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印度里的丰收节,狮城里的咖喱味
丰收节
Pongal Festival
近了近了,节日的脚步近了。
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开启新加坡2020年节庆活动的丰收节。他们昂首挺胸、脚步轻快、满怀感恩。他们身上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象征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01 丰收节
每年1月中旬,是新加坡的印度族欢度丰收节的时间。
丰收节(Pongal Festival),又称庞格尔节,盛行于南印度。传统丰收节历时四天,在此期间印族同胞会向太阳神和生命之神——Surya表示感谢,并祈祷丰收。在新加坡,各大印度寺庙会熬煮米粥,并举行特殊的祷告仪式,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会在小印度(Little India)里热闹的举行。
丰收节的第一天,叫做“Bhogi Pongal”。人们在这天会进行大扫除,丢弃旧物,穿上新衣,迎接崭新的开始。与我们的春节习俗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十分相似。印度族群会敬拜掌管兴云布雨的神因陀罗(Indra),并在家中的地板上用米粉制作色彩艳丽的图案作装饰。
丰收节的第二天,叫做 “Surya Pongal”,是供奉太阳神“Surya”的日子,也是节日的正式开始。人们会早早选好最新鲜的稻米,制作一大锅香甜的牛奶米粥,并在黎明时分敬献给太阳神。讲究的是,牛奶米粥最好煮至沸腾溢出,这象征着繁荣富足。在这一天,人们走亲访友,互致问候,共享传统点心和糖果。
丰收节的第三天,叫做“Mattu Pongal”,是供奉神牛的日子。农耕时代,牛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在田间辛勤劳作,还为人们提供牛奶。为了感谢神牛的付出,这一天人们会为神牛沐浴,在牛脖子上系上彩珠、铃铛和花环,在牛角涂上艳丽的油彩。有的地方还会牵牛游行,或是举办赛牛会(Jallikattu)。
丰收节的最后一天,叫做“Kanum Pongal”。这天,人们合家团聚,家族中的晚辈会向长辈致以敬意。丰收节的结尾作为情感纽带,以增进家族、族群感情为目的。同时,人们会再次来到庙宇进行祷告,向神灵供奉祭品。
02 印度族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和宗教的国家,种族比例过去十年基本保持不变。除了占比最大的华族(约占76%)和马来族(约占15%),第三大族群则为印度族(约占7.4%)。目前,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数最多的族群之一。
早在1819年,英国莱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时,随行的多名印度助手和士兵,便是最早一批印度移民。在那之后,更多的印度族人从印度南部来到新加坡谋生。新加坡的印度族群聚居地随之不断扩大,直至今天的规模。
印度族文化为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社会注入许多活力,每年的公共假期也将印度族专属的屠妖节(Deepavali,也称排灯节)规划在内。每年10月或11月中的一天,都是印度教徒庆祝正义战胜邪恶的日子。信徒们会在家中点起温暖的黄色油灯,一起向掌管生育和繁荣的吉祥女神——Lakshmi祷告祈福。新加坡当地的庆祝活动会在小印度持续近一个月。
03 小印度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走入这段时光隧道,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印度。走街串巷,可以寻访印度族在狮城遗留的历史和文化。明丽的色彩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大概上帝真的在这里打翻了调色板。
小印度占地13公顷,以实龙岗路、双溪路、惹兰勿刹为界限,区内有900栋保留建筑。贯穿小印度的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是新加坡最早的主干公路。这里离著名的牛车水不远,却与唐人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情。
丰收节前后的小印度灯火璀璨,街道熙熙攘攘,商店里满是色彩缤纷的节庆商品。200年前,这里还满是赛马场、牛只交易场和砖窑。19世纪至20世纪初,小印度以农业、养畜业、开采石灰、制作砖块为经济命脉。随着族群的聚集,一些教堂和庙宇也陆续兴建起来。
地处小印度核心地带的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兴都寺庙之一。里面供奉著主掌破坏的凶恶女神——维拉玛卡里雅曼,也被称为伽梨女神。传闻在二战日军空袭期间,许多印度教徒跑进寺庙避难,寻求伽梨女神的保护。不知是碰巧还是神明显灵,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的建筑和神像在空袭中无一受损。
开放包容的新加坡,在意著这个国家里每个族群、每位居民的感受。
印度族群在这个多元化的大家庭里,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他们特有的文化,也成为狮城中最绚烂的一抹色彩。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