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7日 星期六

淄川:“三百三行”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淄博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 田廷芳 楚春霞 通讯员 王新伟)“蘑菇菌棒长途海运难”,是多年来制约山东七河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出口的技术“瓶颈”;而在上海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却有许多“菌种”成果找不到“婆家”……

正当七河生物公司领导为“卡脖子”技术烦恼时,淄川区“三百三行”活动为他们公司“牵线”,先后与8家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选育了一批优质高效的香菇菌种,研发了世界先进的食用菌智能控制系统,攻克了菌棒长途海运技术难题,首创了“国内制棒+国外出菇”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目前,他们已在美国、日韩等国家设立8个全资子公司,国外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年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实现了从最初几个蘑菇大棚的“小作坊”到高居全国同行首位的完美跨越。

无独有偶。作为核工业重要材料硼同位素,一直被美国、俄罗斯垄断。同样得益于淄川“三百三行”活动的牵线,山东重山集团依托天津大学的科技力量和人才优势,实现硼同位素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满足了国内对硼同位素的需求。

淄川区企业家们交口称赞的“三百三行”新模式,就是“百名专家淄川行”“百名博士企业行”“百家企业院校行”。这一模式有效构建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重点解决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的完整合作体系,为企业开辟了依靠产学研合作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

淄川区是一座百年老工业区,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全面推动县域创新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有解思维”,成功探索出了淄川“三百三行”新模式。截至目前,淄川区“三百三行”活动已组织累计超过1100家(次)高校院所、130余人(次)院士、4200多人(次)国内外专家到淄川区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淄川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收到了“一石三鸟”之功效。

企业抢占创新制高点——淄川区坚持分类指导,倡导骨干龙头企业在围绕主业精耕细作的同时,着眼长远,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技术攻关,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泰晟新材料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山东工业陶瓷设计院联合研发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的氮化硅陶瓷。惠华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刘维民院士研发的用于航天润滑油添加剂等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在淄川区实现突破。

开辟成果落地新途径——持续的产研合作,带来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先进成果在淄川区的落地转化,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的科创企业。获得新加坡“国家年轻人”成就奖的胥天龙博士,带着自己的“基于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物联网预控系统”技术,与淄川区企业共同成立了淄博龙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智慧综合管廊及市政管网监管平台”项目的研发与推广。

构建校企研发新平台——淄川区“三百三行”活动,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引进,还有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共建,2020年全区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共计达到了74家。山东金城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济南大学合作共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了头孢活性酯合成三大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国内唯一的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专业研究机构,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国内第一家将谷胱甘肽产业化的企业,打破了日本在该行业的长期垄断地位。鲁丰织染有限公司蒋世成院士工作站开发的印花衬衣面料亮相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如今,高水平研发平台成为了淄川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源头,一批创新技术和“淄川创造”由此诞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一步,我们要打好‘人才倍增,科技创新’战役,完善提升‘三百三行’产学研合作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建立常态化、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交流转化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为奋力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更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淄川区委书记田兵兵说。

编辑:王磊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警察海岸卫队欲用新科技拦截恐怖分子

下一篇新闻

金城医药研究报告: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双平台能量开始爆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