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交部官员:“讲华语运动”面临新挑战
中国侨网11月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载文章,讲述了新加坡前外交部政务部长欧进福对新加坡华语文化发展的看法。40年前,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推广“讲华语运动”,从此华社多了一种共同语言。而今天,新加坡政府和华社面对的局面依然复杂,任务也十分艰巨。
文章摘编如下:
如今的华族年轻一代,在学校肯定接触过华语、华文。他们学过汉语拼音,发音更为标准,但词汇量并不丰富,而且时而混杂其他语言,许多人能讲华语却选择用英语交谈。40年前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现在状况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有些人以为推广华语和华文无关,华文不在推广华语运动范围内,这是狭隘的看法。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不可以只存在于口语中,也必须有文字形式。学习语文,不只是“听”和“讲”,也要“看”和“写”。
如果一个华族学生在学校学了10年华文,却不能阅读华文报上的新闻、文章,不能写一封通顺简短的求职信,或在社交媒体发表一篇短文,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华文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和华社已经多次讨论过华文的课题,教育部也不断改善教学法,引入科技和电脑辅助、提升师资,但华文教育程度依然需要提高。
我当年在国会内外为华文、华族文化讲过一些话,也参与改善华文教学法,协助筛选中学华文课本。在学习华文的课题上,我认为华文教学法可以改善,更重要的是以结果来判断。学习华文10年后是否能阅读华文媒体的文章,是否能看懂金庸小说,或者写一封两三百字的求职信呢?
我一向坚信,新加坡华族的华文一定要有起码的程度。华文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递华族文化,华文还是打开中华几千年文化宝藏的钥匙。这个目标对华族来说,是保留华族优良文化、价值观,保存自己的认同感和自尊的重要方法。
李光耀曾说,华语是精神力量的语言(A language of psychic force),我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英语为母语。华语使我们想起,我们是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一股至深且巨的精神力量,能让一个民族产生信心,去面对重大的改变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不断提升,也给新加坡人带来了学习和使用华文华语的新动力。面对务实的新加坡华族,强调华语华文的经济功能,也许比强调华语华文的文化功能更有积极鼓励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华文华语是中国14亿人口的共同语文,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它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语文。
正当许多欧、美、日、韩人士努力学习华语华文之际,我们的相对优势已经逐渐削弱了。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自己母族的文化,或许二三十年后华文华语会在新加坡消失。这并不会动摇华文华语的世界地位,但我们会被排除在世界动力中心之外。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选择努力去掌握华英双语文,吸收华族文化、价值观,使自己更自信,视野更广阔,并且有能力与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联系,对个人、对家庭、对新加坡今后的发展,对自己、家与国的前途,不是更有保障吗?
近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演讲中提到,高达71%的小一华族学生的家庭主要用语为英语(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其他种族的家庭)。从1999年至2019年这20年间,讲英语的华族小一学生的百分比,由54%逐年增加至目前的71%,这种语言环境的变化令我担忧。
20年来,英文英语成了新加坡社会的主流语言,讲华语运动面临新的挑战。但中国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加上手机、电脑、科技的应用和普及化,以及华族新移民的增加,也对讲华语运动,对华文的学习和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推广华语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工程,但它必须转型,目标不只是听和讲,还应协助鼓励读与写,培养年轻一代吸收华族文化和价值观。转型不只是用视频、网站和广告来宣传,也不只是加入如卡拉OK、新谣、讲故事、电视、电影等活动等。虽然这些改变强调新颖、趣味,但重点应该继续放在内容,目标应放在保留华族文化和价值观上。
推广华语方面,目前的目标应是促使华语更普遍,更多人使用华语,成为华人生活语言,并吸收更多的词汇,提高华语成为高层的语言,主要对象应放在年轻一代,并且协助鼓励培养家里讲华语的环境。
在提高华文方面,教育部政策当然是主导。华文教师循循善诱,默默耕耘,居功至伟。华文媒体积极推广华文的使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广华语理事会也应该能辅助教育部、教师和华文媒体在这方面的努力。理事会可联合大专学府及媒体,多举办各种包含阅读和书写华文方面的活动,如填字游戏、歌曲、诗词、成语、常识比赛等。
在促进华族文化方面,推广华语理事会可以和宗乡总会、媒体、文教组织、工商团体、宗亲会馆、大专学府等联办华族文化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座谈会。各领域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奋斗史,掌握双语文、双文化的价值,更有说服力。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有些活动可以双语举办。(欧进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