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1日 星期六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

确实,华人无处不在!华人走到哪里,就把中华服饰与饮食文化带到哪里。在东南亚马六甲附近,居住着一个独具特色的族群"峇峇",经过约六百年间的发展,形成一种闻名遐迩的"峇峇文化"。

最近播出的新版《小娘惹》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娘惹文化也让观众大饱眼福。在历史上,娘惹是由明代移居南洋的华人和当地马来人所生的后裔形成的族群,在服饰和饮食方面既保留了一份中国传统的味道,又经历了时间洗礼,融汇了地域特色。

"峇峇-娘惹",通常指的是那些15至17世纪来自印度尼西亚群岛和英属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峇峇"指的是男性,"娘惹"则指的是女性。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自明代"郑和下西洋"大开海路之后,闽南和潮汕人不断漂洋过海,移居南洋,当时的福建泉州还有着"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根据马来史方面记载,在马六甲王朝时期,来自中国的汉丽宝公主与五百名随从到达满剌伽,嫁给了苏丹曼苏尔沙(马来文 Sultan Mansur Shah,统治时间1456~1477年),其五百名随从与当地人通婚而后定居在"三保山"一带,这帮人的后裔就是娘惹。

后来,扩散到南洋各地并形成了"土生华人"聚落。到了公元 14 世纪,马六甲的中国商人贸易区已经发展成为南洋地区的第一个永久性的华人聚居区,许多华人在此扎根生活,逐渐演绎出了专属于自身生活特色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峇峇文化"之服饰

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娘惹》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生于华人大家庭的菊香,常常身着一身素色或淡红色长衫,优雅从容,不施粉黛。娘惹长衫的确是海上丝路沿线东南亚华人"峇峇娘惹"族群中女子的代表性服装,其样式也与中国古代长衫相似。

东南亚地区人们的衣着服饰历来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在元代汪大渊的《岛夷略志》"龙牙门"(新加坡)条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可见,娘惹长衫的历史也是由华人书写的。

早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已经与东南亚诸国有贸易往来,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使得中国与东南亚交往日趋频繁。

到了明朝,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进入更为紧密的历史时期,大量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而后来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许多中国人滞留在东南亚,华人移民与当地土著通婚、繁衍,逐渐形成峇峇娘惹族群。东南亚华人族群约形成于明朝,盛于清朝。

不过,娘惹长衫也有着自身的创新与变化,并不是完全从中国明清服饰中演化而来的。娘惹服饰将当地土著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具体样式为:上衣长衫,内穿白色立领长袖小衣,搭配下装纱笼,脚穿木屐拖鞋,肩部喜爱搭配一方形手帕,佩戴简单的首饰。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尤其,伴随着在16世纪中叶前后葡萄牙灭亡马六甲王朝,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人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化,娘惹长衫也被迫适应改变,进入殖民统治时期的娘惹长衫主要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

(1)图案纹样变得夸张、立体、写实,色彩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不过,娘惹长衫中的动物图案较少、较小,或者只用动物的局部。花束图案以四方连续的形式布满整个长衫,其中具有热带风情的植物花草备受青睐。


(2)服饰样式结构发生变化。纵向上长衫的衣长逐渐变短,服装下摆线由脚踝提升至小腿中部,作出了一种收腰的结构,整体造型变得修长,摆脱了臃肿的形态。


(3)制作和装饰工艺走向工业化。这一时期的娘惹长衫的材料生产、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逐步业化。制作和装饰娘惹长衫的"Rubia"布料、 蕾丝、花边等都为工业产品,"Rubia"布料的装饰图案也多为工业印染和机器织绣。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由于西方文化观念的传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娘惹长衫开始注重展现女性的身材美,逐渐变得立体修身。

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娘惹长衫样式日趋西化,娘惹上衣变短,服装的下摆线变短至臀围线附近,欧洲生产的蕾丝、花边成为娘惹服装的流行装饰材料,蕾丝、花边装饰的短款娘惹衫流行开来。后来,娘惹衫更加强调胸、腰、臀差,形成了新的娘惹上衣样式——娘惹"可巴雅"。

我们在倾羡于热播剧《小娘惹》主人公菊香绝世身姿容颜的同时,也忘不了她身上所穿的那一席娘惹长衫,素净淡雅,身姿绰约,我们的印象才会愈显深刻。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峇峇文化"之饮食

热播剧《小娘惹》中的各类饮食是一大特色,仿佛穿越了电视屏幕,直入我们的味觉。剧中的女主小娘惹菊香温柔漂亮,自幼从母亲身上学到一手好厨艺和女红。但是,如果让你真正地去实际品尝一下的话,恐怕有一部分人会受不了娘惹食物的辛辣与刺激。

娘惹食物,是印度尼西亚饮食文化影响之下的马来菜系与中国菜系的奇妙结合。

娘惹菜的原料通常有:沙姜 (山奈)、柠檬草 (香茅)、红辣椒、姜黄(黄姜)、生姜、豆酱、酸角(罗望子)、青柠汁 (酸橙汁)、虾酱、石栗、棕榈糖,以及八角、肉桂、小豆蔻、丁香、肉豆蔻等香料。用于烹饪的植物叶子有越南芫荽 (叻沙叶)、假蒌叶(野生槟榔叶) 、沙姜叶、青柠叶、香兰叶,等等。因而,娘惹菜风味独特,辛辣刺激。

过去,要检验一位娘惹的厨艺,从她制作叁巴辣酱时舂各种香料的节奏就能看出来。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也是沟通土生华人与祖先、灵魂世界的一种传承途径。秉持传统的东南亚华人家庭,一年中始终有几次对神祇和祖先的献祭,通常是在农历的新年、中元节等传统佳节。他们一般会制作一些特定的菜肴用于献祭,包括黑果焖鸡或猪肋条、亚三鱼 (马鲛鱼)、罗汉斋、土豆焖鸡肉、咸菜鸭汤和酸菜炖猪肉,有时还要增加蔬菜和鱼类的菜肴。与主菜一起供奉的,还有一些糕点,比如烘鸡蛋糕、薯粉饼等等,每一种糕点都要摆放五块,似乎又一种特殊的朦胧寓意在其中

饮食对于人类生存而言至关重要。其他文化可能也将食物作为与神灵世界、祖先亡人沟通的媒介。从春节祭祀中可以看到土生华人的祖先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延续关系。同样,此类仪式的实践也可以作为维系和加强家族成员纽带的象征符号。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不过,制作传统食物并通过正确的仪式供奉祖先,这对年轻一代来说已成为难事,因为既有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年轻人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简言之,如果祭祀食品全然成为餐厅的菜肴,人们对食物的历史真实可能就不再那么重视了,毕竟人们对作为商品的食物更在意的是市场利润的最大化。一些主要食材或许会因为昂贵的成本而逐渐被便宜的、味道近似的食材替代。这一现实势必会磨耗土生华人饮食文化的原真性,最终娘惹食物恐怕也会失去其本来的面貌。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东南亚华人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峇峇在远离家乡时,汉文化的价值观便有效地在海外发挥了文化传统的指引作用。峇峇在海外面对异文化与己文化的碰撞时,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中找到一条最合适的、最有分寸和最恰当的中庸之道,可谓一条艰难的道路。峇峇采取主动地选择"涵化",把土著文化融入汉文化当中,那峇峇文化就不可能被动地"同化"而丧失其中华文化的特色!

如今,海外华人依旧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件令人十分欣慰的事情了!同样也希望东南亚的年轻一代能够将"峇峇文化"接续下去。

上一篇新闻

STELLA西安出行穿搭|白色T恤和牛仔鱼尾裙

下一篇新闻

上海10大公办校服PK!哪一款最能代表魔都公办学校校服颜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