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品质:张炜印象
生命的品质:张炜印象
赵剑平
这里是河源牧羚童、雪仙(赵剑平)的家园,也是一个杂匠的手工作坊。除特别注明,均为原创;谢谢观赏、指教。
诗,血液里的灵魂
《张炜印象》
张炜,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栖霞市人。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50卷。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波等数十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 21 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作品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南方传媒杰出作家奖、京东文学奖等。
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书获多种奖项。新作《我的原野盛宴》以及长诗《不践约书》和《铁与绸》又引起热烈反响;尤其长诗《铁与绸》的出版被称为“中国诗歌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张炜沉潜五年,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
zhanweiyinxiang
1
张炜是一位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的作家,文学是他的情侣,更是他的月亮、太阳、圣母、上帝,是他的崇拜、他的奉献、他的沉浸、他的恋恋念念孜孜愤愤怦怦,超过了一切。
——王蒙
张炜是这个时代作家里勤奋的劳动者、深刻的思想者、执着的创新者。
——莫言
生命的品质:张炜印象
赵剑平
1、刻简的人
当我面对张炜先生那一排排著作,第一个感觉是,假如它们是用竹子刻出的竹简书,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摞起来该有多么庞大?如果是一刀一刀在竹简上剜刻出来,那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时间?
实际上,我在第一次拜读张炜先生的长篇小说《外省书》时就有这种感觉。那种联想来自于书中的分卷章节。我又回想起了阅读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等著作的手稿时的感觉。看着张炜先生刻划在稿纸上的一个一个汉字,我感觉到的是一种难以言述的蓄发于心筋的腕力和辛苦。那一笔一划,清晰有力,真真如同在竹简上的刀刻!
试想一下,即使是简单地抄刻一部书,那种辛苦和寂寞也不是常人能够承受,而张炜先生的数百部短篇小说、散文和数十部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及其他论述就是这样创造性地一笔一划地刻写出来的!
那么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这种辛苦劳作的呢?让我们追寻他的足迹,看一下他在1988年10月22日写下了怎样的心灵感受:
“可以信赖的只是昼夜不舍的劳作,是银匠似的打磨精神。创造物上遗留了指纹摩擦的光亮,有着心的刻度。”(见散文《寂寞营建》)
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地“银匠似的打磨”,留下的是“指纹摩擦的光亮”,是“心的刻度”!
我没有见过张炜先生刻写时的情形,但我见过他在临近刻写时,也就是他在马上要投入创作时的情形——有一次,我在与他家人聊天,无意中看到他走向工作室时,握着双拳,躬着腰,眼睛盯着写字台的方向,迟疑一下,然后缓缓走过去。那种紧张、慎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如同即将开始一场战役。我感觉当时屋内整个气氛顿时凝重下来,我的心弦为之怦然震动。
也许一个人刻写一部书是容易的,但要坚持一生、像对待生命似的终年刻写,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张炜先生部分著作
2、一切源自于秉性
我曾追寻张炜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哪里?他的坚强与顽强来自哪里?
就身体而言,他的状况其实不好,他曾被车撞成胸部重伤,曾误食有毒水果被抢救过,也曾因胸膜撕裂积水被数次下过病危通知。他虽经顽强抗争战胜了病魔,却落下了陪伴终身的大面积的粘连。他的肺活量受到严重影响,一到变天或稍有感冒,即胸闷气短,需要依靠氧气瓶的支撑。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与他交往的人都喜欢他的机智与幽默,享受他将平常的语言瞬间转变成无穷趣味的快乐,但有几人知道,他留给外人的只是轻松和幽默的外表,是愉快和欢乐,而他自己剩下的是独自一人与病痛无休止的抗争,是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在漫漫长路上痛苦的思索。
说他为了文学耗尽了心血、拼上了性命一点也不为过。有一年他为了完成一部重要作品的写作,藏到山里一处老屋里读写,因大雪封山,差一点冻死,等被发现时他已经高烧三天了。还有一次他因写作过度劳累,而造成了大出血,被急送医院抢救。他除了数次病危住院外,还至少有七八次因劳累过度而突然失去知觉。有一次晕厥时间长达十几分钟。他太累了,可怜的身体不得不以这种极其危险的自我保护方式强制他休息一下。每次晕厥后的苏醒,都伴随着长时间的失忆。他抚摸着头上摔起的大包,享受着这种特殊的休息待遇,也只有此时,他才感觉到浑身的极度轻松和舒适。
胶东渔船
每当进入创作最紧张时,别说休息了,他连喝水吃饭都会忘记。张炜先生九十多岁的老妈妈每每说起,总是心疼无比:
“他坐在那儿溜直溜直,一动不动,几个小时过去了,我去叫他吃饭,他还是那样,我也不敢放声,只好悄没声地出来,等吧……”
这一等,常常会从晚饭时的六点等到晚上八点半甚至九点!
张炜先生这样的拼命精神和力量到底来自于哪里?渐渐地,我明白了,它来自于强烈的人道关怀,来自于强烈的道德感,来自于他的经历,来自于他的人文素养,以及先天的血脉遗传。他将自己微弱的膂力提升到了强大的道德力量。正因为此,在面对各种压力时,他没有丝毫的盲从和屈从,他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索,坚持着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拼死写作,坚持着自己独立的高尚的人格。这一切完全来自于他的秉性,不是姿态,不是方法。
第一版《古船》
胶东神山-莱山
3、大自然的精灵
读过张炜先生的著作,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他对大自然无比地依恋和热爱。他面对大自然时的敬重、崇敬与虔诚,让我震动和感动。他疼爱一草一木。它们的枯荣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在和他散步时,我经常听到他看着路边的小草说:“嗯,今冬天暖,都数九了,还绿着呢,往年这时叶子都黑了。”他看到金灿灿的金盏花时会久久地注视,并赞叹:“多么美丽,与她的名字多么相符,即使枯萎了,依然那么灿烂夺目!”
在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他对家乡原生林的被伐灭而感到无比的痛心。海边那为数不多的松树已成他的珍宝。有一次,我看到他在万松浦书院的路边长时间地抚摸一棵从死亡中挣扎着活过来的小松树,喃喃自语。他经常告诉身边的人,这些树活着多么不易,一定要好好爱护。他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做,并为此常常做出很大的牺牲。他在别人修路、盖房时,为让树木能在原地继续存活,多次苦苦劝说其改变道路的走势和房子的形状,并获得成功。他甚至为了一棵松树,让整个一栋楼房让位十米!他这样做,付出的成本和人工代价是很大的,但他毫不犹豫。我理解,正是这一切,证实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必是一个悲悯天下的行动者。
❂
他疼爱小虫子和小动物,他常常被它们感动得两眼湿润。他无比愉快地与小动物对话,并教它们说话,与它们游戏。有一次他一见到我,立即兴奋地告诉,他与一群猫玩点将游戏,他指着一只只正襟危坐的猫们认真地喊:“点一点二点大花,不是你来就是它!”他的手指随着口令的停止突然指住一只斗眼大花猫,那只坐着的胖胖的大花猫立即一挺身子,并将斗眼看准了他,那神情真的如同士兵喊“到”似的!
他喜欢猫,喜欢狗,尤其钟爱一条叫“宝物”的大黄狗。每次一见“宝物”,他都会问反复教学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记住了吗?下次我还来问你。”
我记不清他几次问过它了,只是我看到“宝物”每次听到他的询问时,都用两只大眼极认真地看着他,做出努力理解的样子。
他不光喜欢小动物、植物,他也喜爱各种小昆虫,他甚至对害虫都充满了疼爱和怜悯。我亲眼看到他把一只小盖虫轻轻送出窗外使其免遭意外。
在海边与渔民交流
张炜先生依恋和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血脉相连。他在患病之前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超常的视觉和听觉。有一天傍晚,我和他到郊外散步,在路边的树叶哗哗作响中,他指着黑黢黢的数十米以外告诉我,他听到那里有一只小刺猬在走动。我不信,我们走过去,果真在密密的草丛里翻找到一只半大的刺猬。还有一次,我和他走在人行道上,他指着远处的公共汽车告诉我,车牌号是多少、是几路车。我顺他的手看去,却无法看清已经渐渐驶近的车牌号。我有些不服气,我们又同时辨认来回路过的汽车牌号。最后,我不得不认输,尽管我的视力属于很好的一类。
我常常想,他是不是浩淼无际的大海伸出的一个触手,是不是苍郁的莽原一根敏感而美妙的心弦?答案是:他是大自然的奉献者和奴仆,是大自然的一个精灵和……儿子。他正是依了大自然的力量,有了一颗博大的慈悲心,才有了强烈的道德感和强大的道德激情,才有了坚定和顽强;当他面对无聊的争执时,才能做到一笑而过。
行走在胶东大山里
4、生命的品质
张炜先生凭着刻苦和勤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他的全部著作加起来已达二千多万字,在国内外已出版的各类文学著作多达近三百种。目前已有的文集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张炜文集》、作家出版社的六卷本《张炜自选集》、山东友谊书社的五卷本《张炜作品精选》、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十卷本《张炜文库》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十卷本《张炜作品系列》、2020年出版的《张炜文集》50卷等。
他五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文学奖项,《古船》《九月寓言》等除了在日本等国连载,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连续再版。其中《古船》被誉为“五四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古船》还被法国教育部和科学中心确定为高等考试必考教材。世界最大的出版机构哈泼柯林公司向全世界推出现当代中国文学时,《古船》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当代作品,仅英文版就分为美洲和欧洲两个版本,是目前在国外印量最大的一本大陆纯文学长篇小说。在几百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书中,几乎都收有张炜的专章或专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全文收入的海内外华人当代长篇仅有七部,《古船》即位列其中,并被海外评为“金石堂选票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
胶东红玫瑰葡萄
随着张炜先生的作品不断地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威望很高的美国出版协会创会主席罗伯特·保曼高度评价其作品,说极其喜欢他的《古船》《九月寓言》和短篇小说。日本学者评价《古船》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高峰。美国圣母大学中文教授、西方现代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在对《古船》的评价中写道:
“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历史视角方面,都称得上是突破之作……从很多方面看,《古船》都是一部革命性著作。它大胆地审视了一个动荡中的社会,不是采取同时代小说惯有的国家主义狭隘视野,而是去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被压迫者如何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抗衡等等。《古船》的创作风格在当时也富有新意。小说的时间时常前后跳跃,语气是调侃式的反讽,借此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磨难。张炜创造了中国小说的一座里程碑、一部对一切人类进行言说的作品。”
胶东山区民居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在评价张炜及《九月寓言》时还说:“张炜,中国当代出书最多,最受人推崇的作家之一。而在西方,张炜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张炜复调小说的精美译本将改变这种状况,为逐渐成长的中国小说英译本增添亮色(他最复杂的小说之一的贴切翻译将改变那一点,并且是不断扩充的汉语小说英译语库的一个有益补充)。”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中文教授特伦斯·罗素(Terence Russell)说:张炜 “被认为是中国90年代最杰出的10位作家之一,而他的小说《九月寓言》被认作是中国90年代最重要的10部文学作品之一。”
新加坡青年书局和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张炜作品集《张炜·野地和酒窖》的封底是这样介绍的:
“张炜是一个保持了神话般创造力、并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世界的作家。我们在阅读其作品时,往往被他营造的氛围所笼罩,在其独特的语境下,会不知不觉步入他的世界。在神秘莫测、光怪陆离、如真似幻之中,无论上演什么样的戏剧,是悲是喜,是庄严还是诙谐,你都会觉得合情合理。在他的作品中,感情的勃发,诗性的潺潺流动,展现了他的作品与其他写‘史’的小说的不同之处,显示着他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
从1975年发表诗歌算起,张炜先生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写作生涯。这近五十年来,他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公认的优秀小说。从故事到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他进行着颠覆性的创作。不重复自己,是张炜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他的长篇小说的创作风格没有一部是相同的。这是一种巨大的创造性和变异的表现,这种现象在中外作家里是极为罕见的。这种创造性和变异不是体裁和主人公的转变,而是意境、是韵致的转变。一个作家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写作风格,在张炜先生这里却常常发生令人惊叹的改变。谁能想到《古船》和《刺猬歌》是一个作者写的?谁又能想到《九月寓言》和《柏慧》、《丑行或浪漫》和《外省书》是一个作者写的?
阅读张炜先生的作品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它不仅能使人得到思想上的启迪,精神境界的提高,故事情节的感动,更多的,是语言艺术的享受。他的作品调动的是读者所有的感官,“嗅”、“听”、“看”,用“皮肤”挨,用“手”摸——一切感觉意会而不言传。
张炜先生在田间
每次捧到他的散发着墨香的新作,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灌入身心的“气”!弥漫沉缓地渐渐包融,最后在强烈的拉扽和牵引下,你不得不身不由已地被其艺术魅意所彻底沁透!那一把艺术之刀在其手中随意游动,真如疱丁解牛般旋转自由,那时常惊现的意外、陡峭之笔,令人猝不及防。
如果说形式的创新是才华的表现,诗意是天赋的展示,那么充满艺术张力的语言则是他在将思想、形象和形式完美融合时所凸现的生命品质。我认为,他在小说语言上的创新,是对中国小说的一个极为突出的贡献。
张炜先生写作中
5、“步兵”精神
张炜先生在二十五、六岁时开始拿全国性的中短篇小说奖,在二十八、九岁时写出《古船》等轰动性的作品,三十岁之前获得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低调与纯朴,谦逊和好学。他不追求什么媒体效应,不炒作自己。他比起其他一些当代作家,有关宣传报道要少很多!
在一个浮躁浮华、电子乱窜、信息乱炸的时代,他沉稳、内敛。他坚信一切只需用作品本身说话,“文学还拥有飞机和VI,VII飞弹,这类武器抵达远方,引起对方的不安,骚扰对方,但不奠定成败”“书籍仍是横扫和占领战场的重装备步兵。”(萨特语)
青海互助赤列神山
张炜先生欣赏和坚持的正是这样的“步兵”精神!
他在寂寞中劳动,在劳动中享受和欢乐。他只把自己当做一个纯朴的劳动者,魅心魅意地始终紧握手中的笔,踏实勤勉地一笔一笔地刻划,不耍小聪明,没有丝毫的耍滑偷懒,三十年来不停地写作,二十年来反复不止地修改一部长篇,对字、词、句、意,精益求精地雕刻、打磨。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凡事追求完美,无论面对多么浩繁的长篇写作,他的求工求细都极为苛刻。他默默地向读者奉献出他独创的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奉献着语言艺术的巨美和快感。
我在与他交往的三十多年里,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对文学的纯粹的热爱,体会到了他的纯朴做事和谦逊为人。我听到他最多提起的一句格言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是多么难啊!它需要怎样的胸怀和心灵?需要怎样的虚心好学、诚恳向上的精神?而张炜先生做到了。他向大自然学习,向所有人学习。他兴趣广泛、涉猎繁杂。他设计制造过机器,画油画,拉二胡,喜爱京剧,遇到好剧目,可以十几二十遍地看。他还专门研究过地质学、昆虫学、植物学、机械制造等专业,仅记下的读书笔记,就密密麻麻的有数十大本。为了写好某一部书,他搜集的民间文学和有关资料就有几大箱子。
胶东神山-莱山
6、永不停歇的行走
从张炜先生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到了痴迷的地步。毫不夸张地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化在他的梦里、魂里、血液里。他知道家乡每一条河流的枯盈,知道家乡每一条山脉的走向;他能叫得出半岛上大多数植物的名字,熟悉半岛上很多动物的习性。他常常像地质学家、动物学家默默地抚摸和推敲它们。他小的时候,半岛平原上那无边无际的原生林是他的乐园和王国。稍大些后,他开始了寻找和行走。为了梦想,他走遍了半岛上所有的山峦和河流。有一次,他从天亮走到了天黑,步行近百公里,直走到腿部疼痛得不敢触碰,用手指轻轻一动就如同针刺一般。
青海互助赤列神山
他曾想走遍国内重要的山脉和村镇,想走遍世界的山山水水。他在少年时期就梦想成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后来,在青年时期,为了实现走遍大地的梦想,他与朋友们置办了帐篷等地质行头,但因故未能如愿;但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常挤出大量的时间去民间考察,去最贫穷落后的山区体验。他亲眼看到了底层百姓的令人揪心的生活状态,深切地了解到了当下中国的严酷现状。有些地方无法亲自抵达,他就请到过那里的朋友讲述,并记下了大量的笔记。我敢说,没有几个作家能比他更了解当下的中国。
是的,他在不停地写作、不停地行走。这些年来,他就是这样肩起背囊,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汗印地走下来的。他的作品是走遍大地之书!
青海互助赤列神山
他面对深沉凝重的大海,面对苍茫蓊郁的山野,面对隆隆轧响的怪兽一样的机器,面对劳作不息眼神迟滞的人们,他敏感细微的感知着,体味着。他听见在日益疯长的水泥缝隙里数十米外小刺猬惊怯躲避的脚步,看见日渐萎缩的九月里的地瓜如何痛苦地腾跃燃烧,感觉到躲藏在山隙间溪流的丝丝抽搐和痛疼。他久久地伫立、抚摸,然后,再走。
我坚信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并且走得很远。
2009,12,19
2022年6月23日修订
(全文首发《文艺报》2010年1月6日)
附:忧郁的长笛
──读张炜及其作品
一
遥远的桅林
挣扎如苇,摇曳于百年
瘦月之上
大船浩荡的日子
搁浅
谁?是谁立于骨瘦如柴的河
经霜之手缓缓插入
感知,苦痛的大海
走了又回
一步三叹
涛涌碎成沙粒
硌疼双眼
如梦的帆影飘过
锈迹斑斑的荒野
二
荒野
长吟依旧
谁在远处奔走不息
怀揣一部乐曲
背负熟睡的女儿
与苍穹对话
与群峦长谈
一条前定的路尸骨灿烂
不见脚印
无桨的船夫睡去
号子在身边烂醉
如蜷伏的沙丘
是谁?扳响褪了火漆的钢枪
唤回那只常把鼻尖对准月亮
说话的家犬,身后是有着
一条半腿的红鬓老人
和他挨了一辈子打
吃了一辈子瓜干
刚刚学会戴上套袖做饭的女人
忧郁的长笛啊
行动的寓言啊
诉说着什么
是谁?奔走不息
夜空剧烈旋转
燃烧的星星烫伤手背
青海高原的小河水
三
那口煮过瓜干的大锅在哪儿
那铺烘热寒夜的火炕在哪儿
那把灌醉苦难的酒壶在哪儿
那艘啸搏沧海的大船在哪儿
那只摇碎狂波巨涌
只流血不流泪的长橹
在哪儿
……………
长笛如泣如诉
流浪者
双脚于何处生根
四
如泣如诉的长笛轻轻颤动
七个小矮人缓缓跃出
带着秋天的传说
分头寻找
家园
寻找失去老船的大海
和没有桨橹就无法紧握的
双手
谁在远处奔走不息
那鼓鼓的额头沉思若睡
穿行于神秘的玉米林
走过谜一样的雨夜
无雪的冬景
失火的瓜地,和老成遗址的
村庄
仰望高原
奔赴高原
驻足高原
回眸
远望……
青海互助北山十二盘
五
荒野之下
大笑的暴雨冲决一切泥泞
殉道的夜行者
怀抱天国的故事
听绿色拔节
有矣乃之桨自根部划出
笛声四起
(1995年7月)
(全文首发《文艺报》2010年1月6日)
青海高原的云
读张炜长篇小说《鹿眼》
牧羚小主
把愚人的礼物堆积在脚下,我只要一颗不容烦扰的心。
偌大的世界,人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逃避,纯粹,质朴,宁静,而却努力的想获取捷径,成功,荣耀。时过境迁,尘埃落定,当一切不复存在时,唯有生命的品质依然灿烂的流淌,延伸。相信劳动的力量如泥土生育博大的万物。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一个永不孤单的孤单者,一个在永不停止耕作的耕作者;一个精神力量的强大者;一个执着的缔造者,天真纯美孩子般的人,用玲珑的心追忆着自己仿佛似水的流年……
文章的开头似乎是作者生命之初的一个纯粹自然的梦想,虽然在无形的力量的牵引中,开始慢慢背离梦想,这是人们或者世间所有生命共同的宿命和规律。然而纯粹自然的梦想却依然执着地守望着。
一个真实的梦境,一个虚幻的真实。支撑起这身华美的长袍的唯有心灵的真实,朴素,纯粹;也就是生命高贵的品质,这个支点也许是执着和艰辛的耕作。
胶东葡萄园
小说描述了一个在林子里老人搭建的茅屋里发生的孩子和妈妈、外祖母相依为命的故事。爸爸先一个是英雄,后来又是一个罪犯。茅屋搭在天下最孤单的角落,这样的背景造成了孩子的孤单,没有人玩耍,只有和林子里的植物和动物为伴。外祖母给孩子讲故事,荒诞的故事,可怕的故事。孩子上学了,在学校里小心翼翼的孩子,因爸爸的身份,时常遭同学欺负,而更加孤单,后来遇到和自己同样孤单的音乐老师和有着鹿眼的菲菲,和菲菲的初恋,最后以分手结束故事结束讲述。
孩子般真挚美好的语言 ,孩子稚嫩的语体,拉开童话般的记叙语言,作者用属于孩子的思想展示着自己隐藏的思想,像是在为那个无形却有魂的自己叙述自己的断断续续但又连接着的梦。这个梦无意间折射出作者骨血里隐藏着的品质和庄子的思想。品质与思想的接洽处交织着作者生命的本质。
青海互助卓扎河
看渔铺的老人嗷嗷一叫,像弹皮球一样从铺子中跃出,一路跌跌撞撞跑过来。这样灵巧生动的语言,似乎使读者亲眼目睹到了鱼铺老人的欢快;那些长长的冬夜,北风吹响了林梢,好像怒涨的海水随时都会覆盖过来。这样的语言简单而具象,读者可以清楚地感知此时此景。
外祖母讲述的关于穿着白衣白裤雨神找儿子;老蜘蛛精闪化的,来给那些小蜘蛛她的儿孙们报仇来的故事;外祖母离开后来接妈妈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音乐老师对自己的照顾和了解;以及自己给音乐老师送花表达感激;自己为保护爸爸的生命不被恶人结束而选择与菲菲分手,仿佛都含着巨大的爱。样子丑陋和散发恶臭的妖怪旱魃;菲菲的叔叔,都是邪恶力量的代表。善良邪恶相互交织,这就是人生活的环境,就是真实的存在。
故事透着庄子的味道,清净无为。瑰丽奇特的想象,像是作者独自在神奇的世界呓语,讲述着这个世界的自己和读者难以置信的语言。仿佛远离尘世的逍遥,故事里的动物一瞬间全部变得美丽,懂得自己,连树都对于自己的远去都有着冥冥之中的招摇,充斥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朴素的价值观将作者奇异肆意的想象微妙的串联。并展现出一种磁场似的张力。无穷的向四周浸染,蔓延。像是自然界的彩绘,展示自然生命个体里强大的力量。这些似乎与佛教有些关联。似乎隐约地讲述着自然和生命的哲理。
眉豆(见张炜小说《紫色眉豆花》)
山林之所以那么美妙,那么迷人是因为有寒冬的积淀,是因为有叶子退绿逐渐金黄的过程。于是,山林有了皑皑的雪山,有了金秋的灿烂,有了河水奔流不息。
踏在这样的山林,汲取天地的博大的力量。作品有了鲜活的生命,悦人的容颜,殷实的品质。这里有着不为人知的谜底,有着不为人知的隐忍。在一个荒芜的角落,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只有自己和另一个自己,漫长的跋涉,埋头的耕作,一颗超然静若止水的心,这层不为人知的秘密过程,如茧,在层层的包裹忍过寒冬,盼来春晖,于是蚕蜕,一个漂亮的展翅,蝶飞向大海,飞进一个梦。起飞的高度那是一种骄傲。
之后的之后避免误解,他不愿回击或解释,只是对另一个自己的微笑,对他们的谅解,容忍。
追忆似水年华,氤氲的雾霭笼罩弥漫在海上,冬日海冰结在海面上,慢慢地矗立成冰山,隐现在海天一隅。沙滩上宁静地停泊着一只古老的大船接受阳光的恩赐。
童年里童心是必然的,而经历风霜,雪夜,阴霾后的中年,痛心却依然燃烧着,于是文字幻成了小依依的花,在午夜里举行的舞会;成了鹿眼清澈眼眸里的光点。
读罢,掩卷,感动之余,读者的童年齐声的奏响轻盈的曲调,回忆感动,梦,轻轻的在心上回响。
青藏高原的大山
一些老泪在纵横;一个个心在有力地跳动;一个个童年的童话轻轻地吟唱;一份真稚的情感弥散开来。在这个安静的午后,小男孩,小女孩的身影在脑海曼妙地舞动。
流转童年消逝是生命不变的规律,年轮不只是岁月单纯的叠加,而是品质灵魂的一次次滑翔起的高度。适时的追忆,回想,一个生命的航程在无准备中悄然的降临,愚钝,漠然的心,于是变得轻盈灵动。鹿眼创造了一个奇异悲凉的童年,守护了一个心渐老的凋零。
就这样,腥咸的海风里;在对拥有高贵品质的生命的赞叹里;在似曾相识里;在浅浅的悲哀里;在菲菲漂亮的鹿眼里;在似水流年里,故事戛然而止……
2010年10月
翔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