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蔓几年前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听常态课,她静悄悄地坐在教室后面,整整一个上午都在听课,像个孩子似的参与课堂环节,毫无保留地给坐在旁边的学生和发言特别的学生喝彩。课后,她与几位年轻老师一起评课,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这是定格在我脑海中的朱小蔓形象之一。儿童成长,让朱小蔓与清华附小心手相连。

从“三个超越”开始

主题教学遇见情感教育

二十几年前,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提出“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超越之后何处去?如何用“精神价值取向”的“语文立人”主题教学,牵一发,动语文学习的全身?为了寻找理论支撑,在学长师友推荐下,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师从时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教授。

在跟随其学习的一年时间里,我得到她的多次亲自指点。那时候她刚到所里工作,千头万绪,常常一身疲惫。但见到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学生”,她立马满面春风。我系统阅读了她的著作《情感教育论纲》《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等,被她直面中国教育问题,勇于实践探索、力图破解教育难题的精神所折服。她以历史的、文化的、多学科的知识综合透视、分析的方式,回应、论证情感对于人的生命、身心正常良好发育的关系,利用各个学科知识论证情感与人的认知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且协调发展的关系,创造性地建构了情感教育的框架性理念、思路及其用于教育实践的方向、要旨和路径。情感教育不是“向西看”的舶来品,而是勾连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情本体”思想,是中国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

跟随朱小蔓读书、研究,我的主题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深化。我提出的“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等主题教学理念,深受她的影响。正如她所说,回避了、抽离了情感层面,教育就苍白了,失去了本源性东西的支撑,就不可能涵养出人内在的精神品格。

2014年,清华附小承办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她百忙之中全天参会,听我执教《大脚丫跳芭蕾》一课。课后,她这样评价:“全新的感觉,课堂仅仅围绕‘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三个环节,就让‘儿童的潜能与儿童的创造’释放出来了。在当下‘满堂讲’的普遍课堂中,这堂课的示范意义值得更多人来研究……”她又赞叹,清华附小自2013年课程改革以来,在学生、课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论坛发言中,她强调了阅读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校的大胆尝试,坚定了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推广儿童阅读的决心。其中,解放儿童、建设情感文明、播撒价值观的种子等观点,为学校后续成志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参照。

从儿童情感认知特点到“三进阶”

成志教育被情感教育提点

朱小蔓关注清华附小的发展、关注儿童的成长,不断走进学校举办讲座、听课、指导,我也多次在各种教育交流中遇到她,得她指导。

2008年,我带团队在新加坡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执教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我爸爸》。“我爱爸爸,爸爸爱我”,故事中“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深深触动了朱小蔓。在评课中,她眼含泪花,结合儿童12岁之前情感认知系统的发育特点,给予这堂课高度评价。那时我还没有做校长,不过儿童情感发展的几个递进特点,我牢牢记在了心里。后来,清华附小基于“共生”的课题研究,在她帮助下吸收了情感教育理论的主张。2011年,清华附小构建六年儿童成长“三进阶”,便参用了相关要素。

2013年5月,清华附小举办“1+X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研讨会。朱小蔓充分肯定清华附小的“1+X课程”既优质落实国家课程,又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使学生努力乐学善学,教师则超越学科走向融通育人。她在深入调研、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欣然写下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的使命》一文,在《人民教育》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文中,她开篇即是鲜明的儿童立场:“小学教育是为儿童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儿童、认识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需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小学教育的功能相契合。”我们主张“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恰恰契合了她一贯倡导的小学教育思想。她鼓励清华附小的教师积极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创造范式。“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变、尽快改变的人们。”我们的老师不忘这样的激发和引领,心怀感恩,攀行在成志教育的实践之路上。

丁香花开时,再来……

情感与生命现象相互缠绕、互为表里

2015年10月17日,是清华附小百年华诞纪念日。我和团队利用这个机会,把学校自百年前成志学校开始的办学实践概括、提升为成志教育,用校史剧的形式呈现百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演出那天,近两个小时的《丁香花开》大型校史剧,让朱小蔓震撼。这是最深沉的情感教育,戏剧可以穿越时空,在体验角色中形成素养认知,抵达情感认同并强化这种认同,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后来几次和我们见面,每次都会不停地念叨《丁香花开》。

关键事件,她都见证了我们的点滴进步。

“朱老师,您先吃药吧。”

“不,马上到我上场了,我提前准备准备。”

“朱老师,离您的发言还有半个多小时,到隔壁坐着等候吧。”

“不,我要好好听听前面专家是怎么讲的。”

2017年10月,第五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首期中小学校长生命教育国际论坛在清华附小举办,朱小蔓要作一场主题报告,这是她与清华附小张华毓老师的对话。她刚做完化疗没多久,两个“不”字,让在场几位得知她病情的老师泪目。

就在这次论坛上,朱小蔓作了题为《缠缠绕绕相表里,寻寻觅觅至如今——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探寻》的主题报告,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情绪情感与生命现象相互缠绕、互为表里”既是她的学术论断,更是她的生命的真实写照。回到座位上,她只能被搀扶着坐下。当时,她使劲攥着张华毓的双手,额头微微出汗。临行,她还不忘激励团队:“你们学校做得就是踏实,你们学校真的是在做研究。”

离别时,我们告诉她,春天的清华附小校园不亚于公园,还记得《丁香花开》吗?校园的丁香,到处芬芳,一定来这里边散步边聊聊那台校史剧啊。她答应,一定来。可春天来了,她已经去南通疗养。第二个春天再去接她,她又去了南京……

此“情”可待成追忆。沧海月明珠有泪。那些美好的经历,只能留在回忆中了。教育是未竟的事业,永远在路上。我们所要做的,是牢记她的嘱托、勉励,在情感教育中汲取灵感,不断深化主题教学、不断拓展成志教育内涵,从“三个超越”到“三个回归”——回到儿童、回到教育、回到教师,继续把儿童的成长当作我们生命的最高荣誉。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03日第8版

作者:窦桂梅

上一篇新闻

濮存昕喊你来上课,超欢乐高口碑话剧《语文课》找寻属于你的青春记忆

下一篇新闻

华媒:新加坡部分年级教师上语文课可不戴口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