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文山:红旗漫卷 七乡欢歌

91年前,壮族老乡做向导,红军队伍踏上了文山这片热土,在这里开辟了云南省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斗转星移,红色基因深植这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转化为磅礴精神力量,深深滋养着七乡儿女。

行走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穿行于喀斯特绿洲山岭间,我们看到最美的画面是各族群众灿烂的笑脸。

文山:红旗漫卷 七乡欢歌

美丽边关入画来

麻栗坡县天保村委会老寨村民小组,人们在传承红色、编织绿色中创造幸福生活。

红色老寨是一面旗。1948年,中共桂滇边工委在这里建立起民兵护乡中队、民兵大队和农会组织。

绿色老寨是一幅画。一幢幢风格统一的两层中式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家家户户瓜果飘香,溢满浓浓乡愁。

主打“红色牌+农家牌”,村民黄世兰的日子越过越甜。“家里的3间房改成民宿,一年也有近万元收入。”黄世兰笑着说。

7年前,老寨村被列为云南“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随着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6大工程的实施,红色老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风扑面,不止老寨。

天保村马家湾小组,路边、房前屋后,一个个用山石、废弃牛槽、石磨等老物件堆砌的花台格外别致,加上香樟、茶花等树木花草的点缀,村庄的颜值与气质为之一变。

“石头是山上找的,花台是自己砌的,优美环境是村民自己打造的。”说起人居环境的改变,村民小组长徐世兵很自豪:“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啥干不好的。”

曾在城市打拼的天保村新城二组“90后”村民盛朝成去年返乡创业,在村里开设了全村第一家电子器件加工厂,产品远销广州、珠海等地。如今,30多名周边村民在他的工厂实现了就近务工。“别看我们是农村,不仅能赚到钱,还能享受到好生态好风光,很多人羡慕呢。”盛朝成笑道。

“今年我们将发展魔芋500亩、红心柚130亩,计划培育树番茄1000亩、并建起初级加工厂。”天保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胡献浩满怀信心,希望通过产业规划、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群众参与,让天保村提速奔向“绿富美”。

在文山州438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个个边境乡村正在蝶变。根据规划蓝图,到2025年,文山州将把富宁、麻栗坡、马关3个边境县的42个抵边行政村(社区)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让边境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共沐暖阳山海情

从脱贫攻坚大合唱,到共谱乡村振兴新乐章,东西协作、定点帮扶的音符,传遍壮乡苗岭山水间。

牛倌张国华在家门口脱贫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张国华在广南县珠琳镇阿卡黑村的家,4层小楼修葺一新,“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镇里引进了肉牛养殖龙头企业,我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张国华说。

肉牛产业一直是广南县带动面最广的农业产业。近年来,当地依托沪滇协作,引进资金、项目扶持本土优质企业。吸引上海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困难户的模式,推进55个高峰牛产业扶贫项目,带动1.2万户家庭务工增收。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后,老区人民没有停下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步伐。

夜幕降临,走进富宁县归朝镇中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30亩连片燕窝果园在灯光照耀下宛如白昼。合作社理事长田兴琳介绍,夜间补光可以保证果树一年四季开花挂果,实现错峰上市,增产增收。

这一新兴产业的落地,源于上海市和云南省科技厅的通力协作,是一个科技示范先行+帮扶协作跟进的成功案例。

2019年1月,富宁县归朝镇引进企业并同步成立农民合作社,开展燕窝果试验性种植。在省科技厅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下,33亩燕窝果试种取得成功。当年7月,沪滇协作投入帮扶资金,及时跟进,支持发展规模化种植300亩。

合作社(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让产业项目与村集体和困难户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上海援建资金扶持周边15个村集体入股,实现共建共享。初步测算,在10年合作期间,该项目将累计为村集体和低收入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

文山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整合各方力量,乘势而上,继续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2021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07元,比上年增长13.56%。

发展温度暖人心

每个人身边具体可感受到的事例,折射出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进文山市里布嘎社区,年初开张的“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获得社区居民的普遍称赞。唐广玉老人是这里的常客,“两荤三素一汤只花了3元钱,清淡可口。”唐广玉竖起了大拇指。

文山市正在积极探索食堂+社区+专业志愿者服务队+老年社团+其他社会组织的助老模式,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社区互助养老的银发幸福加油站。

“同事们把这儿当成了自己家。”马关县城环卫工人杨国艳对“爱心驿站”赞不绝口。她口中的“爱心驿站”由县税务局服务厅旧址改造而成。走进37平方米的驿站,微波炉、免费饮用水、充电器、应急药品等一应俱全,并设立了“妈咪小屋”。小小“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温暖的歇脚地,更为城市注入了人文关怀。

点滴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从一个个细节体现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暖阳里,依山靠水的德厚镇乐西村风光秀丽,连片千亩蔬菜基地里一片忙碌景象。从这里采摘的新鲜时蔬,每天通过冷链一车车发往省外,最远出口到新加坡。“脱贫前一家人年收入不到3000元,如今每月在基地里打工有2500多元的收入,3亩地流转后还有租金收入。”村民李秀英高兴地说。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已成为文山州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文山州积极引导鼓励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全州脱贫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29.37万人。同时,聚焦三七中医药产业、绿色铝产业、康养旅游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鼓励引导企业设立岗位,优先吸纳本地群众,尤其是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就业稳,人心暖,今年文山州劳动力转移122万多人,就近就地就业45.92万人。

(云南日报记者:张文峰 李丽)

(编辑:侯佑琴 排版:向传帅 审核:资云波)

上一篇新闻

他在淘宝卖了十年设备,撞上风口后只有他稳赚不赔

下一篇新闻

陈柏霖、江疏影都爱的南非到底有多美?这些没p过的全景照告诉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