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为抗战怒吼 为黄河咆哮

为抗战怒吼 为黄河咆哮为抗战怒吼 为黄河咆哮

常香玉

为抗战怒吼 为黄河咆哮

路遥

为抗战怒吼 为黄河咆哮

樊锦诗

历史丰碑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他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7岁时,冼星海与母亲侨居东南亚谋生,在新加坡上学期间参加学校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年,他回国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他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他还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不归。期间,他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300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35篇。

因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009年,冼星海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黄河声声忆英烈,星海精神代代传。如今在广州,这座城市和市民正在用多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传承星海精神。

在珠江环绕的二沙岛上,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乐厅,无数次奏起悠扬的音乐,让这里成为城市的文艺地标;1985年,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培养了一代代传递着“星海精神”的艺术专门人才;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时,番禺博物馆开设了专门的展厅,弘扬冼星海的革命精神和非凡乐章……

文、图/据新华社电

戏比天大 忠心报国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随父学戏。

从艺70年,常香玉共演出剧目100多部,在舞台上塑造了红娘、白素贞、花木兰、佘太君、穆桂英、李双双等经典妇女形象,使豫剧从一个地方戏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承诺和追求。常香玉和她带领的剧团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和官兵巡回演出。

1951年,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热潮,常香玉迸出这样一个念头:在全国巡演、义演,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飞机。

半年时间里,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成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这件事,极大鼓舞了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

1953年,常香玉又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进行慰问演出。1959年,常香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香玉剧社号”飞机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成为凡人壮歌的永远见证。 文、图/据新华社电

枝头歌唱 人民生活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户贫苦农家。父母供不起他上学,便把年幼的他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为子。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相遇”。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时,路遥自信满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各种文学创作思潮冲击下,被认为“过于陈旧”。

好在,书中那群经历苦难的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打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编辑叶咏梅。在她的努力下,《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全国亿万听众的耳畔,引发巨大的反响。据统计,当年的直接听众达三亿之多,读者来信达两千多封。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6年高强度的创作,拖垮了路遥的身体。1992年11月,路遥在西安因病逝世。 文、图/据新华社电

扎根大漠 心系敦煌

196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樊锦诗第一次来大漠之边的敦煌莫高窟实习。“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

此后的50余年,她与莫高窟相生相融,再也分不开。“开始我也没想在敦煌呆一辈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就得呆着。呆得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樊锦诗说。

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由她具体主持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成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行,“总量控制、在线预约、网络支付、前端观影、后端看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开始实施。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布。

文、图/据新华社电

上一篇新闻

共用一张脸的中国城市,常常让我认不出来

下一篇新闻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开幕!成都被评为“2019最科幻的城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