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兆科眼科赴港IPO:尚无商业化产品产生销售收入,本土眼药研发持续升温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章遇

“金眼科、银牙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青少年近视比例的攀升,眼科被视为一条“坡长雪厚”的赛道而被资本热捧。2020年以来,华夏眼科、瑞普眼科、何氏眼科等民营眼科医院扎堆冲刺IPO,上游的眼科用药领域也迎来上市潮。

4月7日,李氏大药厂(00950.HK)旗下兆科眼科通过上市聆讯,预计不久将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只眼药港股。IPO前,李氏大药厂持有兆科眼科约34.1%股份;分拆上市完成后,李氏大药厂将不再为兆科眼科的控股股东,但仍是单一最大股东。

上市之前,兆科眼科共进行了2轮融资,合计募资金额约1.95亿美元,其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约4.7亿美元。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高瓴资本、TPG、正心谷资本、奥博资本、爱尔眼科以及方源资本均为兆科眼科的基石股东。

“近几年资本市场对眼科的关注更多在眼科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眼科用药市场是相对‘冷门’的领域。随着眼病诊断率的提高,眼科用药市场存在着巨大缺口,一级市场对眼科药物研发的关注度也在提升,越来越多眼药企业谋求上市加大布局。”4月9日,一名资深投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多个产品临近商业化

作为一家脱胎于老牌传统制药企业的创新研发型公司,兆科眼科通过自主开发或许可引进模式,建立了包括23种候选药物的眼科用药研发管线。其中包括11条创新药研发管线和12条仿制药研发管线,主要针对干眼病、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近视及青光眼5个眼科适应症。

不过,在创新药研发管线上,兆科眼科仅有3款自主研发产品,分别为环孢素A眼凝胶、环孢素A/瑞巴派特眼凝胶和ZK002,其余均为授权引进的候选药物。为冲刺IPO,光是2020年,兆科眼科就引进了4款正在开发的候选药物。

进度最快也是最核心的品种是环孢素A眼凝胶。兆科眼科称,其正在中国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以评估环孢素A眼凝胶对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预计于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该试验,2021年第四季度可向国家药监局提交该产品的新药申请。

仿制药方面,目前兆科眼科已有贝美前列素等4款在研产品提交了简化新药申请,预计于2022年上半年可获批。

“‘创新药+仿制药’两条腿走路,仿制药可以先为公司带来部分现金流,也可以锻炼商业化团队。兆科这几款仿制药虽然做了剂型改良,仍然激烈竞争。未来增长潜力还要看环孢素A眼凝胶、低浓度阿托品等等创新药品种。”4月9日,上海某私募机构医药研究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成立至今,兆科眼科尚无商业化产品产生销售收入,仍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兆科眼科分别录得亏损净额1.22亿元、7.27亿元;同期,其研发开支分别为9340万元、8187万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土眼药研发升温

眼下,眼科在资本市场上已经形成一个热门板块。

A股上市公司中,有从事眼科医疗服务的爱尔眼科(300015.SZ)、光正眼科(002524.SZ),主营眼科医疗器械的欧普康视(300595.SZ)、爱博医疗(688050.SH)、昊海生科(688366.SH)等。另外,还有华厦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等连锁医疗机构正在排队IPO。

相比之下,专注于眼科用药的上市企业仍较稀少。在兆科眼科登陆资本市场之前,虽然康弘药业(002773.SZ)、众生药业(002317.SZ)、莎普爱思(603168.SH)都拥有眼药大品种,但专注于眼科用药的仅有兴齐眼药(300573.SZ)一家。

事实上,当前大部分眼科疾病难以通过药物治愈,药物通常只能起到延缓疾病进程的作用,患者更愿意选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眼科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的需求更高。另一方面,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较为分散,缺乏有意向及能力系统解决该专业领域且专注于眼科的公司。对于大部分市场参与者而言,眼科产品线仅是其业务的一小部分。

“眼科药物研发技术难度大、时间长,且学术推广成本高,眼药在很多企业里只是一条‘边缘’的产品线,投入开发的意愿不高。”前述医药研究员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中国仅有7种眼科药物在新药注册快速通道下获批,这7款药物均来自跨国药企,无一来自本土药企。

不过,随着中国眼科疾病患者群体不断扩大,诊断率不断提升,眼科药物需求的缺口也越来越大。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品种也让国内药企看到了眼药市场的机会。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干眼症、湿性老年黄斑病变、近视等市场增长较快的领域,本土药企的研发正持续升温。

以干眼症为例。2020年6月,兴齐眼药研发的环孢素滴眼液(Ⅱ)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用于干眼抗炎治疗的环孢素类药物。受此消息刺激,兴齐眼药的股价曾在一个月内飙升67%。

除了兴齐眼药之外,恒瑞医药(600276.SH)、兆科眼科、亿胜生物(01061.HK)、远大医药(00512.HK)等药企均在通过自主研发或者授权引进,推进干眼症药物开发,并已陆续进入临床阶段。

治疗近视的眼药也逐渐成为“香饽饽”。近几年,在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等地颇为流行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来控制近视,中国内地尚未有相关产品获批上市,但入局者不少。

2019年,兴齐眼药的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2020年10月,兆科眼科就宣布与Nevakar达成产品引进协议,花费1.02亿美元取得后者的低浓度阿托品在大中华、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商业化权利。