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媒:美国和新加坡的汉语教学大有不同

2019-11-15 12:22

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文章,作者徐李颖讲述了其在新加坡和美国教授汉语的经历。结合其在新加坡教授华文的经验,她认为美国和新加坡两地汉语教育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分享她对华文教育的理解。

最近一边学习一边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当助教,教本科生初级汉语。之前在新加坡有过教华文华语的经历,因此对美国和新加坡两地的汉语教学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在这里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或许会对新加坡的华文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沟通工具还是情感载体?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选修中文的本科生中,拥有华裔背景的并不多。每个班大概只有一两个名华裔学生,但显然华裔背景是他们学中文最重要的动因。此外,中学时去过中国、想要毕业后到中国经商或深造,是非华裔学生来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除了华裔背景的学生有部分情感因素,对于其他人而言,汉语的功能性是排在第一位的。

能够使用汉语沟通、在事业上有所助益是他们对学习汉语的最大期待。也因此,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驱动性,他们不是为了别的人或者迫于其他压力而来学汉语。他们完全明白自己学汉语的诉求是什么。

海外汉语的教学基本上是建立于这些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因此,教材和教学大纲完全围绕着实用性、沟通性、工具性而展开。而文化部分的教学则是附属品,教授文化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在这里,海外汉语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交流、沟通。

从初级第一课开始,词汇量再少也要让他们开口讲话,从介绍自己、介绍家人、邀请同学出去玩开始,都是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词汇越来越抽象、句式越来越复杂,但也是他们所熟悉的话题和概念。

在新加坡教华语时,感觉到最大的困难是“母语”这顶帽子。因为是“母语”,孩子从一开始就要把华语当作第一语言来学习,它不但是一种工具,更承载了浓厚的文化、情感、血脉的无形压力。但现实的障碍是,学生们所接受的教育体系里,除了华文,所有科目都是用英文教授。除此之外,整个社会也使用英文为主,而且越来越多讲华语家庭的语言也在向纯英文过渡,说华语的家庭不少都变成了双语家庭,纯粹的华文母语环境早已不存在。

学生在学习华语时因为过度的情感压力以及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脱节,因此在学习时会有负面情绪。他们的自我驱动力严重不足。到了大学之后,因为现实需求,有不少人想要重拾华语。但同样,也是这种情感压力等原因,阻碍了他们的学习进程。

曾经教过这样的成年人,因为工作需要重新学华语。尽管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驱动力,但是身为华人却说不好华语的顾虑,严重地限制了他们开口说和听的勇气,因此反而比那些纯粹把汉语当作工具来学习的其他族裔的学生进步要慢。

在美国,重新学习母语的学生被称为“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族裔语言学习者)。他们背景多元,语言程度不一。教学的困难程度更甚于第二语言。

母语还是第二语言?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美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不再把讲授语法放在首位,而是给大量的例句,充分调动成年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第一语言的优势,让他们主动探索第二语言的语法架构和规律。事实证明,这比老师单方向地输出语法规则要有效得多。

新加坡的华语教学体系则大部分参考了中国的语文课本和教育系统。中国的语文课不是以沟通为主要目的。中国的语文课更多地是在教授有别于口语的另外一套语文系统——书面语。因此中国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承担了精致书面语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新加坡的华语教学在这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作为“母语”,它承担了很多文化、传统道德和书面语的职责,但实际上很多孩子连基本的华语沟通能力都不具备,传统道德和文化内容又与当代社会脱节。在一个非中文环境里,想要兼顾语言的沟通功能和文化载体功能,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新加坡小学的阅读理解文章,大意是母亲误解孩子做了错事,对孩子进行了体罚。孩子不理解,父亲就来劝导,说母亲其实是为了做给邻居看,劝孩子要理解母亲的苦心。这篇文章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一些传统价值观,但其逻辑实在与当代价值观脱节得厉害。在原本就缺乏学习动力的前提下,这样的内容会让学生进一步觉得华语古板、守旧,难以靠近。

因为新加坡的华文教师大部分都是中国教育背景,所以老师们可能很会教“母语”,但是不一定懂得如何教第二语言,他们对学生的学习障碍缺乏切身体会。反而那些有第二语言学习经验的人,可能更知道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如何教授“母语”和如何教授“第二语言”,从教育学上来说,使用的方法有很大不同。美国是多元文化社会,第二外语、第三外语的教育非常普遍,很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学过两种或者三种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等。研究外语学习和教育方法的学术论文也非常丰富,汉语教师从中吸收了不少经验,用在汉语教学中也非常有效。

之前所说的第二语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成年人,这点和新加坡的情况并不同。新加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华语,学到中学就结束了,它不算是成年人的第二语言;从学生的词汇量和沟通能力看,它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母语或家庭语言。

因此,新加坡的华语教学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既不同于中国的语文,也不同于美国的对外汉语,而是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语言教育,类似于“族裔语言学习者”。

如果有学者能够对新加坡华文教学进行大量的课堂实验和分析,寻求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但能推动语言学教育的发展,更能够为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徐李颖)

责编:李圣依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留学不迷茫,助你巧过语言关!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乌龙翻译”+“神贺词”又双叒叕来了,惊喜一浪接一浪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