村

11.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桂林村(已被三峡工程淹没)

12.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石鼓源乡桂林村

1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大坪乡桂林村

14.四川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桂林社区

15.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胥家镇桂林村

16.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宝林镇桂林村

17.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桂林村

18.重庆市市永川区临江镇桂林村

19.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甘溪乡桂林村

20.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碣石镇桂林村

21.广东省汕尾市城区遮浪街道桂林村

22.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铁铺镇桂林村

2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桂林村

24.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睦岗镇桂林村

25.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临江镇桂林村

26.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

27.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桂林村

28.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桂林村

29.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

30.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桂林村

31.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盖洋镇桂林村

32.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桂林村

33.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黄坑镇桂林村

34.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县桂林乡桂林村

35.福建省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

36.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

37.福建泉州德化县上涌镇桂林村

38.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桂林村

39.台湾省云林县古坑乡桂林村

古代还有很多以“桂林”为地名的乡村,因种种原因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消失。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头村便是一例。林头村是“南番顺”广府中心区域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华南乡村,开村于宋,明景泰三年(1452)分置顺德县后隶属桂林堡,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现属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因在桂林堡中处于“诸村之首”,且最靠近陈村,故有“桂林首步”一说,遂得名“林头”。

台湾南投县西部集集镇有“桂林堂”古村。

六、“历史桂林”文化基因的传播

经过数千年的薪火传递,汉语“桂林”一词经历了从地缘指向到行政地名再衍生为美好寓意的过程,“历史桂林”文化基因以名词、形容词的形式衍生进入人名、家族堂号、商业字号之中。

姓氏是中国家族传承的符号,大江南北姓氏相同者多,同姓人士彼此区分血缘,认祖归宗的的方式是确认堂号。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桐城桂林方氏”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方氏家原籍安徽省桐城县,宋末,方德益由池口迁居桐城。传明代六世至方懋,1995年《桐城县志》称:“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先祖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都谏王瑞题其门额曰“桂林”,取折桂登科如林之意,此即“桂林方”的由来。”然溯本追源,“桂林方”的“桂林”二字,直接来源于广西桂林。查方氏家谱《方佑列传》方懋三子方佑是桂林方氏第一位进士,明天顺年间曾两任桂林府知府,官至广西巡按。家谱尊之为“桂林公”。《桂林夏氏家乘》载,始祖:伯孙,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南渡迁居越城(今绍兴市)。始迁祖:荣,字子显,号遯庵,别号全归居士,行荣十一,南宋前期因立军功,赐居上虞县蔡林村。1984年《上虞县地名志》“:蔡林村,别名桂林。”

历史上不乏以“桂林”为居所或书斋为名的,除前文提到的民国初年林长民,林森外,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寄题庐陵董氏桂林书斋》,宋代苏州诗人李弥逊(1085-1153)有《题汪祖义桂林堂》诗曰“寄与诸郎饱黄卷,桂林还见长孙枝。”诗中“桂林堂”咏的是书院。

清代有顾懋樊,字霖调,浙江仁和人,明末学者,著有《桂林点易丹》、《桂林诗正》、《桂林春秋义》等,收入《四库全书》。“其自题桂林者,乃举所居之地而言。”

七、以桂林为名的佛教寺庙及

“历史桂林”在海外的影响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桂溪镇有“释孤月明盛初开法于贵溪月峰山桂林寺,座下法筵常盛。”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唐镇“清代建观音寺、桂林寺”。清代袁枚(1716-1798)《子不语》有“闻绍兴桂林庵有三尼亦被妖缠”的描述。

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牛湾圩桂林村中有“桂林寺”,寺内并不供奉佛祖,而是当地一位放牛娃出生的“牛仔黄真人”。按族谱记黄真人本名黄归南(836-884)修禅坐化,黄姓后人在本村路口供奉其真身塑像建“桂林佛堂”,后改为桂林寺,因归南是本地黄姓二世叔祖,所以又称“祖爷庙”。桂林寺始建于宋代,在“文革”被拆除,1970年僧人全部遣散,八十年代重建。

日本京都最古老的寺庙广隆寺,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圣德太子(574-622)主持建造的七大寺庙之一。又名“桂林寺”。因为“太子降临此地是,大桂树空虚中现小宝阁,光明灿烂,故云‘桂林寺’。”

袋中(たいちゅう/1552-1639)是日本江戸時代前期浄土宗学僧。1602年(明朝万历三十年,日庆长七年),袋中决定渡海去明朝学习佛法。不过由于当时日本和明朝关系十分恶劣,便决定借道琉球前往明朝去。翌年他乘船来到琉球,袋中原拟搭乘吕宋、南蛮的便船赴明,未果。琉球的“国士”马幸明颇为礼待这位日本高僧,在城外建立桂林寺,请他担任住持。袋中在琉球在桂林寺渡过了三年的岁月,期间,他写下《琉球神道记》五卷。后返日本,又在京都建法林寺。

据笔者实地调查,今日本国内尚存12座以“桂林”为名的佛教寺庙,是为“历史桂林”文化现象对海外的影响。

1.栃木县宇都宮市曹洞宗松峰山桂林寺,1396年,室町時代中期武将宇都宮満綱(うつのみやみつつな/1376-1407)创建;地址:栃木县宇都宮市清住1-3-37号。

2.山梨県都留市臨済宗妙心寺派冨春山桂林寺;1393年临济宗妙心寺派格智禅師(かくちぜんじ)开创。地址:山梨県都留市金井397号。

3.愛知県丹羽郡曹洞宗大香山桂林寺,始建于1590年;地址:愛知県丹羽郡大口町豊田字堀尾跡25号。

4.爱知县豊田市曹洞宗水月山桂林寺,地址:豊田市御船町榎岛7号。

5.京都府舞鹤市曹洞宗天香山桂林寺,1401年竺翁雄仙(ちくおうゆうせん)和尚创建;地址:京都府舞鹤市69号。

6.徳島県小松島市真言宗高野山桂林寺;地址:徳島県小松島市中田町寺前27号。

7.徳島県三好市临济宗妙心派桂林禅寺;地址:徳島県三好市池田町サラダ1704号。

8.沖縄県国頭郡桂林寺,地址:冲绳县国头郡总部镇町194-2号。另外在那霸市松山町的松山公园的后方(与那霸商业中学相邻)有明代桂林寺遗址,袋中和尚纪念碑。

9.大阪府豊能郡曹洞宗瑞云山桂林禅寺。1548年洞雲寺五世方外雲珠和尚在此地结桂林庵开创桂林禅寺;地址:大阪府豊能郡能勢町宿野264号。

10.三重县伊势市弘化山桂林寺;寺内观音堂里供奉有室町时代定荣禅师制作的十一面观音。地址:横轮町285号。

11.岐阜県海津市真宗大谷派桂林寺,地址:〒503-0403岐阜県海津市南濃町志津974号。

12.东京临済宗妙心寺派联芳山桂林寺。江户时代前期,1628年,出羽米泽藩第2代藩主上杉定胜(うえすぎさだかつ/1604-1645)之女德姬(とくひめ)法号松岭隐之尼禅师创建;地址:东京都文京区目白台3-3-11。

此外,福岛县会津若松市若松城的郊外有古老的桂林寺街道名为“桂林寺町”。因街区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桂林寺”而得名。

森岛中良(もりしまちゅうりょ1810-1756)是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作家通俗小说家,他有许多笔名,1800年六月,他以桂川中良为笔名,辑录散文集《桂林漫录》刊行。

当今日本街头,不乏以“桂林”为商业字号的商家品牌,其中有名为“桂林”的中华料理店,有名为“桂林堂”的药局、医院等等。日本人热爱书道,崇尚古墨,市场上以“桂林堂”生产和监制的古墨很受欢迎。

八、“小桂林”山水审美文化现象

“桂林”一词,已然从一个单纯的地名延伸为山水审美的代名词,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众多以“小桂林”命名景区的现象,可以证明“历史桂林”形成的文化影响力。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冠名以“小桂林”的景区或区县(不含广西)计有48个。另外香港特区粉岭的流水响水塘、印洲塘海岸公园内的荔枝窝都被称为香港的“小桂林”,台湾高雄六龟十八罗汉山因山形峰峰独立,有“台湾小桂林”的美誉。

在海外,越南北部湾的下龙湾,因山海秀丽,景色酷似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下龙湾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老挝万荣的南松河,两岸的喀斯特地貌,酷似桂林山水,亦有“小桂林”美誉。

新加坡武吉巴督市镇公园(Bukit Batok Town Park)位于新加坡的西部,别名小桂林(Little Guilin)。

马来西亚霹雳州(Perak),是马来半岛的11个州当中第三大的一个,面积约21000平方公里,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的马、泰边境,首府是怡保(Ipoh,又名“山城”或“小桂林”,因其山明水秀之故)。

泰国有两处“小桂林”,一是拷索国家公园内的秀兰湖(Cheow Lan Lake)或Ratchaprapha水坝于1982年建立,距离素叻府约一小时半车程,为泰南三府提供农耕水源、电力和防洪用途。虽说是人工湖,但四周石灰石山林环绕,水中矿物质丰富,呈碧绿色,故有泰国小桂林美誉。二是攀牙湾(Phang-Nga)位于普吉岛东北75公里处,是普吉岛及周边地区风景最美丽的地方,被誉为泰国的“小桂林”,这里遍布着诸多大小岛屿,怪石嶙峋,景色变幻万千,堪称“世界奇观”。

小结

人类文化史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总是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在文化地理学上便出现若干个板块,文化史家称其为“文化圈”。广西是中华文明古国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综合原因,长期以来,以《山海经》《楚辞》为起源,以今象州历史上设置的桂林郡县为地理中心,以今桂林市的历史文化为人文核心,渐次形成包括现今广西全境的“历史桂林文化圈”,通过地名意境衍生、汉语语境辐射到从古今中国乃至东南亚多国文化生活层面,产生与形成了“桂林文化现象”。针对“历史桂林文化圈”的客观载体、精神文化、人文内涵及后续演变的理论探索,在当代社会里具有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的时代大潮之下,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文化语境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定义和认识相应的也一直在变。“桂林”一词形成的固定语义不断被刷新,在它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时也就衍生出更多新的价值和涵义。“历史桂林”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早已超越地方文化的界限,为中国人共同分享,还在于它也属于世界。

“历史桂林文化圈”初探

来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 第1期

作者:林志捷

选稿:何铂羽

编辑:邹怡思

校对:孙欣仪

审定:吴雪菲

责编:周 辰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新闻

中国﹒陵阳“寻踪屈原”诗歌节在青阳县圆满落幕

下一篇新闻

端午节丨话说端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