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360的智能计划:扫地机器人背后是自动驾驶

360智能开了他们今年最重要的一场发布会,推出了新品类扫地机器人。

该款扫地机器人基于10类24个传感器进行清扫室内地图绘制和智能清扫规划,双倍清洁去浮尘设计,除了基本的手机控制外,还能设定禁区,限制清扫范围。

“市面上80%的扫地机器人,都是基于传统落后技术,没有办法建立精确的室内地图,存在扫不干净、扫不彻底、使用复杂三大问题。”360智能总裁邓邱伟在考虑到这一现实问题后,将无人驾驶领域的Lidar-Slam 激光雷达引入到扫地机器人身上。

这项技术由360的无人驾驶技术团队提供的支持。2015年,360收购了新加坡智能硬件领域专家团队后组建了360人工智能研究院,该研究院涉及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大数据平台、语义理解、语音识别,机器人SLAM。

“我们积累了一段时间自动驾驶技术,当时想如何把这个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谭平在加入360成为首席科学家后,开始在做一些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探索。

“最早的时候,我们想做一个园区或者景区里面的自动驾驶,但后来我们觉得这样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感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好处,而我们希望的是能够做一个落地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智能机器人技术带来的好处的产品,所以决定用它做了一个扫地机器人。”

谭平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和扫地机器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一个激光雷达,都有超声波传感器,还要用到里程计,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而区别在于自动驾驶上车速比较大,场景尺度比较大,所以传感器要能够探索更远的距离,要有更高的精度,灵敏度,但是它们传感器的配置是接近的,在数学角度上看,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一个东西。”

据谭平介绍,要做一个无人车或者扫地机器人,首先建一个高精地图,里面有环境的完整描述,对机器人进行高精度定位,让机器人有一个感知,知道路上有哪些人和车。而扫地机器人要感知的是房间里的沙发、电视柜、茶几等等,感知之后开始做路径规划,设备会控制机器执行出来规划路径。所以从基本的逻辑上来讲,自动驾驶汽车和扫地机器人也是高度的近似。

他在现场展示了一组测试数据来体现该技术支持下的效果:给定的测试环境下,360扫地机器人的清扫覆盖率93.39%、清扫重复率17.60%。

在360内部,和扫地机器人的产出路径一样,研究院和产品合作的方式,并不是学院式支持,而是特定的产品由研究院的员工和产品部一起开发。

“我们将人脸识别、异动识别、人形侦测、温度感应等技术用在摄像机里,它能够认识家里面的人,家里面小猫,感应到周围环境;辅助驾驶、智能语音等技术搭载在车载记录仪、智能后视镜里,能语音导航、听音乐、打电话。”当然,邓邱伟的举例中也包括上述利用无人驾驶的技术去研究扫地机器人。

事实上,尽管360做智能硬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直到今年才正式确定了方向和模式。用邓邱伟的话总结:是希望基于360打造的Smart OS和360 OS搭载在不同的应用上,做成全场景全站式落地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

邓邱伟在2016年初加入360公司担任360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兼车联网总裁,此前曾是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柏机器人总经理。

他和周鸿祎在一个论坛上认识,原本打算谈合作,最后变成了“面试”。“老周规划了宏伟的事情,聊完之后我就来这里了。”邓邱伟回忆。

有360的员工认为,周鸿祎看中的是邓邱伟在供应链上的经验和能力。公开资料显示,他曾帮助雷柏从传统硬件设备制造商向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领域转型。

过去一两年,周鸿祎在做智能硬件产品上有了很大的思想转变,本质上的失误是源于沿用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律来确定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和设计,导致了现在智能硬件行业里的窘境。

“老周的转变因为他以前是做软件的,和硬件有本质上的不一样。”邓邱伟举例,“硬件本身有成本,而软件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新开一个产品六个月,一旦出现错误就完全废掉了,然后要面对一堆库存难题。”

一个智能硬件从研发到最终生产出来的过程要考虑到工业设计、元器件选择、材质选择、质量控制、供应链等众多层面的东西,即使在批量生产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代工厂为节省成本而使良品率下降的问题,也会有备货预期不准的问题,例如360儿童手表曾因为前期没有考虑好而导致产能一度供给不上。

“现在360在供应链管理上已经比过去好太多了。”邓邱伟透露,“之前累计经验,遇到一些困难,吃了一些亏,做了一些调整,我个人做这么多年硬件,从库存到预售都有准确的判断。”

在邓邱伟加入360后,原来分布在物联网部门的行车记录仪、智能家居智能摄像头、可穿戴设备的手表被合并为一个统一的部门。去年,360又计划再将这些产品线拆分,今年正式分为了360智能和360儿童两个部门。

“我来的时候是想做智能家居、车联网和可穿戴设备,三个方向。”邓邱伟表示,“再拆分最核心的原因是老周今年想得更明白了。”

他说的更明白是指此前360做的儿童类产品从广义上讲和现在做的智能产品是不同的方向。例如儿童机器人,背后储备了很多儿童相关的内容,如果按照现在将人工智能落地的方向,这是不一样的。

而另一方面,之所以将360智能硬件的“硬件”二字去掉,改为360智能,因为硬件被邓邱伟认为是搭载OS的一个工具或者载体,现在他们不再仅仅是智能硬件,更想将拥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搭载在不同的场景里,比如家里、车内和户外。

目前,360智能已有的主要产品包括360智能摄像机、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以线上销售为主,智能后视镜出货量在400万台左右,摄像机和记录仪的销量在千万台左右。现在又推出了新品类扫地机器人。

周鸿祎还时时提醒邓邱伟“不要像友商一样做成一家杂货铺”。过去,360也曾做过一些失败的产品,原因皆是是伪需求。现在360智能做产品的逻辑: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做能解决有实际需求的产品,而不是什么都去做。

“我们现在所做的智能硬件产品,核心跟几个事情有关系,第一个是安全相关的,第二是跟人工智能、物联网有关的。”邓邱伟说,“我们有很深入的布局,很深入的思考,不会大而广,会做小而精。”

此次在做扫地机器人的之前,邓邱伟对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进行了调研,他发现,美国扫地机器人的覆盖率差不多在16%左右,而国内一线城市不到4%,二三线城市或者更偏远的城市,对扫地机器人的认知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基本上一切可以被智能化的家电都已经被智能化了,包括扫地机器人,包括空气、净水、微波炉、烤箱等等。”天猫小家电总经理鱼樵透露,天猫平台上一年的智能硬件销售量大约几千万件,扫地机器人销售能够超过200万台。

“这些角度看上去,随着我们消费升级,未来扫地机器人的增长潜力是可以预见到的。”邓邱伟认为。

不同的是,对于今年疯狂的智能音箱设备,邓邱伟就处于观望的状态。

“我们也在讨论智能音箱是不是未来交互的方式,但所有技术都是为了场景服务。”邓邱伟解释,“在车里用远场语音交互比较容易,在未来会快速爆发,也是我们大力投入的核心。但在家里面要不要去做这样的产品,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因为家里的复杂度远高过于车里。”

邓邱伟认为,亚马逊Echo的成功因为国外有听音乐的需求,即便是开放了skill,但其他功能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更何况国内还没有听音乐的习惯,更别提其他需求。他还补充,“我们去年的儿童机器人其实也具备语音交互,就是承载的方向不一样,技术突破不难,找到用户痛点,如果我们想做是很快的。”

而最令邓邱伟介意的反而是外界认为360的这类产品做得很分散,不具备联动性。

“联动这件事上,我们也在逐渐做,用我们的云平台、账号、App,相当于联动上了,但比如360摄像机和后视镜这种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不能为了让他们有关系而有关系。”邓邱伟认为。

在邓邱伟看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全部都用360的产品,构建一个平台或生态,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

周鸿祎也曾提到这种观念是伪命题,“小米虽然已经做了这么多产品,但并没有产生小米希望的联动性。很多人谈产品的交叉互动,谈平台战略,所谓的生态,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

不过今年360也尝试了对外开放系统。在年中,360宣布首先向群光电子、君正、天视通、创协、讯美、国科、卓翼、盈视讯、朗通、睿智、普顺达等十余家智能硬件产业安全联盟内的成员公司开放了360 Smart OS;360官网的资料还显示,在智能家居方面,360吸引了海尔、老板、奥克斯、希盟、咚咚音响等数十家品牌加入。

“市场上很多公司讲平台生态,但没有产品落地,还有很多做硬件产品落地,但没有那么多平台去支撑他们发展。”邓邱伟透露,和360谈合作的公司面比较广,很多家居都在洽谈中。对这些公司而言,自己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不止是成本的难题,也没有技术经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是相对最好的方式。

“现在做to B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但不代表未来不会做,360的优势还是在to C的商业模式上。”邓邱伟认为,现阶段“360智能的目标是把OS和产品做好。”

例如现在推出的扫地机器人,邓邱伟希望能快速在市场上铺开,他列了市面上主流扫地机器人的价格,“iRobot980,终端售价是8999元,科沃斯的DD35,一些售价是2199元,米家2代是2499元,”最终,他将360的扫地机器人定价在1699元,首批预订价1399元。

这是一个营销的决定。“准确地讲,我们加多了很多的功能,成本也不会太低,但我们是市场的新进入者,想快速打爆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我们期望成为行业第一,所以用了很激进的数字化策略。”邓邱伟又补充,“但我们还是在用比较好的品质,比较好的定位,去打爆这样一个市场。”

上一篇新闻

AHB亚洲智能硬件大赛2019,泰国、印度、新加坡“硬核三连”

下一篇新闻

AHB亚洲智能硬件大赛2019大战将至,15家亚洲顶尖智能硬件团队蓄势待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